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妇科常见疾病 ,其临床症状主要是不孕和痛经。卵巢巧克力囊肿常需要手术治疗 ,对年轻患者 ,特别是未生育患者多进行保守性手术 ,即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或病侧卵巢切除术 ,但由于其复发率相当高 ,许多患者需进行多次手术 ,从而影响生活质量。近来 ,我科开展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囊肿手术 71例 ,获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 2 0~ 5 4岁 ,平均 2 9 7岁 ;未婚妇女 4例 ,已婚未育妇女 3 2例 ,已婚已育妇女 3 5例 ;其中单侧者为 5 9例 ,双侧者为 1 2例。有 2 3例表现为不孕 ,43例表现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在国内尚未见有报导。在国外文献中找到的 Lindau 氏病家族,亦很少有一家超过10例者(包括未证实病例)。本文报导某张姓家族,在全家5代122人中共发现11例患者。其中6例是证实病例,包括小脑半球血管网状细胞瘤4例(3例手术,1例屍检),双视网膜血管瘤2例。其他5例虽未经证实,但根据患者住院纪录及家族提供的资料证明患者在死亡前均有明显的脑瘤表现。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与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非特异性临床症状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5例非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均无典型胸痛症状。其中28例主要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18例表现为放射性异位痛(包括咽痛、牙痛、和颈肩痛);10例主要表现为气促;5例主要表现为休克;3例主要表现为头晕和肢体乏力;1例主要表现为晕厥。20例患者首诊发生误诊,其中10例以腹痛和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8例、胆囊炎1例、胰腺炎1例;主要表现为咽痛、牙痛和颈肩痛,分别误诊为颈椎病4例、咽炎1例、牙髓炎1例,2例误诊为休克查因,1例患者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期;1例晕厥患者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误诊中12例首诊时未行心电图检查,2例休克患者考虑右室梗死,心电图检查未加做V3R、V4R、V5R导联;2例后壁梗死未做V7、V8、V9导联。4例入院时心电图心梗改变不典型,未引起重视,1例大致正常,1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仅有V3、V4导联R波振幅减低。其中误诊为胆囊炎和慢性支气管炎者,同时合并有此类疾病,误诊为颈椎病中2例,既往诊断有颈椎病。20例误诊患者经行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吸氧、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其中12例已错过最佳心肌再灌注治疗时间,经积极治疗,15例患者好转出院,5例患者死亡。结论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易重视和及时诊断,但以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梗患者并不少见,特别老年人更易出现,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就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易患冠心病的高危患者,一定要重视并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必要时动态观察,以提高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孙刚  肖金满 《中外医疗》2013,(12):59-60
目的结合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特点,正确认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病理表现,提高病理诊断率。方法在该院收治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患者9人,回顾分析这9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患者的资料,并且对他们的病理进行研究。病理检查均采用10%的甲醛固定标本。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经过检查发现这9例患者的甲状腺侵蚀性较强,由几种细胞混合而成;其中有5例患者的细胞呈梭形状,在整个细胞群里比较占优势,成束状或席纹状排列。其中1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免疫组化检查:P53均(+),CK广均(+),EMA2例(+),7例(-),CEA1(+)、8例(-),TG1例(+)、8例(-),TPO均(-),Vim均(+),CD34(-),Syn均(-),MyoD1均(-)。结论甲状腺未分化癌恶性程度比较高,根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病理学有肉瘤形态,应该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与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肉瘤、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等鉴别,提高病理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资料与方法2009年9月~2010年5月收治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6例,女5例,年龄64~83岁,平均72.5岁;男1例,年龄28岁。5例患者经过肺动脉CTA检查证实存在肺动脉血栓,4例患者双侧肺动脉栓塞,1例患者单侧肺动脉栓塞,年龄83岁,因肌酐清除率<30ml/分,未行肺动脉CTA检查。6例患者经下肢静脉超声或下肢静脉CTA成像检查,均证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单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8岁男患者左下肢近踝骨端因外伤粉碎性骨折行手术治疗。临床表现:6例患者都表现为气短,安静休息时无症状,轻微活动后出现气短症状,无胸痛、咯血、极度呼吸困难表现。辅助检查:心电图:无典型的SI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癌是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肿之一 ,且最多的转移部位是下段脊椎。 1 984年以来 ,我们收治了 5例以脊椎转移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 ,其中 3例采用睾丸切除治疗。结果 ,疗效明显优于未切除睾丸的病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年龄最大的 70岁 ,最小的 5 0岁。转移部位 ,腰椎 4例 ,胸椎 1例 ,均为单一椎体病变。患者均是以腰骶部或背部疼痛来院就诊 ,局部有叩痛。经脊柱X线拍片检查 ,均表现病变椎体不规则的骨密度增高 ,椎间隙正常。患者从首发疼痛症状到就诊时间 ,最短的 1周 ,最长的 3周。其中 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 ,但均无尿急、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逆性缺血性脑功能缺损(RI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RIN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血压均正常,糖尿病1例,高脂血症2例.症状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者3例,动眼神经麻痹l例,昏迷1例.灌注成像(PWI)发现缺血责任病灶3例,磁共振T1、T2未发现责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未见有异常信号.结论 部分RIND患者脑组织可能未发生水肿及梗死;RIND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可能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他类型脑血栓形成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分析--附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诊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例颅内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和CT、MR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8~50岁。5例均行CT平扫,2例加做CT增强。3例行磁共振扫描。CT平扫高密度影3例,等密度影1例,高低混杂密度影1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2例。MRI平扫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有明显强化2例;1例平扫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未作增强。结论颅内恶性黑色素瘤CT表现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MR表现,可提高影像学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赵翠  王海峰  谢国民 《浙江医学》2019,(14):1528-1530,1532
目的对目前国内文献已报道的抗IgLON家族蛋白5(IgLON5)抗体脑病5例,以及本院诊断明确的抗IgLON5抗体脑病1例,共6例,进行临床汇总分析,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诊治思路。方法以“抗IgLON5抗体脑病”为关键词检索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及Pubmed等文献库,发现北京协和医院3例,北京同仁医院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例,合并本院诊断明确的1例,共6例,分析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结果6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抗IgLON5抗体均呈阳性。6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睡眠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球麻痹症状,2例有口唇不自主运动症状,2例存在共济失调症状,2例表现为帕金森病症状,1例表现为舞蹈症,1例表现为类运动神经元病样症状。2例存在眼球活动障碍,4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3例存在精神症状,4例存在自主神经症状。2例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未发现呼吸睡眠暂停,但有睡眠行为异常;其余4例具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行为异常,睡眠结构紊乱。5例HLA-DQB1*0501均阳性;4例HLA-DRB1*1001阳性,1例HLA-DRB1*1001阴性;1例未行基因检测。6例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仅2例有效。结论抗IgLON5抗体脑病是一种新的与细胞表面和突触蛋白抗体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脑病,具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总体免疫治疗效果不佳,但因目前报道较少,有关治疗和预后信息仍需要长期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症状的椎体血管瘤通过相应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表现为单纯疼痛的13例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表现为脊髓压迫的9例患者根据受压部位的不同分别采用:脊髓血管造影栓塞3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内骨水泥注射2例;经后路椎管减压+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后方内固定4例。结果随访6~36个月,表现为单纯疼痛的患者术后3~5 d不适症状完全缓解;表现为脊髓压迫的9例患者:术后1周,2例恢复较明显;术后2个月,2例已完全截瘫的患者病情未进行性加重;术后2个月,5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运动功能均恢复正常。22例患者随访期间行MRI检查,16例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不同临床症状的椎体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以减少创伤、改善症状、防止复发为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通过对两则临床医案的辨析,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毒为患,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早期以寒湿为主,日久向湿热发展;亦有平素湿热体质者,疾病初期即表现为湿热证。病位主要在肺与脾,以化湿解毒为主要治疗大法,除了散寒除湿、清热化湿之外,还需要注意条畅气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法,忌过用辛温、柔腻、寒凉之品。初期恶寒者还需与伤寒表证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痛风间歇期多为先天脾虚,又肥甘过度,导致脾胃受损,内生湿浊,加之外感风寒湿邪,内外相合痹阻关节经络而发病,可见脾虚湿阻是痛风间歇期的发病基础,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浊为标。故健脾渗湿法是治疗痛风间歇期的根本治法,彭江云教授团队以健脾渗湿方治疗本病,收效颇佳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治疗要领等方面,全面总结范永升教授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1例予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肾;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等病邪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痰瘀为病理产物;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少阳三焦衰弱,因此临证必须紧抓少阳三焦衰弱这个根本病机。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主要从益气健脾和补益肝肾入手;祛邪则根据风寒湿热以及痰瘀等的夹杂灵活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以及通络等治法。范教授临证重视扶助正气、强调适时祛邪以及不忘宣利肺气,所列举医案充分佐证了范教授临床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这一治疗原则。[结论]范永升教授运用中医审因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益参考,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e,KOA)又称骨关节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病理学改变为膝关节软骨变性、丢失,进行性破坏,继而导致骨关节面骨裸露增生、骨硬化和滑膜炎症~([1-2]),以反复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关节活动时有摩擦音及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常在负重、上楼梯等活动时加重。目前西医治疗方案多,但疗效不够理想,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多~([3])。笔者采用祛风止痛胶囊联合美洛  相似文献   

15.
施光其教授认为皮肌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为肺脾气虚,邪实为风、寒、湿、热乘虚侵袭人体,六气化火,内舍肺脏.治疗皮肌炎肺间质纤维化可参考肺痿论治,分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二型,在祛风方(主要由荆芥、防风、地肤子等组成)的基础上加减治疗,分别以祛风散寒、化痰散瘀及祛风止咳、清热化痰凉血为法,辨证论...  相似文献   

16.
Bi-syndrome is the syndrome due to invasionof the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of wind, coldand dampness, which obstruct the channels andcollaterals, leading to stagnated flow of qi and blood,characterized by suc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s  相似文献   

17.
散寒祛湿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增效减毒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散寒祛湿为主中药组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7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中医组20例,用散寒祛湿中药组方为主进行治疗;西医组21例,常规用甲氨喋呤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0例,散寒祛湿中药组方加小剂量甲氨喋呤(MTX)治疗;疗程5~6个月。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0%,西医组总有效率为85.71%,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3组疗效经Ridit分析显示,中医组和西医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分别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P〈0.05)。结论:散寒祛湿中药组方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散寒祛湿中药组方和甲氨喋呤联合使用可减少甲氨喋呤的用量,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是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的一类病证。风药指气味轻薄的一类药物,其性升浮发散,具有祛风、疏风、平息内风之性,但它的功用远不限于祛风除湿、疏风解表、息风止痉,通过结合先贤经验及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风药在情志病特别是失眠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张仲景对风邪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段富津教授从事临床50载,在治疗痹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证把本病分为风寒湿痹、湿热痹、虚痹、顽痹等。段老认为治疗痹证常祛邪以治湿为要;通络乃治痹之常;痹久当扶正祛邪。文章精选段富津教授治疗痹证病案4例略加分析,旨为临床治疗同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彭江云教授为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擅长应用中医药诊治风湿性疾病,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病机为"阳虚邪凑",肝肾精血亏虚、肾亏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深侵肾督之脉为标,内外合邪,痹阻气血,留滞于经络关节而成此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治,提出温肾强督、蠲痹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等温药以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重视扶正培本、扶阳存阴、温散寒湿、活血化瘀、顾护脾胃为特色;临诊强直性脊柱炎肾亏督寒证多使用附子桂枝汤加减,附子常用剂量为30~90 g,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