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色玻璃(二)袁怡松(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200052)二、几种常见离子的着色1.钛在玻璃中的着色钛是第四周期过渡元素中第一个着色元素。根据玻璃基础成分和熔制条件不同,钛可能以Ti4+和Ti3+离子状态存在于玻璃中。前者在玻璃中是无色的,因为它...  相似文献   

2.
玻璃的氧化还原特性指数变化与玻璃微泡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侯英兰  张贤华 《玻璃》1999,26(2):22-25
通过对玻璃的氧化还原特征指数(Fe^2+/Fe2O3总)监测,找出玻璃微泡一玻璃的氧化还原特征指数变化的关系,提出在生产中采取措施控制Fe^2+/Fe2O3(总)变化。使产生微泡的可能性降低,为玻璃的深加工提供优质原片。  相似文献   

3.
磷酸盐玻璃中Mn^2+离子的发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振动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系统研制了掺Mn^2+离子的锌磷酸和铝酸盐系统玻璃的发光行为。结果表明:三元磷酸盐玻璃中Mn^2+用紫外激发,于可见区产生一宽发射带;变换玻璃中的网络外体离子,玻璃网络化学键主振动峰不变,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子场强减小,Mn^2+离子的^4t1(G)-^6A1(s)发光跃迁的相对强度规律变小,且向长波方向移动,反之亦然,Mn^2+在磷酸盐玻璃中为6配位,发红  相似文献   

4.
陈国华  康晓玲 《玻璃》2000,27(3):33-33,36
介绍了钴、铜着色生产蓝灰料玻璃出现异常着色的解决方法。主要涉及铜着色时铜离子随熔制气氛变化而价态(Cu^2+→Cu^+)发生变化,以致在还原气氛时铜着色几乎不起作用而使玻璃呈现近于纯钴着色时的蓝色。  相似文献   

5.
王辉  黄润生 《陶瓷工程》1998,32(5):46-49
应用穆斯堡尔谱及色度测量等方法研究了随总铁含量和还原程度的改变,SiO2-Al2O3-Na2O离子着色铁系瓷釉中铁的结构行为及其对应的呈色关系。结果表明:Fe^2+离子以四、六两种配位状态同时存在于瓷釉中,随着总铁含量改变,Fe^2+/(Fet^2+Fe^3+)、Fe^2+(Fe^2+/Fe0^2+)的值各自保持不变,分别约为0.74和0.45。此时,瓷釉呈色不同,但Fe^2+离子中均以45%的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K2NbOF5系氟化物玻璃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玻璃具有从近紫外到中红外宽的透过范围及低的折射率。玻璃中Nb^5+、Ca^3+、Al^3+分别以NbOF^2-5、GaF^3-6、AlF^3-6八面体存在;它们相互联结,形成玻璃的网络结构,当AlF3含量大于30mol%时,玻璃中还有AlF^-4四面体结构出现 。  相似文献   

7.
解决翠绿料玻璃异常着色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峰  张梅梅 《玻璃与搪瓷》1999,27(3):44-46,71
介绍了铬着色生产翠绿料瓶罐玻璃出现异常着色时的解决方法,主要涉及硫碳着色导致和绿色夹带黄色和Cr^3+被氧化为Cr^6+导致的黄褐色。  相似文献   

8.
钢渣,粉煤灰微晶玻璃试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元志 《安徽化工》1998,24(6):31-33
介绍利用钢渣、粉煤灰试制以Ca(Fe、Mg)Si2O6为主晶相的Ca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方法的原料、玻璃化学组成和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
采用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机结构模拟(MD)等手段研究了53ZnF2-33BaF2-14LaF3玻璃的结构,研究表明Zn原子主要为6配位,少数为7配位,La原子主要为9配位,Zn-F的平均键长为2.13AZn-Zn键长在共边连续时为3.33A,共角时为3.82A,在MD模拟得到的玻璃结构中同时存在桥F(Fb),非桥F(Fab)3配位F(Ft)和游离F(Ff),Ff和Ba,La原子成键,获得的平  相似文献   

10.
掺镨氟化镓铟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一族新的氟化镓铟玻璃,研究了InF3-PbF2-ZnF2-CdF2(BaF2)体系和GaF3-CdF2-PbF2(ZnF2)体系的玻璃形成区域.经玻璃组分试验研究得到了稳定的30PbF2-20GaF3-15InF3-20CdF2-15ZnF2(简化为PGICZ)玻璃,通过优化细调组分,可制得14mm厚块玻璃和具有芯皮结构的光纤.红外和Raman光谱研究结果表明:PGICZ玻璃具有较氟锆酸盐(简化为ZBLAN)玻璃更宽的红外透过范围和更低的声子能量.Pr3+掺杂PGICZ玻璃的1G4能级寿命可达210μs,其量子效率为7%,是通常ZBLAN玻璃的一倍,故它是最可能作为掺镨光纤放大器的实用化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敬轩  应明 《玻璃与搪瓷》1995,23(3):46-48,64
硝酸钕溶液在玻璃着色中的应用王敬轩,杜瑛(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200052)应明辛模良(浙江省新技术开发中心)(上海跃龙化工厂)稀土元素中铈、镨、钕是玻璃良好的着色剂,尤其是钕离子的着色,有双色效应。1939年赤提洛基首先阐述了钕离子由于光谱吸...  相似文献   

12.
有准急压冷法制成Fe2o3-SrO-TeO2系半导体玻璃并对其直流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玻璃形成范围为(以摩尔计)0≤fe2O3≤23%;0≤SrO≤18%;75%≤TeO2〈100%。通过Seebeck系数的测定确认Fe2o3-SrO-TeO2系玻璃为n型半导体玻璃。200℃的直流是导率为3.72×10^-5-1.82×10^-6S.cm^-1。直流电导率随着Fe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165℃时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采用减少煤粉用量,添加适量Fe2O3的方法来解决某灯头厂灯头玻璃因硫碳着色引入的煤粉使玻璃中的PhO还原成金属铅而产生的铅渣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并根据对玻璃中可能进行的各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标准自由焓计算结果,阐明了采取这些措施的热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4.
As2Se3-GeTe-AgI和As2Se3-GeTe-CuI系统玻璃的红外光谱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玮  程继健 《硅酸盐学报》1998,26(5):610-617
用远红外透射光谱和反射光谱对As2Se3-GeTe-AgI和As2Se3-GeTe-CuI两系统玻璃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2Se3-GeTe-AgI系统玻璃的结构中存在[As(DeTe)3-xIx]和[Ge(SeTe)4-yIy](x为0-3;y为0-4)结构单元,As2Se3-GeTe-CuI系统玻璃的结构中存在[As(SeTe)3-xIx][Ge(SeTe)4-yIy](x为0-3;  相似文献   

15.
用准急压冷法制成Fe_2O_3-SrO-TeO_2系半导体玻璃并对其直流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玻璃形成范围为(以摩尔计);0≤Fe_2O_3≤23%;0≤SrO≤18%;75%≤TeO_2<100%。通过Seebeck系数的测定确认Fe_2O_3-SrO-TeO_2系玻璃为n型半导体玻璃。200℃的直流电导率为3.72×10 ̄(-5)~1.82×10 ̄(-6)S·cm ̄(-1)。直流电导率随着Fe_2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165℃时的载流子迁移率和浓度分别为1.12×10 ̄(-9)~3.67×10 ̄-7cm ̄2·V ̄(-1)·S ̄(-1)和2.17×10 ̄(21)~8.33×10 ̄19cm ̄(-3).讨论的结果表明Fe_2O_3-SrO-TeO_2系玻璃的电导机理符合小极化子跳越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用新的玻璃形成区探索方法研究了La2O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10%时含Nb2O5,La2O3系统玻璃的形成区(玻璃生成体分别为P2O5,SiO2,B2O3,TeO2+GeO2,修饰体为BaO,ZnO),这些系统可作为激光激活离子Nd^3+,Yb^3+,Ho^3+,Tm^3+,Er^3+等掺杂的理想基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DTA,SEM,EDAX,SADP和XRD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含复合晶核剂(MoO3+CaF2)的铝硅酸盐玻璃的分相与析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含单一晶核剂CaF2或MoO3的玻璃仪产生表面析晶,而CaF2和MoO3共同引入时能诱导玻璃的体内核化,CaF2和MoO3均能降低基玻璃的析晶温度,整体析晶的机理是CaF2促进了玻璃的分相,MoO3富集子分相玻璃的富钙相中,热处理过程中优先析出了CaMoO4  相似文献   

18.
磷酸盐玻璃中Tb^3+离子的敏化发光与能量传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磷酸盐玻璃中Tb^+离子的敏化发光。结果表明;磷酸盐玻璃中Dy^3+,Ce^3+和Tb^3+产生敏化发光。确立了双掺Tb^3+和Dy^3+玻璃中Dy^3+-Tb^3+敏发化光的声子支助共振能量转移模型,双掺Tb^3+和Ce^3+玻璃中Ce^3+的激光发能通过无辐射能量共振转移每化发光,计算出Ce^3=-Tb^3+的有量传递效率,为确定最佳稀土离子掺加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系统地研究了AlF3系玻璃中MgF2/CaF2比值的变化对玻璃稳定性和析晶性能的影响。测定了玻璃的特征参数,鉴定了经热处理后的玻璃晶相产物。发现玻璃中出现了混合效应。一个适合的MgF2/CaF2配比能改善玻璃的稳定性,抑制晶相的生长,提高玻璃的抗析晶能力。  相似文献   

20.
48Zrf4-24BaF2-8AlF3-20RF(RF=LiF-NaF和NaF-KF)玻璃中引入不同比例的碱金属离子。利用DTA研究玻璃的成玻性,并测定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和折射率。讨论了各理化性能的混碱效应。结果表明,混碱氟锆酸盐玻璃的成玻性和化学稳定性均优于单碱玻璃。当RF为LiF-NaF且LiF:NaF为1:3时有最佳的成玻能力,LiF:NaF为1:1时玻璃有最好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