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于胎龄儿(newborns sm 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是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正常值的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同胎龄正常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的一组新生儿,在我国发生率达7.5%,病死率是正常足月儿的8倍[1]。本研究旨在分析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newborns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  相似文献   

2.
小于胎龄儿Ghrelin水平与生长追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与小于胎龄儿(SGA)生长追赶的关系.方法:选择SGA和适于胎龄儿(AGA)各30例,分别于出生后3d、1个月及1岁时测量生长发育指标及检测血浆Ghrelin值.结果:SGA组在出生后3d及1个月时的体质量、身长、头固、BMI水平均明显低于AGA组(P均<0.05);1岁时SGA组的体质量、头围、BMI水平与AG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长仍低于AGA组(P<0.05).SGA组在出生后3d及1个月时的血浆Ghrelin水平高于AGA组,1岁时两组Ghr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在出生后3d及1岁时血浆Ghrelin水平与体质量呈负相关,AGA组在3个时间点上Ghrelin水平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结论:SGA在出生后头1年存在明显的生长追赶.SGA出生时的高Ghrelin水平,反映了胎儿在宫内的不良营养状态.其追赶生长与体内的高水平Ghrelin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64-3265
选取我院住院晚期早产儿750例,其中,96例SGA患儿作为SGA组,635例适于胎龄儿作为AGA组,19例大于胎龄儿因病例数较少排除。比较两组的围生期因素以及患病情况。结果 SGA组的出生体重显著低于AGA组,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SGA组的母亲妊高征、脐带异常、羊水过少、多胎妊娠以及宫内窘迫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GA组(P<0.05);SGA组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低血糖及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GA组(P<0.05)。母亲妊高征、多胎妊娠以及脐带异常均是引发晚期早产儿SGA的危险因素,且SGA患儿的围生期患病风险较AGA患儿显著提高,加强围生期管理与新生儿疾病防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足月新生儿早期行为神经发育水平,探讨行为神经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及胎龄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5-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出生的单胎正常足月儿93例,采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法于新生儿出生后48~72h分别检测25例小于胎龄新生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35例适于胎龄新生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31例大于胎龄新生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行为神经能力。结果与AGA组相比,SGA组、LGA组新生儿的NBNA总分、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一般反应、对格格声反应、对说话人的反应、红球反应、牵拉反射、活动度评分等均明显降低(P0.05);SGA组新生儿NBNA各项目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及胎龄呈正相关,而LGA组新生儿NBNA各项目评分则与出生体质量及胎龄呈负相关。结论新生儿早期行为神经评分与出生体质量及胎龄相关;应加强孕妇的孕期保健以减少SGA及LGA的发生,对早期发现有行为神经轻微异常的新生儿,应及早进行干预,以促进其行为神经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关系,以此确定导管尖端再次定位的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下肢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置管与置管期间最后1次X线导管尖端位置以及相对应时间的体重及身长。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及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8例患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重与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移位呈负相关(r值为-0.432,-0.66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相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及身长增长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移动相关。当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每增加100 g,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33个椎体;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每增加1 cm,经下肢置入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远离心脏0.55个椎体,若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增加定位的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小于胎龄(SGA)婴儿出生后气质的影响及智能运动发育情况。方法对32例小于胎龄儿(SGA组)及51例适于胎龄儿(AGA组)随访,于6个月龄时采用婴儿气质修订问卷(RITQ)进行气质分析,并于6个月龄及12个月龄对两组采用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量表评估,对气质类型及发育商(DQ)进行比较。结果小于胎龄儿组和适于胎龄儿组婴儿气质分类比较经χ2检验,两组气质分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SGA组D型、I-D型、S型所占比例较高。小于胎龄儿组较适于胎龄儿组DQ低。结论SGA在婴儿期即表现出一定的气质特点,根据其气质特点可指导进行早期干预以提高智能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围生期死亡率以及出生后至成人期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SGA病因具有多样性,混杂了生理性(父母身材矮小)和病理性(母体、胎儿和胎盘)因素。胎儿本身的结构性或染色体异常是SGA的重要病因,5%~20%的SGA是由基因异常引起。小于胎龄儿一旦出生,临床医师需要警惕后续的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围生期窒息、红细胞增多、低血糖、宫内感染、低体温、黄疸及喂养困难。SGA长期随访可发现多系统疾病风险,包括生长受限、心血管疾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神经发育和认知障碍等,对于性发育也有一定影响。长期并发症可能导致不良的成人结局。生长激素治疗改善身高安全有效,同时改善身体组分和减少代谢并发症。因此,科学管理SGA需要基于中国SGA病因及生活最佳追赶生长模式的真实世界研究,总结不同类型SGA的最佳成长模式,这将是SGA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小于胎龄儿(SGA),适于胎龄儿(AGA)生后1 d、1月、3月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变化,探讨SGA与GH/IGF-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SGA和AGA出生后1 d、1月和3月外周血GH和IGF-I的浓度。结果①SGA出生后1 d与出生后1月和3月的IGF-I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4.1±1.3 nmol/L、8.7±2.0 nmol/L和9.6±1.9 nmol/L;出生后1月和出生后3月的IGF-I水平相似(P>0.05);②AGA出生后1 d与出生后1月和3月的IGF-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9.9±2.3nmol/L、11.2±0.8 nmol/L和10.6±2.1 nmol/L;③SGA和AGA生后1天IGF-I水平具显著性差异,但出生后1月和3月的IGF-I水平无明显差别;④出生时SGA组和AGA组的GH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出生时SGA组GH的水平低于出生后1月和3月的GH水平(P<0.05);出生后1月和3月的SGA组的GH水平低于AGA组,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GA存在着一过性低IGF-I和GH水平,低IGF-I和GH水平可能是SGA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发育支持护理(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DSC)[1]是一种改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的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预先估计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面临的应激压力,采用一系列支持性护理措施来减轻应激压力,减少能量消耗,旨在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从而使NICU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由保证新生儿的存活发展,变为促进其发育过程和改善其预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又称宫内生长迟缓[2],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包括早产SGA、足月SGA、过期SGA,最常见为足月SGA,是指出生时胎龄为38~ 42周,而体重低于2 500 g者.由于SGA生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而且关系着以后的生长发育及智力水平,因此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3].DSC开始于欧美,而且近年来各种评价其确切效果的临床实验及总结性研究文献也开始出现,但与国外相比,我国DSC的应用尚处于小样本的临床研究阶段,现就我国DSC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改变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记录患儿PICC的穿刺部位、留置当日及以后拍摄胸片当日的PICC尖端位置及体重,并计算该期间体重增长率。PICC尖端异位和体重增长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异位和留置期间体重增长呈正相关(P 0. 05);不同部位PICC尖端异位和留置期间体重增长率的相关性不同。结论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留置期间体重增长,PICC尖端向血管远端异位,可根据患儿的体重增长率,结合四肢活动,预测PICC尖端异位程度。当体重增长率达40%、70%甚至100%时,应重新定位PICC尖端位置,尽早拔除高危PICC,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宋峰  王自珍  张幸  董建英 《护理研究》2012,26(4):336-33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冯艳玲 《临床医学》2016,(7):102-103
目的对近足月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探讨其并发症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鹤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患儿的胎龄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进行分组:A组为适于胎龄儿共62例,B组为近足月小于胎龄儿共87例。对所有纳入分析的患儿出生后的疾病构成比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并同时分析纳入患儿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对疾病构成及预后的影响。结果近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组(P<0.05);低血糖、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组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5);两组RDS疾病的转归、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S的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近足月儿总住院天数,短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适于胎龄儿相比,近足月小于胎龄儿的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胸片上导管尖端移位和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5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246张胸片纳入研究。首次拍摄胸片当日体重为0.60~1.46(1.06±0.25)kg;日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3,7)d。末次胸片时间为置管后(24.0±9.1)d;体重增长率为11.8%~114.8%,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1.5%(27.1%,65.3%);全部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出现改变,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3(1.8,3.5)个椎体,其中75%出现2个椎体以上的移位,50%有3个椎体的移位。导管尖端偏移的幅度和体重增长率相关。在体重达到40%、70%、100%的增长率时,相对应的PICC尖端出现近似2个、3个和4个椎体的移位。PICC尖端位置改变和体重增长显著相关(r=-0.7,P0.01);但不同体表穿刺部位二者的相关性有差异。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尖端位置受体重增长影响。结合PICC首次定位,体重增长40%、70%是导管位置追踪的关键时机。体重增长100%应拔除或更换导管。通过易受骨骼生长和肢体动作影响部位穿刺的PICC,需提高导管定位的频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脐血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对新生儿发展趋势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大于胎龄儿(LGA)、适于胎龄儿(AGA)、小于胎龄儿(SGA)各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脐血和母血脂联素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分析脐血脂联素水平与母血脂联素、体质指数(BMI)、胎盘重量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LGA脐血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AGA,差异有显著性(P=0.002);SGA脐血脂联素水平稍低于AG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LGA及AGA血TG、TCH、LDL-c、HDL-c水平与AGA比较:除LGA血TCH明显低于AGA差异显著(P=0.000)之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A脐血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BMI、胎盘重量、脐血TG呈显著负相关(r=-0.848、-0.780、-0.783,P<0.01);SGA脐血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身长、新生儿BMI、胎盘重量呈正相关,但与脐血TG呈负相关(r=-0.231,P=0.026)(r=0.386、0.431、0.365,P>0.05)。脐血脂联素水平与母血脂联素,孕前及分娩时产妇BMI无相关性(P>0.05)。结论脐血脂联素水平变化与LGA约发生有关,测定脐血脂联素水平有助于判断LGA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郭蕾  肖作源  李志标  唐新意  张雪华 《新医学》2012,43(10):729-731
目的:通过比较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的脐血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探讨GSP与胎儿发育及代谢轴之间的关系及检测新生儿GSP的意义.方法:以25例SGA为病例组,35例AGA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检测脐血GSP水平及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代谢轴相关因素并进行比较.结果:SGA组GSP、胰岛素、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GSP水平与出生体质量、身高、头围、BMI等体格发育指标呈正相关(r=0.632、0.676、0.628、0.432,P均<0.05).结论:SGA宫内血糖平均水平低于AGA,并同时存在低胰岛素及低IGF-I状态;GSP可以作为反映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及营养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长度与身体参数的相关性,推导出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的公式,提高临床早产儿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PICC置管早产儿56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早产儿置管当日的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的长度、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穿刺点至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的长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的方法,寻找最相关性身体参数,进行公式拟合,推导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结果早产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头围、臂围、第一腕横纹至肩峰长度等各身体参数中,体质量与PICC置管长度相关性最高,并推导出相关公式为早产儿PICC最佳置管长度(cm)=[1.988×体质量(kg)+14.187]-第一腕横纹至穿刺点长度(cm)。结论根据早产儿体质量推导的公式可为临床早产儿PICC置管长度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胎儿生长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国内外对大于胎龄儿(largefor gestational age,LGA)、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病机制广泛重视.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与胎儿以及新生儿的生长调控密切相关.SGA是围产期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75%~13.5%,是影响成年终身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