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一项新兴产业也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的主要支柱型产业,潜力巨大、市场广阔。在2015年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37亿元,其中节能产业占40.4%,环保产业占30.3%,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占29.3%。贵阳市的节能环保产业经过初期的发展,在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技术、装备及服务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积累,但在发展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产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不足,技术应用效率低,企业融资能力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但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培育下,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本文分析了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贵阳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贵阳市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发展进行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2.
吴健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10):F0002-F0002,F0003,F000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主要发展的是高效节能及环保技术和装备,节能和环保的产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节能环保技术相关的服务产业等。  相似文献   

3.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目前,节能环保产业正在不断发展改革中,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化节能环保产业的先进水平还相差甚远。该文通过分析全国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规划现状、发展情况以及发展特点,指出各地代表节能环保产业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全国各地之间的环保产业的和谐、科学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山西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了综改区背景下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环境,提出加快山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科技》2021,30(4)
正0引言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属节能环保产业链的一个分支,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装备保障的产业,是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上,节能环保被分为大气、水务、固废和危废四大领域。美、法、英、德、日等节能环保产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节能环保装备,大力推进本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以抢占全球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技术制高点。广东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  相似文献   

6.
在能源资源紧缺和环境变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背景下,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结合山西资源优势,走出山西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之路。笔者先是根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及其子产业进行概述;通过分析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总结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国内外其他一些地区发展较好的产业,结合山西自己特点和优势,提出一些可供山西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相继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家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予以大力扶持.兰州市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把握这次机遇至关重要,要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兰州市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特色,布局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8.
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为"一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现状进行分析,随后选取84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进行效率评价。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效率良好。节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除了受到政策环境影响外,还存在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垄断现象。节能环保产业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较低,产业发展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安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存在问题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河南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二军 《科技信息》2010,(3):336-336
“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地应借节能减排东风,通过制订产业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探索优惠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产业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绿色照明”的目的和意义,从照明节电、环境保护,改善照明质量和发展照明工业等几方面说明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对广西节能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熵权TOPSIS的服装企业节能环保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产业集群、政府或行业组织、企业、客户4个层面构建了服装企业节能环保的指标体系和基于熵权理论的TOPSIS(接近理想点法)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温州藤桥服装产业集群中的相关服装企业进行案例分析,运用熵权法赋予服装企业节能环保指标的权重,借助TOPSIS模型计算各服装企业与理想解、负理想解的距离,根据相对接近度由大到小对被调查企业进行环保节能排序,并分析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3.
高温高湿地区环保节能住宅的设计与模拟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江  王明真  郭兵 《广西科学》1997,4(3):224-229
为了开发研究适合湿热地区的环保节能住宅新技术,以建在广西南宁市的示范房为实例,介绍了如何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资源,设计综合利用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环保节能住宅,并用当地的气象数据预测了本示范房的节能效果和太阳能发电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十二五”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环境的新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应重点考虑以太阳能和核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及高效节能煤电产业、以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为主的生物产业、以三网融合和3G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产业、以低碳排放和节水减污为特征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干线飞机和近地空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5个领域,并正确处理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一般产业以及科技人力资源、公民科学素质、创新文化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5个关系。  相似文献   

15.
热泵是一种使热量从低温介质流向高温介质,以对建筑物进行供暖和供冷的装置。被公认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以往的热泵多以地表水作为低温介质,近来开发的以土壤层和地下水为低温介质的地源热泵和以循环冷却水、废热等为介质的废热热泵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有十分丰富的低温热源,工矿企业有大量的废热,在城市开发利用地源热泵和废热热泵,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节药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谷涛 《太原科技》2007,(12):24-25
阐述了塑料加工行业在节能问题上的两种方法和主要的环保措施以及今后塑料行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缪军  何江  杜晖  胡东南  谢绿萍 《广西科学》2000,7(2):93-97,102
以1999年夏季在位于南宁地区的一栋实验太阳房所进行的热工测试为例,对比分析太阳房室内热环境,讨论隔热墙体,空气调节系统,屋面铁板辐射致冷等措施在高温高湿地区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方面的可行性,表明实验太阳房夏季室内热环境有明显改善,但尚未达到舒适的温度。  相似文献   

18.
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宪云  陆海生  陈波 《广西科学》2014,21(5):555-560
近年来,由于广西海岸带开发速度加快,港口物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镍铁合金材料、制浆造纸产业迅速向沿海地区集聚,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养殖废水通过各种通道入海,使得局部海域环境污染问题凸显。本文在分析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影响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防治广西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的5点对策,以期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海岸带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燃煤大国,解决燃煤排放SO2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电力工业出现了供电负荷率下降,峰谷差逐年增大,使得负荷调整成为当前电力工业的一项迫切任务。文章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DSM)技术,在居民生活照明用电中推广电光源节电技术,研究了采用该技术后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可避免电量、可避免电力、可避免峰荷、可避免煤耗和可避免SO2排放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以某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王艳锦  宁晓峰  赵民善  郭前辉 《河南科学》2011,29(11):1384-1386
通过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农民生活用能状况,尤其是省柴节煤炉灶使用现状,评价了省柴节煤炉灶节能和环保效果,分析了目前省柴节煤炉灶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扩大省柴节煤炉灶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