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性鼻窦炎以真菌球型为多见,而临床上又以上颌窦发病最多。由于其在临床上,甚至在文献中也常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混淆,也易误诊为慢性鼻窦炎和鼻窦恶性肿瘤,且类型不同,其治疗也有差异,故正确分类诊断尤为重要。但本病术前窦腔取材病理检查较为困难,而CT影像检查相对易行,且能初步判断鼻窦病变的性质及较准确估计病变范围,故对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我院1998年6月~2005年6月40例临床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资料,探讨其CT影像学特征,旨为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67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34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21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筛顶骨壁吸收破坏2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4例。67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60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7例为上颔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它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9例慢性鼻窦炎术前CT及内窥镜的检查结果,探讨CT诊断、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结果 CT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4.9%(37/39),内窥镜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9.7%(35/39),CT结合内窥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100%.所测上颌窦病变CT平均值为30.94Hu.结论鼻窦CT结合内窥镜检查能够准确评估鼻腔鼻窦病变的性质和范围,便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本文收集2010年4月~2013年7月35例在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经鼻内镜鼻腔鼻窦 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及分析临床表现(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以及术前CT、MRI影像特征。结果 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均累及单侧;患者年龄分布23~80岁,平均年龄为50.2岁,其中女19例,略占优势(54.3%);71.4%患者居住于城市(21/35);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和脓涕;11%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呈阳性(2/19),31.4%患者同时伴有息肉(11/35);8.6%患者有糖尿病病史(3/35);组织学分型提示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曲霉菌(6/35);48.6%患者CT检查局部密度增高且不均匀,有星状分布钙化点(17/35);16例患者的T2加权MRI扫描中有局灶性低密度区表现者占100%(16/16)。结论 老年、女性更易患真菌球型鼻窦炎;CT扫描未能确诊的病例,有必要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6.
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鼻窦CT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影像学方法评价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不合并鼻息肉)的疗效。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24例(42侧),其中青少年患者11例(20侧),平均(x^-±s,下同)年龄(11.8±3.2)岁;成年患者13例(22侧),平均(36.7±11.0)岁。患者接受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成年和青少年患者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56μg/d和128μg/d,平均疗程分别为(7.5±3.2)周和(7.0±3.4)周。采用Lund-Mackay评分方法,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鼻窦CT进行评分(Lund得分),同时记录患者主诉鼻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治疗后,成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为6.5±7.5,显著低于治疗前(12.2±5.7,t=3.82,P〈0.01);青少年患者的平均Lund得分治疗后为2.6±3.7,显著低于治疗前(10.3±5.7,t=5.08,P〈0.01)。成年患者中5例(38%)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7例(54%),无效1例(8%);青少年患者中8例(73%)达到影像学治愈标准,好转3例(27%),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用糖皮质激素对成年慢性前组筛窦炎治愈率最高(47%),对慢性后组筛窦炎治愈率最低(38%);药物对青少年慢性前、后组筛窦炎和慢性蝶窦炎的疗效优于成年患者。③成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676.P〈0.05),即治疗前Lund得分越高,主观疗效越差。青少年患者的主观疗效,与治疗前Lund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慢性鼻窦炎,部分患者可以达到影像学上的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蝶窦和筛窦真菌球性病变急性发作时的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方法:回顾分析18例真菌球性蝶窦炎和筛窦炎患者资料,急性发作时症状以头痛、发热为主,鼻内镜检查、鼻窦CT与MRI可以协助诊断。13例患者药物抗炎治疗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5例患者拒绝手术,随访观察。结果:13例患者病理证实为真菌病变,完全去除病变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前CT与MRI显示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1例未手术者2.5个月后发生头痛,应用抗生素及鼻腔药物后症状改善。结论: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蝶窦和筛窦真菌球性病变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视觉类比法(VAS)对75例CRS患者的全身不适感以及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感、嗅觉障碍、鼻分泌物或后鼻漏5个单个症状进行评分;对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这两项客观检查结果分别采用Lund-Mackay法和Lanza—Kennedy法进行评分;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0.88,P〈0.01);②嗅觉障碍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和0.53,均P〈0.01);鼻塞、头昏或头痛、面部疼痛或胀满、鼻分泌物或后鼻漏以及患者全身不适感症状VAS评分与Lund—Mackay CT评分和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5个单个症状VAS评分之和与Lund-Mackay CT评分正相关(r=0.26,P〈0.05),但与Lanza—Kennedy鼻内镜检查评分不相关(P〉0.05)。结论:CRS患者的主观症状同客观检查间无显著相关性,对CRS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式选择时必须结合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CT扫描记录和分析兔鼻窦炎模型造模后不同时间及给药后骨质重塑,探讨测量模型窦壁骨质CT值可否评价骨质重塑的程度以及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模型骨质重塑程度是否减轻.方法 将48只新西兰白兔上颌窦内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兔鼻窦炎模型.根据造模时间将兔分为3组:A组(造模后4周)、B组(造模后8周)、C组(造模后12周),每组16只;每组再分为给药和对照2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造模前所有兔行鼻窦CT检查排除鼻腔、鼻窦病变并以此CT图像作为阴性对照.3个组的对照亚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处理,到达实验周数时行鼻窦CT检查;3个组的给药亚组到达实验周数的前2周开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给药2周后行鼻窦CT检查.分别测量显示上颌窦骨壁的各幅CT图像中骨质最厚处的CT值.以SPSS 16.0软件对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造模后不同时间及是否给药的兔鼻窦炎模型骨质重塑情况.结果 造模前正常兔鼻窦骨壁的CT值平均值((x)±s,下同)为810.0±99.7,造模后CT值平均值:A组对照组为964.0±84.6、给药组为833.0±92.5;B组对照组为987.0±91.5、给药组为886.0 ±91.6;C组对照组为1086.0±74.0、给药组为899.8±76.5.A、B、C组造模后CT值均高于造模前(t值分别为2.747、4.513、7.350,P值均<0.05).A组和B组对照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P=0.677);C组对照组CT值高于B组(t=3.905,P=0.001);A组和B组给药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92,P=0.384);B组和C组给药组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6,P=0.385).A、B、C组给药组CT值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17、3.687、8.379,P值均<0.05).结论 兔鼻窦炎模型中,鼻窦窦壁骨质重塑现象普遍存在,并随造模时间延长而更明显.CT值测量可反映骨质重塑程度.糖皮质激素对兔鼻窦炎模型骨质重塑现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0%)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双径路与鼻内镜下中鼻道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 4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A组),53例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B组).术后随访1~2年,定期行鼻窦冲洗及鼻内镜复查.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A组治愈36例(90%),好转4例(10%),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B组治愈45例(84.9%),好转1例(1.9%),无效及复发7例(13.2%),有效率为86.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3, P=0.018). 结论 鼻内镜下鼻窦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有效,可先行中鼻道开窗术,对真菌球不能彻底清除者,加用下鼻道开窗术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不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对其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资料可分为4种不同的临床特征:(1)单纯真菌球性上颌窦炎2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涕血、鼻塞;术中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2)无症状型15例:此型主要是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无意发现,鼻窦影像学特点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术中对上颌窦开放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3)合并鼻息肉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鼻塞、脓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手术以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4)合并变应性鼻炎5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涕血、鼻塞伴喷嚏、清涕、鼻痒等变应性鼻炎症状,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水肿,呈息肉样变。开放上颌窦并扩大窦口,术后给予变应性鼻炎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当病变位于上颌窦前、内下、底壁时,在0°内镜下加行改良泪前隐窝入...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F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8例AFS患者均行鼻内窥镜手术、激素治疗及抗真菌药物冲洗术腔。结果 :随访 13~ 4 0个月 ,2例复发 ,再次接受同样治疗 ,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AFS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骨质吸收 ,需要鼻内窥镜手术、激素及抗真菌药物等综合治疗。AFS易复发 ,长期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两性霉素B鼻腔冲洗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后,应用0.05%两性霉素B冲洗鼻腔的临床效果。方法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6例,术后常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临床症状改善不满意,术腔黏膜恢复不良,后改用0.05%两性霉素B冲洗鼻腔。结果随访6个月~2年,14例术腔上皮化,症状缓解或消失,2例术腔未上皮化,症状不能缓解,有效率87.5%。结论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恢复不良的患者给与两性霉素B冲洗鼻腔,能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可作为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术后两性霉素B(AmB)鼻窦冲洗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FB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行FESS的FB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治疗组(n=25)予200μg/ml AmB行鼻窦内冲洗,对照组(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Wigand式鼻内镜手术对复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87例行改良Wigand式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方式为在鼻内镜下先开放中鼻道,然后从中鼻甲内外侧联合进路扩大蝶窦自然开口,从后向前开放各个鼻窦。结果87例174侧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月复发病例仅3例。结论改良Wigand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仁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无复发。结论真菌球型鼻窦炎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鼻窦CT检查可初步诊断,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