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4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单侧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21例。术前行薄层CT扫描,并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一步在计算机中将健侧颧骨颧弓镜像至患侧,最终打印出“复位”理想的患侧颧骨颧弓形态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内固定钛板预成型。术中利用预成型的内固定钛板引导骨段复位并最终完成内固定。术后行CT复查,三维测量颧骨颧弓位置并与术前设计位置进行比较,评估手术效果。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关键标志点间距同术前设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3D打印技术有助于术前设计和植入物精确塑形,能有效提高单侧粉碎性颧骨颧弓骨折复位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联合内镜辅助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9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例单侧颧骨颧弓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头颅薄层CT检查,利用镜像反求原理对骨折部位进行模拟复位,并打印复位后的骨折模型,在模型上进行钛板预弯。术中在内镜辅助下采用前庭沟切口结合耳屏前切口对骨折断端进行解剖复位。术后所有患者均再次行全头颅薄层CT检查,将术后重建的三维模型数据与术前模拟复位的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光谱融合色差对比分析,评价术后效果。结果:1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面部皮肤瘢痕隐蔽。术后CT与术前模拟设计光谱融合色差对比分析最大上偏差为2.998 7 mm,最大下偏差为-2.998 6 mm,平均上偏差为(0.243 0±0.025 0)mm,平均下偏差为(-0.310 0±0.180 0)mm。结论:数字化及3D打印联合内镜辅助技术在直视下对骨折部位进行解剖复位,有助于提高骨折复位的精准度,减少术中组织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瘢痕隐蔽,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30例颧骨、颧弓骨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固定方式、效果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Ⅲ类骨折颧颌缝区和颧额缝区两处固定,Ⅳ、Ⅴ、Ⅵ类骨折颌缝区、颧额和眶下缘区三处固定可获得优良的复位效果。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部位与固定方式,两处以上内固定可使Ⅲ-Ⅳ类型骨折复位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颧骨颧弓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伤而发生骨折,笔者就本院较典型的100例颧骨颧弓骨折早期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作一临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颧骨颧弓骨折病人共 34例 ,其中男性 2 7例 ,女性 7例 ,年龄在 15~ 4 2岁之间 ,平均 2 4岁 ,术前均作华氏位、铁氏位或颌面部CT检查 ,根据Zingg[1] 的分类方法 ,B型骨折 (四足骨折 ) 13例 ,C型骨折 (粉碎性骨折 ) 2 1例。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 ,其次为暴力打击 ,其中复合伤 16例 ,部分病人伴有多种复合伤 ,其中以合并脑震荡最多 ,共 16例 ,其次为上颌骨骨折 12例 ,软组织挫裂伤 10例 ,下颌骨骨折 3例。临床检查术前张口受限 17例 ,面部麻木 10例 ,复视 5例 ,泪溢 1例。1.2 手术时间 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1月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病例44例,通过三维重建CT对骨折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比较三维重建CT与普通X线片在诊断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中的差异。结果:44例中有42例(95.4%)可以通过三维重建CT明确判断骨折情况。在普通X线片中有仅24例(54.4%)可以明确判断骨折情况。结论:三维重建CT在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颧骨颧弓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颌面部损伤中,颧骨颧弓因其所处位置和解剖形态的特殊,较常发生骨折,有报告+{[1]}占25%。作者总结1985年1月~199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和厦门卫校口腔医院收住院诊治的颧骨颧弓骨折86例,并对其复位途径和固定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颧蝶缝复位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出一种颧骨复位时的参照标准。方法 选择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手术的Zingg分类的B型和C型骨折36例,术中先将颧蝶缝复位,再将其它骨折线复位、固定。术后随访4周-3个月,观察面型恢复程度和X线上颧骨、颧弓的对称性。结果 病人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面型,X线观察有35例达到准确的解剖复位,仅有1例骨折连续性稍差。结论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时,将颧蝶缝复位,结合颧骨各突起骨折的对位对线,可以使颧骨准确复位,从而恢复正常的面型。  相似文献   

9.
72例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治及分类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共治疗72例颧骨颧弓骨折。其中颧骨骨折32例,颧弓骨折23例,颧骨颧弓联合骨折17例。伴合并伤的49例。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打击伤和跌伤等。本文提出了“三类四型”分类法。  相似文献   

10.
颧骨颧弓骨折是最常见的面中部骨折之一,颧骨颧弓骨折常引起患者张口、咀嚼等功能障碍,多伴有明显的颧面部畸形,进而造成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问题。对其治疗也因为该部位解剖结构的复杂性而存在着不少困难。外科导航技术的出现为颧骨颧弓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外科导航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MR) 及3D 打印技术在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例陈旧性颧骨骨折患者应用MR及3D打印技术实施手术,术前将CT数据导入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软件行骨折块分割、虚拟复位,3D打印骨折复位后模型,术中行钛板坚固内固定、MR精准验证定位,术后对比观察健、患侧面部外形及对称性。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双侧颧骨的突度和高度差值。结果: 患者术后开口度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创面均一期愈合,无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双侧面型对称,双侧颧骨突度及高度一致,手术前、后颧骨的突度差值分别为(9.82±1.11)和(1.12±0.48)mm;高度差值分别为(10.19±1.01)和(1.13±0.42)m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7,P<0.05;t=24.68,P<0.05)。结论: 应用混合现实及3D打印技术修复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有效恢复了面中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实现了精确、个性化治疗目的: ,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颧骨、颧弓骨折通常需要冠状切口、下睑切口和口内切口进路,逐一进行裂开骨折段的复位固定。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简便而可靠的修复方法。方法 针对颧骨、颧弓骨折其内侧相邻的上颌骨结构稳定、颧骨的近中骨折端移位不明显的6例患者,采取半冠状切口,按顺序复位固定的方法,由后向前做颧弓骨折段的复位固定,核查眶外壁颧额缝和颧蝶缝的衔接无误,最后完成颧额缝处骨折的固定。不需做下眼睑、口内切口以及眶下缘颧上颌缝的固定和口内颧牙槽嵴的骨折固定。结果 本组6例病例均顺利完成骨折复位与固定。术后CT扫描显示各个骨折断端,包括上颌窦后外壁、眶外壁等,都获得精确的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两侧面部宽度和颧骨突度基本对称,面形恢复满意。开、闭口功能正常。未发生颞下颌关节损伤、视力损害及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 应用近中骨折端稳定的颧骨骨折的简略复位固定技术,可恢复颧骨、颧弓的解剖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口内微创入路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例颧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经冠状切口切开、明视下骨折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开口度和眼球内陷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术前,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术前(P均<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口内微创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创伤较小,同时手术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迈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与医学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数字医学这一崭新学科。3D打印技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是数字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和镜像求反在口腔颌面部创伤和肿瘤导致的眶底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眶底缺损患者7例,以DICOM格式文件保存所有患者的上颌骨CT扫描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打印疾病模型和镜像模型。钛网和可吸收眶底板依托镜像模型进行精确塑形,手术中将预成型的钛网或可吸收眶底板植入眶底缺损部位,修复缺损。结果 7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和钛网预成型,术中实现了眶底缺损的精准修复、重建。术后患者眼球内陷、复视和眼球突出等症状消失,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和植入物精确塑形,有效提高眶底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血管化作为骨、牙髓、皮肤等口腔颌面组织再生的关键,一直是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随着三维(three-dimensional, 3D)打印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构建血管结构的方式逐渐增加。但要达到在形态及功能上高度模拟血管结构的目的,构建精度较高且具备生物功能的高仿真血管结构以促进组织修复仍是3D生物打印需要克服的一大难点。该文总结了三维打印血管结构的新进展,阐述了几种前沿生物制造技术即悬浮打印、同轴打印、4D打印等在构建血管及血管化结构中的应用,并分析和探讨其优缺点与应用前景,为三维打印血管在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3D打印及其相应计算机辅助医疗模拟技术能根据患者需要,快速制备适合不同患者个性化要求的生物医用材料,并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确控制,以精确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并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模拟操作等,改进治疗方法,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这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生物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修复领域中的相关文献,以综述3D打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动态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3D打印技术的发展其及在口颌面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查阅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Direct、万方、维普期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3D打印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工业工程领域,随后被推广到临床医学领域,主要涉及骨科、心胸外科、口腔科、神经外科等.3D打印技术对于制造大规模的个性化产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在口腔医学上的应用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