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PM2.5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B组采用5 mg·mL-PM2.5混悬液滴眼,A组采用PBS滴眼,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后1d、4d、7d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液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并于干预后7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结果 干预后4d、7d,A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B组泪液分泌量、BUT较干预前明显分别减少和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后7d,A组FL评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干预后7d,A组上皮细胞层数为(4±1)层,而B组上皮细胞层数为(7±1)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整个角膜FL着染明显增加,角膜表面上皮细胞层损伤,层数增厚.结论 PM2.5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48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8只(16眼)。除C组正常对照的8只不予处理外,其余16只均用1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2周,建立中重度兔干眼模型。A组为实验组,于造模结束后予以置入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B组为模型组,造模后不予治疗。分别在干预后0周、2周、4周、6周观察实验兔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Schirmer泪液分泌试验(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根据分组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及泪道组织,行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情况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A、B两组造模结束后泪液分泌量分别为(9.88±1.54)mm、(9.66±1.64)mm,BUT分别为(3.25±0.50)s、(3.50±0.58)s,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2周,其泪液分泌量增加为(13.75±1.61)mm,BUT增加为(6.50±1.29)s,角膜FL评分由(4.424±1.178)分减少为(2.132±1.175)分,3种干眼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后4周,A组和C组泪液分泌量、BUT、角膜F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细胞连接排列规则;而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可见微绒毛脱落,细胞连接破坏。结论 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对兔干眼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探讨维生素A对苯扎氯铵诱导的小鼠干眼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用BALB&小鼠50只,使用0.25%的苯扎氯铵溶液局部点眼以诱导干眼。在第21天时根据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炎症指数等参数选择干眼表现程度相近的小鼠30只(60眼)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20眼)。A、B组分别使用5000IU/(g·mD维生素A微乳剂和空白微乳剂滴眼,C组为空白对照组。在治疗的第0、1、3、5、7天检测BUT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眼表炎症程度及基础泪液分泌量。7d治疗结束后取出小鼠眼球,进行HE及过碘酸.希夫(PAS)染色,角蛋白10(K10)免疫荧光标记,以及WesternBlot检测角膜组织中K10表达水平。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药物治疗的第0、1、3、5天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时,A、B、C组BUT值分别为(4.20±0.89)s、(3.32±1.01)s和(3.28±0.74)s;其中A组的BUT值较B组和C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25,P=-0.002)。A、B、C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分别为3.74±1.31、5.47±1.81和5.83±1.54,其中维生素A微乳组较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分级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853,P〈0.01)。各组间的角膜炎症指数评分、基础泪液分泌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检查示维生素A组与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角膜上皮形态较规整;PAS染色示维生素A组杯状细胞数量更接近正常小鼠。维生素A组的角膜上皮层几乎均不表达K10.而空白微乳组及空白对照组呈阳性表达。Westem Blot检测示维生素A组角膜中的K10水平低于空白微乳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维生素A可以延长苯扎氯铵诱导的干眼小鼠的BUT,降低角膜上皮染色程度,抑制角膜上皮鳞状化生,并能增加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有望用于干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exosomes,MSC-Exo)治疗小鼠干眼的效果。方法 选取32只(64眼)雄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8只。除D组不予处理外,其余24只均给予2 g·L-1苯扎氯铵滴双眼,连续14 d,各建立中重度干眼模型。造模结束后,A组用25 g·L-1MSC-Exo滴眼液点眼,B组用磷酸盐缓冲液点眼,C组为阴性对照组,造模后不予处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7天进行小鼠泪膜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Ⅰtest,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测定。于相应时间点收集其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A、B、C三组S Ⅰ T、BUT及FL(FL仅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时间点S Ⅰ T、BUT A、B、C组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 Ⅰ 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第7天,A组S Ⅰ T较B组,C组明显增加,A组BUT较B组、C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A组S Ⅰ T、BU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为P<0.05),F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B组S Ⅰ T、BUT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造模后未行治疗;D组未行任何处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均为P>0.05)。电镜观察可见:A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呈指状突起,微绒毛数量多,排列整齐;B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排列紊乱;C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可见明显减少、脱落、缺失,排列紊乱;D组角膜上皮微绒毛形态呈指状突起,排列整齐,数量多;C组与A组和D组有很大差异。结论 MSC-Exo滴眼液对小鼠干眼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聚维酮碘对大鼠眼表结构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左眼使用生理盐水滴眼为A组,右眼使用10 g·L-1聚维酮碘滴眼为B组,均为每天2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d、4d、6d、8d、10d、12d、14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炎症指数以评...  相似文献   

6.
高娜  黄挺 《眼科新进展》2008,28(10):775-777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上皮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试验,将45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3组:A组15例,用1.5g·L-1更昔洛韦凝胶滴眼;B组15例,用1g·L-1更昔洛韦滴眼液滴眼;C组15例,用1g·L-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双眼用药,均为每天4次,健眼观察局部用药对角膜上皮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用药前和用药后21d检查,记录健眼角膜上皮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Ⅰt)和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结果A组用药前后FL、SⅠt及TMH均无明显改变,BUT延长;B组用药后有3例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BUT缩短率为33.33%,SⅠt和TMH改变不明显;C组用药后有6例发生角膜上皮点状着色,BUT缩短(缩短率为53·33%),SⅠt减少,TMH降低。A、C2组用药后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用药后BUT小于A组。结论1.5g·L-1更昔洛韦凝胶能保护眼表上皮细胞,减少药物毒性的作用,可提高泪膜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2滴眼液对苯扎溴铵导致的小鼠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BALB/c雄性小鼠30只,均取小鼠右眼作为实验眼。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其余的6只则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H2滴眼液滴眼,对照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生理盐水滴眼,中间均间隔10 min,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 d、7 d、14 d观察各组小鼠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test,FL)评分,并于干预14 d后取小鼠眼球,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角膜上皮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干预1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 Ⅰ 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的S Ⅰ 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S Ⅰ 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 Ⅰ 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S Ⅰ t均大于对照组。干预1 d后,两组BU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BU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BU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BU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BUT均长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1~14 d角膜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干预1~14 d后FL染色区域增加。干预后 4 d 和 7 d,两组F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可见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和微皱襞,而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微皱襞部分平坦或出现融合、缺失。结论 H2滴眼液能通过保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干眼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经微创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后泪膜的早期变化及其后期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9-03/07行微创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的连续病例116例116眼,其中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30例30眼作为A组,无糖尿病的患者86例86眼作为B组,对侧眼作为对照,均于手术前1d,术后1,3,10d;1,3mo行干眼不适症状(dryeyessymptom,DES)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等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泪膜之间的变化,根据临床检查结果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术前A组30%患者诉眼干、眼痒等不适症状,术前1d,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A组泪液分泌量少于B组,BUT时间短于B组,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1,3d,患者未感到明显不适,术后1d,A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17%患者主诉有轻度痛痒感及红肿;CFS评分两组术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眼术后3d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9);BUT:术眼术后1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眼之间术后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SⅠt术眼之间、对照眼之间各时间点均无差异,但A组整体泪液分泌量趋势明显少于B组。B组术眼与对照眼:术后1,3d,眼部不适感、BUT,SⅠt均有差异(P<0.05);CFS评分各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本身的泪膜稳定性差,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糖尿病患者经微创玻璃体视网膜切除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泪膜的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和泪液分泌量的下降,且术后泪膜恢复比较慢。  相似文献   

9.
10 g?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聚维酮碘对大鼠眼表结构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左眼使用生理盐水滴眼为A组,右眼使用10 g?L-1聚维酮碘滴眼为B组,均为每天2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 d、4 d、6 d、8 d、10 d、12 d、14 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炎症指数以评估干眼的临床指标改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角膜组织结构,干预后14 d完成临床指标记录后,取眼球组织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角膜各层结构,PAS染色观察结膜杯状细胞情况,PMN/ED1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角膜组织层间的浸润情况。结果 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干预后14 d B组大鼠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阳性,呈点片状着染。干预后6 d、8 d、10 d、12 d、14 d,与A组相比,B组BUT均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炎症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HE染色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多,上皮厚度增加,基底细胞呈现“空泡样”结构。PAS染色结果显示,B组结膜PAS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结膜上皮增厚,细胞层次增加。PMN/ED1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聚集。结论 10 g?L-1聚维酮碘局部滴眼可引起实验大鼠眼表结构损伤和泪膜稳定性下降,聚维酮碘的眼表毒性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漆雅  吴倩  于刚 《眼科》2015,24(4):268-271
目的 观察无干眼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泪膜稳定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无干眼症状的儿童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30例(60眼)。无干眼症状的屈光不正患儿20例(40眼)为正常对照组。方法 受试者进行病史询问以及外眼、眼前节及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荧光素染色评分0~12分,无染色为0分。主要指标 BUT、SIt和FL评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BUT分别为(7.35±2.46)s、(11.95±2.183)s( t =9.569,P=0.000);SIt分别为(18.28±5.123)mm、(16.50±5.149)mm( t =1.702,P=0.092);FL评分不为0者分别为13例(20眼)、6例(6眼)(χ2=4.193,P=0.041)。观察组中FL评分、BUT与病史长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无干眼症状的儿童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也可能存在泪膜稳定性下降和角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改变。(眼科,2015,24:268-27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环境烟草烟雾(enviromental tobacco smoke,ETS)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c57BL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TS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进行ETS干预,ETS干预组进行ETS干预,每天2次,一次30 min,干预12周。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对各组小鼠进行泪膜功能检测,包括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染色(FL)评分;干预后摘取小鼠角膜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12周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ETS干预组泪膜破裂时间较干预前明显缩短,FL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TS干预组干预12周后泪膜破裂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干预前泪膜破裂时间和FL评分差异均不明显(均为P>0.05)。FL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完整,角膜染色呈阴性;ETS干预组整个角膜上皮荧光素着染区域明显增加,呈点片状。HE染色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对照组未见角膜上皮层数的改变,厚度也基本未变,基底细胞仍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表层上皮较完整;ETS干预组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多,厚度增加,细胞排列紊乱,表层上皮细胞有损失及脱落,角膜表面不光滑。干预前对照组小鼠上皮细胞为(5±1)层,干预后基本不变;ETS干预组干预后为(7±1)层;干预后两组上皮细胞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S会影响小鼠泪膜功能,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在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眼表和泪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到10月来我院近视防控门诊就诊并接受角膜塑形镜验配的近视患者59例(118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9例58眼(戴镜后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照组30例60眼(不使用任何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分别于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1个月进行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泪膜脂质层厚度(lipid layer thickness,LLT)、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检查以及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结果 对照组戴镜后1周和1个月时角膜上皮着染发生率分别为33.3%和26.7%,试验组分别为10.3%和8.6%;两组间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在戴镜后1周和1个月的LLT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周,两组角膜曲率、BUT均下降,SRI、OSI、OSDI评分均增加(均为P<0.05);戴镜后1周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的角膜曲率、SRI、BUT、LLT、OSI、OSDI评分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对角膜上皮起到一定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术前干预对小梁切除术后眼表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住院拟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63眼,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从术前1周开始给予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从术后1 d开始给予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均于术后1个月停药。术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匹配,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试验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干眼症状和体征。术后1周两组患者干眼症状均较术前加重,且以对照组症状加重更为显著,表现为OSDI评分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较术前增加,BUT较术前缩短(均为P<0.05);术后1个月干预组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和BUT分别为(14.43±5.33)分、(0.71±0.56)分、(8.65±3.01)s,均优于对照组的(22.08±6.71)分、(1.38±0.88)分、(7.12±2.9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个月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前应用3 g·L-1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有效预防和减轻术后眼表损伤,缩短眼表恢复时间,改善患者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