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过敏性性哮喘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特点,以期为开发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的过敏性哮喘患者(14例)以及同期健康人群(15例)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分析入组人员肠道菌群的菌群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 过敏性哮喘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菌群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过敏性哮喘组与对照组的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属水平的差异菌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另枝菌属(Alistipe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_UCG-002)、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凸腹真杆菌属([Eubacterium]_ventriosum_group)、丁酸球菌属(Butyr...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菌群多样性差异。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集腹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新鲜粪便样本各20例,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丰度变化,分析α和β多样性差异,并确定显著性差异菌属。结果 两组间在菌群物种组成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两组间在某些菌群上仍有一定差异。LEfSe分析发现,腹主动脉瘤组明串珠菌科、瘤胃球菌科、魏斯氏菌属、粪杆菌属较动脉粥样硬化组为优势菌,而厚壁菌纲、Selenomonadales菌目、韦荣氏菌科含量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差异仍有待扩大样本量并通过基础实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的MSA患者(MSA组)22例及其健康配偶(HC组)21例的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基于粪便菌群16S rRNA的测序结果,分析MSA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的变化。结果:MSA组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小于HC组(P<0.05)。在门水平,MSA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HC组,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HC组(P<0.05)。在科水平,MSA组乳杆菌科、链球菌科、肠杆菌科、肠球菌科、拜叶林克氏菌科、鞘脂单胞菌科、韦荣球菌科相对丰度高于HC组,而拟杆菌科、瘤胃球菌科相对丰度降于HC组(P<0.05)。在属水平,MSA组克雷伯氏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和利莫西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HC组,而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另枝菌属、芽孢杆菌属、毛螺旋菌属、副杆菌属、罗氏菌属、链球菌属、丁酸球菌属相对丰度低于HC组(P<0.05)。结论:MS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在门、科及属水平上均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M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实验旨在探讨电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肠道菌群和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5)、模型组(n=5)、阿托伐他汀组(n=5)、电针组(n=5)和电针预处理组(n=5),剩下2只造模后处死,观察其颈总动脉病理变化以确认建模成功.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饮食,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歇性缺氧(IH)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1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周常氧处理(NC组)或间歇性缺氧处理(IH组)。然后采集并提取大鼠粪便DNA,进行16S rRNA焦磷酸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Welch T检验分析两组间样本α多样性差异,ANOSIM分析检验组间β多样性差异,KW秩和检验分析组间显著丰度差异。结果 IH组与NC组间OTUs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Chao1指数)亦无显著差异(P>0.05)。物种差异分析显示,在门水平,拟杆菌门(P<0.05)、软壁菌门(P<0.01)在IH组肠道中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P<0.05)在NC组肠道中显著富集,但并未发现IH对大鼠肠道内变形菌门(P>0.05)物种丰度的影响。在科水平上,优势菌科中,普雷沃氏菌科(P<0.05),克里斯滕森菌科(P<0.001),韦荣球菌科(P<0.05),柔膜细菌RF9(P<0.01)在IH组显著富集,理研菌科(P<0.001),乳杆菌科(P<0.01)在NC组显著富集。弱势菌科中,产碱菌科(P<0.01),红螺菌科(P<0.05),vadinBE97(P<0.05)IH组显著富集。网络分析显示,IH组和NC组间有广泛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 间歇性缺氧可以显著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患者和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种类、丰度和结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T2D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33例临床粪便样本(健康样本78例,T2D病例样本55例),应用Hiseq2500对16 s rRNA基因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下机数据用Usearch、QIIME进行数据的拼接过滤,分类并进行物种注释。利用R语言数据包进行样品Alpha多样性指数,样品Beta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样本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比较正常组与T2D组的菌群差异,并在矫正相关因素后筛选疾病标志菌群。采用PICRUST软件进行差异菌群功能预测。结果 两组菌群在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门分类上的差异优势物种。LefSe分析表明,两组在2个门、3个纲、3个目、4个科、10个属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校正相关因素影响后,筛选出T2D相关菌群标志物可能为Bifidobacterium、Bifidobacteriales、Bifidobacteriaceae、Actinobacteria、Bacilli、Lactobacillales、Lactobacillaceae、Lactobacillus。在此基础上,通过差异菌群进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组间36条KEGG代谢通路存在显著差异,T2D组的柠檬酸循环、脂多糖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均有上调。结论 T2D组和正常组肠道菌群在组成和丰度上都存在差异,T2D组明显显示出生态失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适度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本研究从肠道菌群结构的角度来探讨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招募运动组和少动组志愿者人群,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志愿者肠道菌群结构.结果 高通量测序共获得61 888个OTUs,其中已注释的OTUs有61 149个.PCoA分析显示,运动组和少动组之间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运动组中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的丰度显著高于少动组(P=2.5627×10-7,P =0.000 178 4),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的丰度显著低于少动组(P=0.000 003 46,P=0.000017 41).有3株可培养的菌株在运动组中丰度显著增加,分别为瘤胃球菌属的Ruminococcus_sp.5_1_39BFAA,双歧杆菌属的Bifidobacterium_adolescentis以及丁酸产盐菌属的Anaerostipes_hadrus.在运动组中显著增加的肠道菌,如拟杆菌科,双歧杆菌属的Bifidobacterium_adolescentis以及Anaerostipes_hadrus,能够代谢产生丰富的SCFAs,对肠粘膜免疫系统动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结论 运动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及其与肠黏膜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人体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肠道菌群探讨化痰通络汤抗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化痰通络汤高剂量组(28.66 g/kg)、化痰通络汤中剂量组(14.33 g/kg)、化痰通络汤低剂量组(7.16 g/kg)、阳性对照组(依达拉奉4 g/kg+丁酸梭菌5.0×108cfu/mL),每组5只。采用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给药组在造模前2 h灌胃给药,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后24 h后取脑组织和新鲜结肠粪便,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16S r RNA测序检测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TTC染色显示,脑I/R后大鼠出现脑梗死灶,与模型组比较,化痰通络汤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减轻脑梗死体积,减少梗死率,且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P<0.01)。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痰通络汤中、高剂量组...  相似文献   

10.
潘燕珊  胡锦兴  王维勇 《广州医药》2022,53(1):70-75,80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在抗结核治疗强化期的变化。方法 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使用强化方案治疗1周及强化期结束的粪便标本,所有标本进行16S rDNA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强化期结束治疗组的Alpha多样性指标Chao1和observedotus指数分别为(97.8±28.3)和(97.6±28.2),高于治疗1周组的(81±34.7)和(81±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38)。基于加权和未加权Unifrac距离的PCoA分析显示两组整体菌群结构无明显差异。在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科中,强化期结束治疗组的拟杆菌科、肠球菌科、肠杆菌科、丹毒菌科、卟啉单胞菌科、双歧杆菌科等相对丰度下降,毛螺菌科、梭杆菌科、普氏菌科、瘤胃球菌科、韦氏菌科等相对丰度增加。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两组数据,发现在属水平上,厚壁菌门的瘤胃球菌、乳杆菌及放线菌门的柯林氏菌为组间显著差异菌种。结论 强化期治疗结束与治疗1周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但肠道菌群结构无明显差异。肠道拟杆菌科丰度减少,毛螺菌科丰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cuperating lung decoction (RLD) can modulate the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rats during asthma treatment. MethodsFifteen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and equally into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dexamethasone (DEX) group, RLD medium-dose group, and RLD high-dose group. The asthma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all groups, except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s in the DEX and RLD groups were treated orally with DEX and RLD, respectively. The rats in the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 were treated orally with 0.9% saline.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communities were compared among groups using 16S rRNA gene amplification and 454 pyrosequencing. ResultsThe microbial flora differed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model groups, but the flora in the RLD groups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RLD high-dose and medium-dose groups. RLD treatmen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level beneficial bacteria in the gut, such asLactobacillusandBifidobacteriumspp. ConclusionOral administration of RLD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intestinal 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 such as Lactobacillus andBifidobacterium, in asthma model rats.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评价2008—2017年SCI收录的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资料来源,选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分别对高血压(hypertension)和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的同义词、上下位类主题词采用布尔运算符“OR”组配,组间采用“AND”组配,字段标识符选择主题(TS);检索年限:2008—2017年;检索日期:2017-11-01;对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62篇文献。发文量从2015年开始逐年增多;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发文最多(5篇);Circulation的影响因子最高(19.309);高被引文献(被引量≥9.02)有14篇;文献合作度7.29,文献合作率91.94%;发文量≥2篇的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有科研基金资助的文献48篇(77.42%);本研究共涉及88个关键词,研究方向以心血管系统与心脏病学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论 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发文期刊分散、学术影响力小等不足,需对二者的因果关系、作用机制等关键问题继续探索、验证,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质量上不断丰富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效果不一,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如何影响治疗效果、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尚缺乏统一结论,难以为靶向菌群治疗IBS提供确切参考意见。目的分析常用靶向菌群治疗方法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2-5-20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选报告了使用单一种类的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与粪菌移植治疗后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文献,提取第一作者、国家、发表时间、诊断标准、IBS亚型、样本量、药物种类、粪菌移植途径与部位、剂量与疗程、菌群检测标本与方法、菌群检测结果等信息,汇总并报告研究结果。结果 共检索出3 044篇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纳入41篇文献,其中益生菌研究11篇、益生元研究8篇、抗生素研究5篇、粪菌移植研究17篇。随机对照试验、Rome Ⅲ、腹泻型IBS、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别为采用最多的试验类型、诊断标准、IB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检测经益生菌治疗后肠道菌群的相对变化,观察益生菌VSL#3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一次性灌肠造成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并随机分成3组,即模型组、VSL#3组和5-氨基水杨酸(5-ASA)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益生菌VSL#3、5-ASA灌胃。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大便的改变。1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结肠病理变化,比较每组炎症积分。留取大便样本,分别进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的培养、计数。应用细菌的16S rRNA/rDNA序列设计引物,对大鼠肠道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通用细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检测,并计算前3种细菌16S rDNA基因的相对扩增产物以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TNBS造模1周内各组大鼠均出现懒动、食量下降、腹部膨胀、毛色无光泽、体重下降、腹泻、便血的表现。处死后发现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肠、回盲部扩张,局部结肠淤血、与周围组织黏连,肠黏膜有出血点、溃疡甚至糜烂或肠黏膜脱落,以模型组最明显。VSL#3组和5-ASA组的炎症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经PCR及细菌培养的方法均显示VSL#3组肠道大肠杆菌含量低于另两组(均为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或P<0.05)。结论:利用细菌16S rRNA/rDNA设计引物,对多种肠道细菌相对含量进行PCR检测,发现益生菌VSL#3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达到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丹参和黄芪对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三种粘附分子的变化和对肾脏、主动脉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正常对照、糖尿病、胰岛素、丹参、黄芪五组 ,测定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单个核细胞表面 CD54、血小板表面 CD6 2 P表达水平 ,观察肾脏和大血管 CD54和 /或 CD1 0 6 表达强度及病理变化。结果 :丹参和黄芪降低肾脏 CD54、CD1 0 6 和主动脉 CD1 0 6 的表达 ,也降低单个核细胞的表达 (黄芪 =2 0 .88± 0 .75 ,丹参 =2 9.63± 2 5 .2 5 vs DM=65 .0 9± 1 4.92 ,P<0 .0 5 ) ,但对血小板 CD6 2 P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P>0 .0 5 )。肾脏及主动脉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黄芪还有轻度降血糖作用。结论 :黄芪和丹参能降低糖尿病大鼠体内 CD54、CD1 0 6 水平 ,并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肾脏和主动脉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涛  赵静  韩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2-330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最新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以及其他远端黏膜部位(如肺)的免疫适应和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在健康胃肠道和呼吸道中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疾病中的失调以及与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0-2015年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731篇以肠道菌群为背景的结直肠癌相关研究文献从年发文量、作者、地区、共引及共现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研究热度呈逐年升高趋势,重点区域为美国和中国,多集中在各国高等院校中,研究热点主要是某些特定的菌群和菌群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