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贵春梅  刘森 《武警医学》2018,29(11):1065-106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对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组予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镇静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 h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用药后4、8、16、24 h重症患者镇痛(CPOT)评分及躁动-镇静评分(RASS),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拔管时间、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和谵妄发生率。结果 (1)用药后1 h,两组HR、RR、MAP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2)两组用药后4、8、16、24 h CPOT及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停药后拔管时间、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112.3±18.6)、(43.8±7.6)min],均短于对照组[(175.1±20.4)、(116.2±27.3)min (P<0.01) ];(4)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腹胀呕吐及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方面,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效果相近,但前者的谵妄、腹胀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遗忘及并发症等,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下肢或中下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 随机分为3组, 右美托咪定组(D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于硬膜外麻醉平面固定、效果完善后, 手术前20 min开始神经安定镇痛:D组和M组负荷剂量分别为0.6 μg /kg和0.06 mg /kg, 维持量分别为0.5 μg /( kg·h)和 0.05 mg /( kg·h);C组泵注生理盐水50 ml/(kg·h)。负荷剂量均于10 min内泵完, 维持量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监测并记录入室( T0) 、麻醉平面固定后神经安定镇痛前( T1)、神经安定镇痛后5 min(T2) 、10 min(T3) 、20 min(T4) 、30 min(T5) 及术毕(T6) 时患者平均动脉压血压( 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D、M组患者BIS值达到75(BIS75) 时所用的时间和用药剂量, 随访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遗忘程度。结果 与T0比较, D组患者MAP T2、T3时明显升高, HR T2时明显下降(P<0.05), T3、T4时极明显下降(P<0.01);M 组患者MAP T3、T4时明显降低, HR T3~T5时明显下降, SpO2 T2、T3时明显下降, D组和M组BIS均于T2时开始下降(P<0.05), D组T4、T5时下降极明显(P<0.01)。D组患者BIS达75时所需的时间短于M组(P<0.05), 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极明显低于M组(P<0.01), 但遗忘程度M组明显优于D组(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均能达到硬膜外麻醉中辅助镇静的目的, 右美托咪定0.6 μg/kg作为负荷剂量, 既能满足术中镇静的需要, 又不会发生呼吸抑制。在遗忘作用方面, 咪达唑仑具有较好的遗忘作用, 右美托咪定辅助镇静时, 虽然患者能回忆术中部分事件, 但均无强迫体位等不良回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活体亲属供肾者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01至2017-12择期亲属供肾术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右美托咪啶组供肾者麻醉诱导前10~15 min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1 μg/kg,继以0.5 μg/(kg·h)维持,手术结束前30 min停药;对照组供肾者按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入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采血检测TNFα、IL-6和IL-10的浓度。监测术前、术后24 h及48 h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浓度。结果 右美托咪啶组较对照组术后24 h和48 h血清BUN[24 h, (6.41±1.23) mmol/L vs (9.24±1.25) mmol/L; 48 h, (6.62±1.30) mmol/L vs (8.41±2.4) mmol/L]和Cr[24 h, (98.2±4.7) μmol/L vs (111.4±5.1) μmol/L; 48 h, (104.4±6.2) μmol/L vs (119.5±8.2) μmol/L]明显降低(P<0.05)。T2-T4时右美托咪啶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和IL-6浓度均明显降低,而IL-10的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一定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对活体亲属供肾者手术后早期具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选取2021-02至2021-12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7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1 μg/kg组(D1组),右美托咪定2 μg/kg组(D2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25例。在检查开始前30 min根据分组及计算剂量进行滴鼻,观察记录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患者舒适度、术者满意度,记录滴鼻前(T0)、手术开始前(T1)、纤维气管镜到达隆突前(T2)、取活检时(T3)、手术结束时(T4)、出室时(T5)的心率(heart rate ,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imetry, SPO2%)的变化,呛咳次数和程度以及体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1组、D2组Ramsay评分高于C组,且D2组的Ramsay评分高于D1组(P<0.05)。D1、D2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术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C组(P<0.05)。D2组患者心率在T2-4时低于C组,D2组患者在T2-5时的平均动脉压低于C组(P<0.05)。D1组、D2组患者的呛咳发生率低于C组(P<0.01),D2组患者呛咳发生率低于D1组(P<0.05),D1、D2组患者术中追加局麻药例数少于C组(P<0.01),术后恶心呕吐、不良记忆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给予右美托咪定滴鼻应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镇静效果良好,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其中以2 μg/kg剂量滴鼻镇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几种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儿MRI下脑立体定向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术前需行MRI下脑立体定向检查且完全不能自主配合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D1组、D2组和D3组,每组30例。入室后所有患儿先给予丙泊酚1~3 mg/kg使其充分镇静。3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均为1.0 μg/㎏,10 min泵完,维持剂量:D1组为0.5 μg/(kg·h),D2组为0.7μg/(kg·h),D3组为1.0 μg/(kg·h)。患儿给丙泊酚并入睡后在局麻下安放立体定向仪头架,入磁共振室前停用右美托咪定。记录3组患儿入手术室(T0)、上头架前(T1)、上头架即刻(T2)、上头架完成后(T3)、入磁共振室之前(T4)、出磁共振室之后(T5)NBP、HR、RR和SPO2的变化,并记录各组患儿丙泊酚用量、需追加丙泊酚的病例数,以及呼吸抑制、过早苏醒、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D1组比较,D2组和D3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1);D1组需单次追加丙泊酚的例数为17例,呼吸抑制病例数为10例,其中1例因严重呼吸抑制而放弃检查;D2组需单次追加丙泊酚的例数为5例,明显少于D1组(P<0.01),无呼吸抑制发生(P<0.05);D3组所有患儿检查过程中均不需追加丙泊酚,且无呼吸抑制(P<0.05),HR有所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3组术后苏醒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小儿MRI下脑立体定向过程中,右美托咪定以1.0 μg/kg负荷,并以1.0 μg/(kg·h)维持较好,它既可以明显减少追加丙泊酚的次数及剂量,还可保证患儿在检查全程安静不动,且无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深度的影响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8-10至2020-12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A组)、依托咪酯(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B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C组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075 mg/kg、丙泊酚1.0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的变化,记录3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高血压、低血压、BIS<30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诱导后的MAP高于A组(P<0.05),C组在T1-4时刻MAP高于A组,T2时刻MAP低于B组(P<0.05),且诱导后HR低于B组,T2时刻HR低于B组(P<0.05),BIS低于A组,T1时刻BIS高于B组,T2-3时刻低于A组,T4时刻低于A组,高于B组(P<0.05),注射痛和低血压发生率低于A组(0.0% vs. 36.7%,3.3% vs. 33.3%),肌阵挛发生率低于B组(3.3% vs. 66.7%),高血压、BIS<30发生率低于A、B组(3.3% vs. 40.0%、70.0%,0.0% vs. 30.0%、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射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于插管前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陈晖  郝楠楠  雷志礼 《武警医学》2016,27(8):826-82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期间体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床上应用止血带行关节镜下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负荷量静脉泵注10 min,随后以1 μg/(kg·h)的速率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以同样速率泵入0.9%生理盐水。各组于硬膜外麻醉前(T0),止血带充气1 h(T1),止血带释放后20 min(T2)、1 h(T3)、6 h(T4),分别抽取患侧股静脉血3 ml,检测各个时间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1)SOD:与T0比较,对照组T3、T4时间和右美托咪定组T4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在T3、T4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MDA: 与T0比较,对照组T1~T4各个时间点和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5)。(2)TNF-α:与T0比较,对照组T1~T4各个时间点和右美托咪定组T3、T4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于T1~T4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3)IL-6:与T0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T1~T3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T4时间点显著升高(P<0.05); 但右美托咪定组T4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以1 μg/(kg·h)的负荷量及1 μg/(kg·h)维持量持续静脉泵注,可有效降低止血带引起的下肢I/R后血清中炎性反应因子水平,减轻氧自由基所致的下肢I/RI。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全麻诱导的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特点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诱导方案:A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依托咪酯0.075 mg/kg;B组静注丙泊酚1 mg/kg、依托咪酯0.15 mg/kg;C组静注丙泊酚0.5 mg/kg、依托咪酯0.225 mg/kg。诱导完成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3、5 min(T2~T4)三组患者MAP、HR、BIS的变化,记录三组患者注射痛、肌阵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诱导后的MAP、HR低于B、C组,BIS高于B、C组(P<0.05);A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B组(P<0.05);A、B组肌阵挛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丙泊酚1.5 mg/kg复合依托咪酯0.075 mg/kg用于全麻插管对血流力学和BIS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肺保护性通气对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移植手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终末期肝病患者80例, ASAⅡ~Ⅳ 级,并根据MELD分值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Ⅰc组)、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Ⅰp组)、MELD>15分+常规机械通气组(Ⅱc组)和MELD>15分+肺保护性通气组(Ⅱp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切皮前(T1)、无肝前期3 h (T2)、无肝期30 min (T3)、新肝期2 h (T4)及新肝期4 h (T5)、术后2 h(T6)、拔管前(T7)及术后1 d(T8)时,检测血清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 水平。记录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1周内急性肺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MELD分值两组间比较,MELD>15分患者输血量增多,手术时间延长(P<0.05),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较高,气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P<0.01),T2~T8时血清CC16、TNF-α、IL-8浓度升高(P<0.05或P<0.01);不同通气方式两组间比较,保护性通气组的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7.2±1.5)h和(12.1±5.6)h,短于常规机械通气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能改善肝移植手术患者(尤其是MELD 评分>15分)的氧合指数,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郑艳会  邵丽娜 《武警医学》2018,29(3):270-273
 目的 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81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5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69例)和对照组(67例),前者入ICU后20 min内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入,后者在相同时间内应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术后不同时点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应用情况,根据目测疼痛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Ramsay镇静评分,采用精神错乱评估法(CAM-ICU)诊断谵妄,观察谵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ICU即刻、术后6 h、12 h,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用药量、SpO2和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6 h、12 h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术后8~12 h CRP值低于对照组,6 h及12 h内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右美托咪定组术后12 h内出现谵妄7例(10.14%),对照组20例(29.85%),盐酸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静脉持续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2 h内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对肝移植手术患者肺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12至2018-04医院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60例(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评分<15分),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A组),肺保护性通气+5万U/kg乌司他丁(B组)和肺保护性通气+10万U/kg乌司他丁(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无肝前期3 h (T2)、新肝期2 h(T3)及新肝期4 h (T4),检测桡动脉血气及血中肺损伤血清生物标志物,同时,经纤维支气管镜采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测BALF中炎性因子的水平。记录术后2 h、拔管前和术后2 d的氧合指数(PaO2/FiO2)及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克拉拉细胞分泌蛋白16(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16)、血清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SP-D)和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可溶性受体(soluble 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sRAGE) 水平在T3时均较低,C组CC16水平在T2时也较低;B组BALF中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T2、T4时较低,C组TNF-α水平在T2、T3、T4时,白介素-8(IL-8)水平在T3、T4时均较低;B组患者PaO2/FiO2仅在T4时较高,C组PaO2/FiO2在T2-术后2 h均较高,且平均拔管时间[(6.9±0.9)h &(6.5±1.3)h]和ICU存留时间[(1.9±0.6)d &(1.8±0.4)d]也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肺保护性通气能降低肝移植手术患者肺损伤血清标志物和BALF中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大剂量乌司他丁(10万U/kg)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刘美荣 《武警医学》2018,29(11):1036-1039
 目的 探讨给予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时强化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2014-01至2016-12入院治疗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150例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强化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干预前、后患者血气指标变化情况,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依从性,观察患者相关症状改善时间。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完全依从性(77.33%)显著高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70、31.852,χ2=31.097,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消失、气促缓解及机械通气、住院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8、8.020、5.113、19.051,P<0.05)。结论 给予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时配合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可使患者血气指标获得更大程度改善,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对武警新兵微循环功能的影响,为指导高原地区军事、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试验在青海( 海拔约3000 m,大气压力60.49 kPa ) 和天津( 海拔约4 m,大气压力101.08 kPa ) 完成。受试者为武警某部新兵连战士,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平原籍平原训练组(对照组,60人)、平原籍高原训练组(A组,62人)和高原籍高原训练组(B组,38人)。所有受试者进行12周训练,训练强度相同。训练前和训练后第4、8、12周用XXG-E3 型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记录微循环功能指标,并对受试者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军事训练新兵血容量明显减少,以A组减少最为显著(P<0.05);B组半更新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平均滞留时间和半更新时间高于其他两组(P< 0.05);B组形态积分和流态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A组襻周积分[(2.78±0.85)vs(0.93±0.34)]和流态积分[(1.33±0.34)vs(0.59±0.3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籍战士的微循环功能对高原训练适应性较强,平原籍战士高原低氧军事训练应当逐步增加训练量,以减少高原反应和微循环障功能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超前镇痛组:氟比洛芬酯+PCIA;多模式镇痛组:氟比洛芬酯+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PCIA。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舒芬太尼追加量,术后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量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与NK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CD8+。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超前镇痛组和多模式镇痛组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量显著减少(P<0.05),超前镇痛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T1时NK细胞百分比以及CD3+、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后6 h、24 h VAS评分均较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T1、T2时NK细胞百分比、CD3+、CD4+、CD4+/CD8+水平及T3时CD3+、CD4+较高(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多模式镇痛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免疫抑制,且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其中,氟比洛芬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围术期镇痛更完善,对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李蕊  金晓娜  张党锋 《武警医学》2019,30(6):499-502
 目的 探讨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03至2018-07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8)与联合治疗组(n=79),对照组采取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维格列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blood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药(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HbA1c达标率和控制理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OMA-β、VASPIN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效果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血糖和VASPIN水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胆囊切除术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对瑞芬太尼所致痛觉敏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纳洛酮组[纳洛酮0.25 μg/(kg·h)],麻醉诱导前15 min,至手术结束前5 min期间持续静注设计好的液体。测定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痛阈、VAS评分、Ramsay’s评分。结果 组内比较,对照组术后0.5 h、1 h的痛阈值显著低于术前(P<0. 05),术后2~24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P<0. 01);纳洛酮组术后0.5~48 h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术前的痛阈值(P<0. 01),术后0.5~1 h的VA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2~24 h(P<0. 01),而Ramsay’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2~24 h(P<0. 01)。组间比较,纳洛酮组术后0.5~1 h的痛阈值、Ramsay’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全身麻醉中持续静注小剂量纳洛酮能够拮抗瑞芬太尼麻醉导致的术后痛觉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