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檗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紧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小檗碱预防组(小檗碱组);除了正常组给予正常饮食外,其余各组行高脂饲料喂养加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和小檗碱组分别肌注生理盐水和小檗碱,术后4周麻醉处死;取动脉血及颈动脉组织分别测定循环型和组织型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挑选部分颈动脉行HE染色作为模型阳性筛选。结果模型组血管病变以泡沫细胞为主,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对照组血管病变是以泡沫细胞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灶;小檗碱组血管主要显示内膜明显增厚;模型组组织型ACE活性和AngⅡ含量明显高于小檗碱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小檗碱可抑制ACE活性,特别是颈动脉ACE活性,降低组织中AngⅡ含量,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模型组)、小檗碱预防组(小檗碱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予普通饮食5周;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检测NF-κB的活性,RT-PCR法检测NF-κBp65-mRNA、VCAM-1 mRNA。结果模型组颈动脉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NF-κBp65阳性细胞数密度高于正常组(P<0.0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小檗碱组NF-κBp65/β-actin、VCAM-1/β-actin扩增带吸光度值比值高于正常组(0.42±0.05比0.18±0.04;0.61±0.11比0.20±0.04,P<0.01),而明显低模型组(0.42±0.05比0.66±0.10;0.61±0.11比0.81±0.11,P<0.01)。NF-кB活性与VCAM-1呈显著正相关(r=0.926P<0.01)。结论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VCAM-1表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檗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NF-κB、MCP-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檗碱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模型组)、小檗碱预防组(小檗碱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饮食5周;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以制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检测NF-κB的活性,用RT-PCR法检测NF-κBp65 mRNA、MC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和中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NF-κBp65阳性细胞数密度高于正常组(P<0.0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小檗碱组NF-κBp65/β-actin、MCP-1/β-actin扩增带吸光度值比值高于正常组(0.42±0.05 vs 0.18±0.04,0.57±0.18 vs 0.33±0.49,P<0.01),而明显低于模型组(0.42±0.05 vs 0.66±0.10,0.61±0.11 vs 0.76±0.03,P<0.01);NF-κB活性与MCP-1呈显著正相关(r=0.958 P<0.01).结论 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降低MCP-1表达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寻找一个建立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简单、重复性好的方法.方法 3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5只,高脂喂养组15只和高脂喂养加手术组15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高脂喂养组给予高脂喂养,高脂喂养加手术组喂养1周后行颈动脉空气干燥术,并分别在喂养2、4、6周行脑血管DSA和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结果喂养4、6周时就可以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DSA可以发现颈动脉狭窄,内膜中膜比(I/M):1.05±0.008(喂养4周时),1.11±0.007(喂养6周时).结论利用高脂喂养加颈动脉空气干燥法可以建立一种成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而且此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有利于进行颈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198 9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资料中将 2 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1] ,近年来随着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卒中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它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它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综述如下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 ,其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中型动脉 ,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罹患最多。…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病因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关研究日益增多.下面就近年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内膜中膜比和巨噬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正常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高脂喂养,1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并每日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小檗碱干预组高脂喂养,1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并肌肉注射小檗碱,5周时取手术侧的颈动脉做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中膜比;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巨噬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变化,计算巨噬细胞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中膜萎缩变薄,经计算I/M为1.20±0.007,小檗碱组的I/M为0.65±0.00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内膜下和中膜有大量巨噬细胞,小檗碱干预组内膜和中膜下也可以见有巨噬细胞沉积,通过计算巨噬细胞阳性率,小檗碱干预组的巨噬细胞阳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檗碱可以降低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管内膜厚度、减少粥样斑块中的巨噬细胞数目,从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CAA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病人群逐渐壮大,病残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升高。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扭转粥样动脉硬化,效果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兔模型的建立。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4只(A组)、高胆固醇喂养组4只(无硅橡胶圈干预,B组)、硅橡胶圈干预组16只(C组,分C1,C2、C3、C4亚组),高胆固醇 硅橡胶圈干预组(D组,分D1、D2、D3、D4亚组)。硅橡胶圈置于右颈动脉外膜,对侧颈动脉行伪手术,术后次日给予1%胆固醇饲料喂养2周,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前,动物模型行DSA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切除硅橡胶圈下方狭窄的动脉及对侧相应位置的颈动脉标本,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置入改良的硅橡胶圈加高胆固醇喂养2周后,病理证实D组的硅橡胶圈诱导的颈动脉内膜面增厚、管腔狭窄;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病理和DSA证实模型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为12%~88%之间,其中以D4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程度较为显著。结论应用改良硅橡胶圈加高胆固醇喂养的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与人有相似病理表现的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模型兔,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硅橡胶圈的形状、内壁直径及弹性回缩力相关,模型制作方法简便易行,便于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系。方法收集162例脑梗死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并对94例患者作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8例和5例,占60.49%和12.50%,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6±7.32μmol/L和12.05±3.33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0.05)。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血脂无相关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 thickness,IMT)呈显著正相关性(r=0.463,P<0.001)。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血管因素在AD发病和病情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收集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广州市脑科医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64例AD,42例VD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CCA)距分叉2 cm处,颈内动脉(ICA)距起始段膨大部位远端1.0~1.5cm处,观察动脉形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和血管内径等.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9例).痴呆患者行简易智能评分(MMSE). 结果痴呆患者IMT明显增加,内径明显扩大,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D和VD两组患者相比较,IMT与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与痴呆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0).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AD和VD发病密切相关,硬化程度与痴呆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508例分为脑梗死组368例和对照组140例,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糖尿病、高血压、年龄、性别、血脂等各指标间的关系;同时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分别为309例和23例,各占84.2%和16.4%,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25.33±5.66)umol/L和(12.52±3.16)u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者(P<0.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关系。方法应用TCD屏气试验,检测37例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屏气指数(BHI)及其不对称指数(AI),并对狭窄程度与BHI值的相关性进行评定。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患者BHI值及不对称指数显著下降,狭窄程度与BHI值具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且与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