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1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0例肾集合管癌占肾癌的2.1%,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9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侵袭性生长;以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混有肉瘤样癌,腺样囊性癌、条索及巢状癌。Fuhrman病理分级;G2,1例;G3,4例;G4,5例,TNM综合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2例,Ⅲ期1例,Ⅳ期3例,6例死于肾癌转移,其中1例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临床病理分期高,进展快,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多数病例于术后数月发生转移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又称Bellini导管癌,是一种极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肾髓质的定位;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囊变常见;轻度、不均匀性强化;MRIT2WI上信号偏低;呈高18F-FDG摄取灶等。当出现上述影像特征时,CDC可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加以分析。文章主要就其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性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 ),CK34βE12(-),CEA(-)。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时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及肾髓质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6.
7.
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00034)顾方六现就肾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有关问题,分别讨论如下。一、偶然发现的肾癌及其鉴别肾癌的诊断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发生很大变化。过去认为"血尿、肿物和疼痛"是肾癌的三大症状(triad),如今没...  相似文献   

8.
应用灰阶超声显像诊断肾肿瘤,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导,我们就45例肾肿瘤的性质和范围即分期做进一步的探讨,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自1989年12月至1991年5月,我们对45例肾肿瘤的灰阶超声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其中肾恶性肿瘤37例(肾癌33例),肾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9.
集合管癌是目前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院收治一年轻肾集合管癌患者,报道如下。病例资料19岁,男性,因\  相似文献   

10.
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肾肿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肾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肾肿瘤52例,术中用bulldog血管夹阻断肾动脉血流,切除肿瘤及其周围0.5~1.0 cm正常肾组织.结果 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39(100~195)min,热缺血时间26(19~28)m...  相似文献   

11.
18例阴道壁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料系我院1965~1992年,手术治疗、病理诊断,18例阴道壁良性肿瘤.其中阴道平滑肌瘤6例,中肾智囊肿7例,付中肾管囊肿2例、纤维瘤2例、卵巢冠纵管囊肿1例.本组重点叙述了阴道壁平滑肌瘤的来源、误诊原因,诊断要点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13例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8例于术中发现间质瘤病变,其余5例术后病检偶然发现,所有间质瘤均发现存在于胃,直径0.3~2.2 cm,术后均证实为梭型细胞间质瘤,DOG1阳性13例,CD117阳性13例,CD34阳性12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低度或极低度危险性间质瘤,通过随访发现其中5例病人因食管癌远处转移死亡,1例复发,其余均健在。结论:胃肠间质瘤合并食管癌并不少见;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灶,恶性程度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术中探查和术后仔细的病理检查是发现小间质瘤最可靠的方法;术中完整切除间质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预后主要取决于食管癌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姜倩  王侠 《现代肿瘤医学》2018,(7):1125-1128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是根据凝血过程中凝血块的粘弹性变化所绘制出的图像,能够全面、快速、准确地反映凝血功能。因此TEG被广泛应用于凝血功能监测、预防血栓、指导术中输血、指导治疗以及多种疾病过程中凝血和纤溶功能的监测。本文就TEG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原钙黏蛋白20(PCDH20)是一种带有亲同种抗原结合活性的跨膜蛋白,为原钙黏蛋白家族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发现,它的编码基因存在于13q21染色体。PCDH20参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脊髓背角骨癌疼痛相关兴奋性突触的形成,并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初步证明其可以作为多种肿瘤的抑制基因,在肝癌、喉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意义。有望为肿瘤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本文就近年来对PCDH2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诊治及预防情况,加强肿瘤相关性VTE的认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确诊为VTE的肿瘤患者(VTE组)的病历资料,与同时期入院的非VTE的肿瘤患者对照(对照组),对两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可能的VTE高危因素。结果:VTE组及对照组各99例患者。VTE组中,年龄>60岁64例,ZPS评分>2分57例,IV期65例;以彩超确诊者84例,以CT诊断者15例;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者71例。VTE组:4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出院后应用华法林后续治疗10例,大多数VTE组患者未应用预防性抗凝。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血红蛋白下降、凝血酶时间延长以及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恶性肿瘤合并VTE多发生在60岁以上、IV期和活动不良的患者,其后续抗凝治疗不足,临床上缺乏主动预防的措施及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09月至2019年11月我院诊治的87例患者,其中57例为UC组,30例为尿路上皮的良性疾病组,于术前和术后分别两次对UC组进行外周血CTC检测,良性疾病组仅术前进行CTC检测,并分析CTC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联。结果:UC组中CTC检测阳性率为84.2%(48/57),与良性疾病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C与性别、T分期、血尿、肿瘤直径及肿瘤浸润深度相关,而与年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以及病灶数无关。Log-rank检测显示,术后CTC与患者的PFS密切相关(P=0.001),而术前CTC与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T分期及术后CTC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外周血CTC是U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TC可能成为诊断疾病和监测患者预后有力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其诊疗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并行随访,对患者的病例资料、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等进行总结。  结果  50例患者年龄11~58岁,平均年龄(33±12)岁;临床表现多为查体发现腹部占位就诊。肿瘤多位于胰头部和体尾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多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脾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已明确诊断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住院时间为(13.90±5.16)d。对50例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70个月,49例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均存活至今。  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低恶性胰腺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无明显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多阴性。切除肿瘤后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Case Report An female infant patient, aged 8 months old, suffered from irregular colporrhagia for a period of 1 month after which she was taken to our hospital on 30th April, 2003. A pelvic CT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意义,及其检测结果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卵巢癌患者、15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联合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imFISH)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并计数,分析其与年龄、TNM分期、腹水、肿瘤标志物、肿瘤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卵巢癌患者CTCs数目高于卵巢良性疾病及健康受试者(P<0.05)。外周血CTCs检出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T分期、临床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性质、总分期、腹水、N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s阳性率与肿瘤标志物HE4表达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分期越高,CTCs的数值变化范围越大,检出阳性率越高。CTCs与肿瘤疗效评价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与临床特征相关,CTCs检测可以做为临床诊断的辅助方法和检测指标,进一步指导分期、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c-Met靶向治疗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其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益处。目前,由于无法对c-Met表达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筛选,使得c-Met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总体有效率偏低。c-Met靶向分子成像借助靶向分子成像探针能够实现肿瘤c-Met表达水平及活化状态的定量检测和直观揭示,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的潜在价值。结合近年来c-Met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本文将深入分析、探讨c-Met靶向分子成像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