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采用一次性针管活塞作为气管切开处堵管取代常规应用的纱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材料:一次性5 ml针管活塞. 方法:取一次性5 ml针栓前的活塞套在气管切开(钛合金)套管前端. 优点:取材方便,无菌易操作,便于吸痰.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均应先试行堵管,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管。临床通常采用胶布堵管,此法有多种弊端。现介绍一种巧用针管橡塞行气管堵管的方法。1材料与方法取一次性无菌20ml针管1支,将其针塞拔出,取出针塞头部的橡胶塞,然后旋转,轻柔扣盖于气管套管外口上。2操作注意事项操作时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我们常需为气管切开患者将吸氧管末端放入气管套管中吸氧,一般患者常用的单腔或双腔吸氧管管腔直径太大,影响患者正常呼吸,也影响吸痰管的正常插入.另外,因为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暴露在外容易发生感染,为预防感染,放入气管套管内的吸氧管需每天更换,如果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患者的花费就相应增高.下面介绍一种头皮针管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注射过程中发现:一次性1ml注射器针头(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与针管连接处存在0.04-0.06ml死腔;一次性5ml注射器针头与针管连接处存在0.06-0.08ml死腔。按《基础护理学》注射法规定:抽药毕,将针头垂直向上,轻拉活塞,使针头中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稍推活塞,驱出气体。进行肌肉或皮下注射时会造成相当于注射器死腔容积的药液浪费,并导致青霉素皮试液浓度高于理论浓度的3倍以上。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试验后,自2001年4月起,在对住院病人进行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以及配制皮试液时,采用留置气泡技术,目的在于减少药液浪费,提高药物疗效及皮试液浓度的准确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求一种较好的气管切开导管堵管用具及堵管方法,提高堵管效果,以达到顺利堵管.方法 将7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活塞上的胶塞制作堵管用具,改进从半堵管再过渡到全堵管的方法进行堵管.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引流袋接头试行气管导管一次性全堵管.比较两种方法的堵管效果.结果 堵管用具脱出(0%比80%)、患者呛咳(9%比40%)、喘憋(11%比40%)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注射器活塞上的胶塞在气管切开堵管中的应用及逐步试堵管方法解决了常规堵管用具的弊端,明显降低了常规堵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堵管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我们常需为气管切开患者将吸氧管末端放入气管套管中吸氧,一般患者常用的单腔或双腔吸氧管管腔直径太大,影响患者正常呼吸,也影响吸痰管的正常插入。另外,因为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暴露在外容易发生感染,为预防感染,放入气管套管内的吸氧管需每天更换,如果使用一次性吸氧管,患者的花费就相应增高。下面介绍一种头皮针管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辜德英  余蓉  陈虹 《护理研究》2004,18(19):1716-1716
小儿气管切开术后常痰液较多 ,吸痰频繁 ,而气管导管直径小 ,有时甚至是最小的吸痰管也难以插入或是吸痰管大于气管套管直径 2 /3 ,而造成患儿过度缺氧。笔者采用头皮针管给气管切开患儿吸痰克服了以上缺点。1 适用范围  气管套管直径在 4mm~ 7mm。2 方法  用一次性头皮  相似文献   

8.
2007年2月以来,我们对297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头与5~10ml针管乳头部衔接采血,经分析、比较,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局部皮下淤血、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针管直针采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次性注射器抽吸药液的过程中 ,常有小气泡吸附在管壁上不易排出 ,传统的排空气法是将针头垂直向上 ,轻拉活塞 ,使针头中的药物流入注射器内 ,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处 ,稍推活塞 ,驱出气体。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 ,并不能排除吸附在针管壁的小气泡。如果将针头垂直向上 ,轻拉活塞 ,使针头中的药物流入注射器内 ,再抽吸一些空气 ,在针管中形成一个大气泡 ,然后使注射器呈横位 ,慢慢旋转注射器使大气泡沿着管壁滚动 ,小气泡则会与大气泡融合 ,然后直立起注射器 ,排出空气即可。此方法适用于 1ml以上的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排气泡的小窍门$…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均应先试行堵管,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拔管.临床通常采用胶布堵管,此法有多种弊端.现介绍一种巧用针管橡塞行气管堵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基层医院已经非常普遍.手术使用的一次性软性套管价格高,增加患者费用;硬式套管对患者胸壁组织损伤大,术后患者疼痛较重,甚至引起胸壁压伤致皮肤坏死,增加了患者痛苦.我们用一次性5 ml、2.5 ml、1 ml针管,去掉乳头部分,充当套管使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病人在拔除气管套管前需要试行堵管,待呼吸平稳,无胸闷、憋气并能自行排痰后方可拔管。临床上气管无配套使用的堵管器材,多为医务人员自行设计的堵管装置。我科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活塞头进行堵管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ICU病人病情重,大多数需人工气道护理,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由于气管长时间与空气接触,水分蒸发较快,容易造成痰液干燥结痂,导致呼吸道阻塞.气道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采用60ml注射器进行气管持续湿化,可保持呼吸道湿润,气管保持持久湿化作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一次性60ml注射器1副,微量泵及其延长管,7号头皮针.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一次性使用气切型面罩雾化吸入器(见图1)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气管切开患者,特别是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氧气雾化吸入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减轻肺部感染。但现有的一次性气切型面罩雾化吸入器,向雾化杯内加湿化液必须要把雾化杯与雾化盖的接口拧开,才能进行添加湿化液,每次添加量最多不超过12ml,如果按每24h添加湿化液250ml计算,每天要拧开雾化盖20次左右。这不仅会增加护士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的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决定拔管前要先试堵管,医生根据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的情况,再决定是拔管或是延长堵管时间。自2004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20ml注射器活塞为气管切开的病人试堵管,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湿化液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89例气管切开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3例,采用0.9%氯化钠250 ml+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 000 U湿化液湿化,实验组46例,采用0.9%氯化钠70 ml+5%碳酸氢钠30 ml湿化液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度、气道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脉搏氧饱和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粘度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脉搏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0.9%氯化钠70 ml+5%碳酸氢钠30 ml湿化明显优于0.9%氯化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液湿化。  相似文献   

17.
自制堵管器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自制了一种堵管器,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拔管前的堵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材料与制作1.材料。取一付一次性无菌2.5ml针筒,刀片,套管内径为7.5mm的一次性气切导管。2.制作。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与试堵管后拔管的临床效果比较,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一次性拔管的可行性。方法:把气管切开后的患者按住院号末位数为单或双随机分为一次性拔管组和试堵管后拔管组,在拔管适应症下给予一次性拔管或试堵管后拔管,观察病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记录拔管和试堵管过程及天数。结果:一次性拔管全部成功,拔管后无明显的不适和呼吸困难,试堵管组在半堵时对呼吸影响不大,但在全堵时大部分出现明显的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拔管困难,试堵管天数平均4.2天。结论:气管切开的病人有拔管适应症后,一次性拔管符合病人的生理特点,效果好,是可行的,如果试堵管,只能半堵,不宜全堵。  相似文献   

19.
2007年2月以来,我们对297例患者采用一次性头皮针头与5~10ml针管乳头部衔接采血,经分析、比较,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局部皮下淤血、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普通针管直针采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春姬  徐明花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066-1066
临床上气管切开或无力咳嗽的患者,需要接痰标本时,用一次性吸痰器价格较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次性1ml注射器的空筒替代一次性吸痰器经临床69例患者中使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