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以丘陵山区的龟山小流域生态治理为单元,通过建立流域"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三道防线,开展丘陵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结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其效益的监测,结果表明:龟山小流域实施生态治综合治理技术后,流域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小流域的生态清洁治理模式为丘陵山区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江威 《吉林水利》2023,(8):74-78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以小流域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是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路径。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缓解人地矛盾,建瓯市川石乡以松溪支流上埞溪小流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按照小流域目前的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各项治理措施,可实现小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技术层面对比分析河道护岸类型后,选取生态护岸、植树种草、封育治理等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优化协调完善防治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可推广应用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双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双小流域治理前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1105.9hm~2。自1980年以来.全面实施水土保持型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文中主要介绍了该流域治理开发原则、治理措施配置、开发措施,以及其治理开发模式——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要求日益迫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遵循生态优先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在治理水土流失、美化环境、提高生态质量的基础上,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的三道防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达到保证粮食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景观协调的目标,促进了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沁阳市逍遥河小流域的实际情况,根据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内涵,提出了在该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5.
延庆区上水沟小流域2010年被列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中借鉴欧盟近自然治水理念,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减少水源污染,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流域监测结果显示,流域治理控制了流域水土流失,改善河流生态,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本研究推动了北京市小流域治理与国际先进理念、技术的接轨,促进了新时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妫水河流域自1983年开展小流域治理,已经有20多个年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北京面临严重缺水的形势下,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正式启动,妫水河流域形成了自己的"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三道水土保持防线。在具体操作上,仍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但又不拘泥于小流域,突破小流域的局限性,树立妫水河流域的整体观,充分完整地考虑妫水河大流域的特点,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水源保护结合起来,使妫水河流域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跃上大流域治理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山区的流域管理某种意义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等,如何衡量水土保持的治理成效,评价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多大的程度和多少时间起到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的作用。该文通过利用遥感技术结合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及动态变化,根据分析计算所得的水土流失现状侵蚀图像使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范围得到明确,并按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轻重缓急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冯文 《黑龙江水利科技》2023,(6):111-113+122
水土流失治理已经成为各地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结合永丰县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与方法,总结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实施要点,并对其保障措施以及效益展开分析。根据永丰县的经验可知,当地所采取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对于其他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户陈家小流域以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为目标,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集中连片发展水保林、经果林,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建成了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治理中采取由企业承包治理的形式,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治理模式,保证了治理规模和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建立了小流域生态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于博 《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1):135-137,141
为充分利用沟道的有利资源、防止侵蚀沟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有效控制沟道的发展,应结合流域侵蚀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布设水保措施,以减轻土壤侵蚀危害.文章论述了三道沟小流域的概况、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的设计方案,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和相关资料科学评价了其治理效果,可为推动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南岔小流域水土流失野外调查、室内调绘、资料分析,以有效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为目的,探讨大南岔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措施布设位置及配置模式,建立了大南岔小流域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成果对促进流域治理与保护环境的协调发展具重要的指导价值,对减少大南岔小流域泥沙排放,增加流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赤水市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等多方面的建设和改造,提出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W·E·H"模式,使项目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为脱贫奠定了良好基础。"W·E·H治理模式的做法与经验可以为长江上游类似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1987年治汾以来,山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近年来汾河上游小流域内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威胁省城用水安全,因此开展汾河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尤为必要。以汾河上游涧河进口段流域片治理为例,研究区域内主要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林草等措施,并分析其水土保持效益。同时结合当前国内治理小流域的一些先进技术及经验,提出了汾河上游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经济的大力扶持,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但在规划设计中以传统手段进行基础资料的获取居多,文中结合承德市艾峪口小流域设计进行探究,运用GIS技术及Arc View软件对流域水土流失各影响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获取更精准的数据,运用所构建起的工程区水土保持规划数据库进行了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定量分析,并针对流域水土流失地块单元进行措施布置,从而实现工程区水土保持规划的总体布局,有效提升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成果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3 a施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4.39 hm2,初步实现了规划的建设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小流域治理促进了流域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地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和配套管理措施,治理开发紧密结合,发展流域经济,加强工程管护和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吕二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吕二沟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和不同治理阶段综合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结论认为:该流域土壤侵蚀以重力侵蚀为主,输沙量占全年的68%,坡面细沟侵蚀所产生的输沙量占30%;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十分明显;在丘陵沟壑区,尤其是在陡坡荒地上采用生态修复措施、在沟道修建淤地坝工程,治理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妫水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紧紧围绕着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凸显的水污染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人为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并结合流域自身特点实施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截至2013年底,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2 km2,水质标准提高到了Ⅱ类,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3S技术为支撑,以冀北东北沟小流域为案例,阐述了水土流失监测的一般技术流程,并以2010和2017年相关时相数据为基础,定量提取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变化信息;另外,基于生态输水流域治理理念,给出了东北沟流域功能区划与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冀北土石山区东北沟流域近7 a来水土流失状况有所好转,仍以轻度、微度水土流失为主。针对该区的治理,应以生态补偿机制为前提划分生态功能区,针对不同功能区水土流失强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研究区所处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背景是广大水土流失区域所面临问题的缩影,推广生态输水治沙对于华北土石山区生态恢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湖南省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多采用封山育林、坡耕地治理、植树造林等传统的方式来治理,其作用局限在控制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但流域内的垃圾、化肥、农药等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解决传统小流域污染治理的对策,并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类型及其与其他相近工程相结合建设的思路,为湖南省后续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河沟小流域位于博爱县寨豁乡北部,流域总面积32.12 km~2,水土流失面积26.44 km~2,该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浅沟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针对王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将该流域列入博爱县2009-2011年太行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内,综合治理面积16.45 km~2。其中工程治理措施面积5.97 km~2,生态修复措施面积10.48 km~2。工程总投资506万元。从已治理的流域来看,王河沟小流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综合治理效果显著。通过王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探索博爱县太行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