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黄棕壤为对象,探讨了植酸对土壤被镉污染的解吸影响及解吸过程.结果表明,在植酸的作用下,黄棕壤中镉的解吸量明显增加,对镉的吸附-解吸过程较易发生,镉在自然环境中的可流动性加快.植酸的添加,为研究土壤中加速重金属的去除,为镉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从土壤中吸收特定的重金属(包括放射性核素),并在可被收割的部位富集,人们通过将植物富集部位的收割处理,达到处理污染土壤的目的,这就是植物修复法。利用植物修复法来治理土壤放射性污染问题具有绿色、廉价、清洁、环保的独特优点。本文着重介绍植物修复的机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和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植物富集效率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3.
陈明 《四川环境》2012,31(6):13-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已经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对金属铜的吸附作用。研究土壤吸附铜的速率的方法是根据所做实验的数据进而绘制吸附量与时间之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所得到的曲线斜率来探讨吸附动力学过程。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得知:pH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当其他的条件相同、土壤自身的pH增加时,土壤对铜的吸附量也随着增加,加入液pH为5.5时的吸附量显著高于pH为2.5的吸附量。表明土壤对铜的吸附作用受酸度影响较为明显,在酸度增加的情况下,土壤对铜的吸附降低,使得铜从土壤中解吸出来,进入水体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我们要提高预防酸雨等环境问题,防止酸雨使得土壤中重金属进入到水体。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及其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目前已有As、Se、Cr、Cu、Mn、Pb、Zn等超积累植物被发现的报道。就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迄今报道的超积累植物研究动态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晨新  余渊  孙大江 《四川环境》2014,33(5):140-145
概括了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危害,总结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类型和优缺点,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重金属耐性和富集机制,以及超富集植物的种质资源,最后指出了植物修复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Cd作为非必需微量元素,经根系吸收并累积时对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因而开展植物对Cd的响应途径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对改良植物对Cd的耐受性以及开发超累积植物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硫代谢、抗氧化系统和Cd2+跨膜运输是植物对重金属镉响应的主要途径,以上3种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Cd2+诱导植物硫转运蛋白、硫还原相关酶类以及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植物螯合肽合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Cd2+诱发的植物抗氧化反应及其基因表达,质膜和液泡转运蛋白促进Cd2+运输和隔离的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7.
超积累植物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存在,许多植物并未能完全适用于实际修复中。本文通过阐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参考近年来国际上对超积累植物富集机理的研究,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自身的交互作用,超积累植物根系活化机理,吸收和运输通道机制,金属配位体的运输与解毒作用,以及细胞分室化现象等各个阶段探讨与展望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与其他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因其具有环境友好且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超富集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特性的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远高于普通植物,具有高积累性和高耐受性的特点。超富集植物的修复存在修复周期过长、修复效率低和修复目标较为单一等局限性,因此施行一系列强化措施成为促进植物高效修复的有效途径。分析了当前重金属污染和修复技术特点,综述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研究现状和强化措施,并对此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钝化修复技术是农田镉污染土壤实现安全利用的热点技术.筛选3种常见矿物质类钝化剂(氢氧化钙、海泡石、羟基磷灰石),对西南丘陵地区典型旱作农田镉污染土壤开展研究,结果显示,3种钝化剂均对重金属镉有钝化效果,其土壤有效态镉去除率为海泡石(25.81%)>羟基磷灰石(25.43%)>氢氧化钙(24.15%);氢氧化钙有效态镉的...  相似文献   

10.
为修复石油开采工艺过程中对环境土壤造成的污染,对植物修复土壤方法进行盆栽实验。采用紫花苜蓿和多花黑麦草两种植物,对油田固体污染物进行植物修复实验,并考察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比例系数稀释对比和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两种不同科类植物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对重金属的富集迁移效果明显,提高了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了土壤毒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pH值、不同比例的添加剂对土壤吸附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艳  张成江  倪师军 《四川环境》2007,26(5):5-7,15
铯极易被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吸附而且不易解吸,在示踪水土侵蚀、处置核废物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同的pH值、不同比例的添加剂都会影响土壤对核素铯的吸附,实验证明两种土壤对核素铯的吸附在pH=4~7时很大,pH=7时达到最大;四种添加剂粗沸石、人造沸石、Ca(OH)2、MnO2只有粗沸石的加入量与铯的吸附比成正相关关系,可以提高土壤对铯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及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是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对植物修复的研究日益增加,工业、农业和交通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三大主要来源。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主要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提取和植物挥发。由于超富集植物存在生物量小、生长缓慢的缺点,更应该关注具有高生物量的重金属耐(抗)性植物。  相似文献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治理困难,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有着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综述了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的原理,从螯合剂的选用、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土壤pH值的调节以及田间措施的实施4个方面介绍了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最后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螯合诱导修复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2个方面为着力点,详细叙述了此项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含量对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为了弄清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类对农作物的影响,吉林油田进行了一年的田间玉米种植试验。在不同浓度水平,分别对玉米出苗率、可见外观特性、百粒重、产量和品质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监测、类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含量的不同,对玉米生长过程各项指标有不同的影响。并找出吉林油田土壤—玉米系统中影响玉米生长及其产量的土壤临界含油量。  相似文献   

15.
将电动力强化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微生物修复含油土壤,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找到合适作用条件,结合微生物处理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实现两者的耦合技术,以对油泥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电场对油泥中NO_3~-、SO_4~(2-)等带电离子以及石油烃在电场作用下的分布特征对微生物作用方式和除油效果的影响;研究了营养液传输损失的过程规律及优化与补给方案,把营养液一次性补给到修复系统中,节约人力;分析了微生物种群伴随迁移特征及原位活性损失的补给,论证了活性补给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以黑麦草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间作3种农艺措施对黑麦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牛粪可提高黑麦草对cd的吸收效率,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1降低至14.11mg·kg^-1,同时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提高至13.33mg·kg^-1,黑麦草体内吸附cd的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秸秆可促进cd向根际土壤的迁移,非根际土中cd含量由14.56mg·kg^-1降低至13.27mg·kg^-1,根际土中cd含量由6.75mg·kg^-1增加至13.46mg·kg^-1,且土壤与秸秆以5:2的比例混合时效果更明显;黑麦草与小麦间作处理根际土中cd含量显著增加,由6.75mg·kg^-1提高至14.77mg·kg^-1,同时黑麦草体内cd含量有大幅度降低。说明土壤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牛粪、秸秆均可提高黑麦草吸收土壤中cd的能力,提高黑麦草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小麦间作能抑制黑麦草对土壤中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将赤字爱胜蚓放在镉浓度分别为0、200、300、400、500、600、700mg·kg^-1的土壤中培养60d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镉在蚯蚓不同部位的分布、蚓粪中镉的含量。结果表明,赤字爱胜蚓对土壤中的镉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当土壤中镉浓度为200mg·kg^-1时,蚯蚓体内镉浓度为305mg·kg^-1,相当于蚯蚓体重的0.03%;土壤镉浓度200~500mg·kg^-1,蚯蚓对镉的富集系数在5以上;蚯蚓第XV体节后的肠道部是镉的主要吸收部位。研究结果表明,蚯蚓对于中轻度镉污染的土壤修复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土壤修复现已逐渐成为环保领域新的热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使土壤的pH、有机质、含水率、生物群落结构等发生了改变。研究土壤理化性质、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动态关系是选择最佳修复技术的依据。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理化一生物联用的原位修复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石油污染物复杂多样,可通过构建复合高效菌群提高其生物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间歇平衡震荡法研究pH值对二氯喹啉酸在红土、黑土、潮土三种供试土壤中吸附特征。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存在差异,土壤的pH值影响二氯喹啉酸的吸附特征,当pH值趋近于二氯喹啉酸的pKa(4.35)时,容易被土壤吸附;pH值在较高情况下(pH=7.4),二氯喹啉酸大多呈离子状态,不易被土壤吸附;有机质含量降低将导致土壤对二氯喹啉酸的吸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碱性植物小藜为研究对象,在威海市高区玛珈山上提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土壤,分别测定能够描述土壤性质数据,通过比较实验组、对照组以及培养组中土壤颗粒关于空气体积、贮水能力、有机质含量、pH值之间的不同,分析得出盐生植物小藜对盐碱土具有修复作用.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在海边盐碱地上种植小藜的意义,为其他盐生植物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