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云南省鹤庆县中江阿拉禾村居民猝死病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云南省阿拉禾村居民猝死病情的病因。方法:对云南省鹤庆县阿拉禾村居民猝死性发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病毒学检验分析。结果:发病点人群贫困,健康营养,卫生条件差,硒营养水平低,多年夏秋季发生猝死病例,有一定的发病流行特点。心电图检查异常改变占18.2%,示心肌损伤心电图改变占12.4%,心肌酶学3项以上升高占66.7%,RT-PCR检测到柯萨奇B组肠道病毒RNA阳性率达64.3%,双份血清中和抗体测定柯萨奇B3病毒感染占25%。结论:阿拉禾村居民猝死病因为柯萨奇B组肠道病毒感染性心肌炎猝死性发病。  相似文献   

2.
麻疹5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515例麻疹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15例麻疹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月~3岁幼儿(30.68%)及〉3~7岁学龄前儿童(13.59%)麻疹所占病例较高(44.27%),8月前婴儿(18.45%)及〉20岁成人(24.47%)病例有增加趋势;农村及城郊人群病例较高(58.64%),无疫苗接种者居多(60.39%);发病季节后移,发病高峰期延后、延长;临床以典型麻疹为主(84.66%),并发症中以肺炎为主(53.02%)。结论加强卫生宣传,搞好计划免疫,清除免疫空白,及时进行复种,对易感人群进行强化应急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改变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查68例病毒学证实的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和心肌酶,LDH增高者占34.5%,x-HBDH增高者占39.7%,AST增高者占44.8%,CK增高者占39.7%,CK-MB增高者占63.8%。短阵室速4例CK-MB均增高,其余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增高程度无关,随着病情好转,心肌酶逐渐恢复,心肌酶改变不但对心肌炎有诊断价值,并且有了解病情和估计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增多症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发生率。方法对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96例的临床表现、肝功、胆红索、肾功、心肌酶谱、血糖、心电图、CT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多血貌、黄疸、神经系统及原始反射异常多见。肝功损害以GGT增高较为明显(占85.4%),GGT增高与胆红素增高有相关性。ALT增高较少(占16.7%)。心肌酶谱异常以AST、CK、CK—MB为主。血糖异常27.1%,低钙血症35.4%,高磷血症69.7%。肾功能检查BUN异常27.1%,Cr异常25.0%。心电图改变以ST-T改变为主;其次为心律改变。CT颅内低密度改变50.2%,出血4.0%。96例中同时有心、脑、肝、肾损害27.8%;同时有2个以上器官损害85.4%。结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易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的自身免疫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和放射免疫技术检测30例VMC、14例DCM患儿血浆中抗肌球蛋白抗体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结果:VMC和DCM患儿抗肌球蛋白抗体和GM-CSF的阳性率均为54.5%(24/44),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1/25)和8.0%(2/25)(均P<0.01),且抗肌球蛋白抗体与GM-CSF的血浆水平有正相关性(r=0.3583,P<0.05)。提示:抗肌球蛋白抗体和GM-CSF均参与了VMC和DCM的发病,与心肌的自身免疫损伤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GrB、sFasL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外周血颗粒酶(GrB)、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及与心肌酶的关系,探讨其在VM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40例VMC患儿和40例正常对照儿童外周血GrB、sFasl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①VMC组外周血GrB、sFas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VMC组GrB、sFasL水平升高者,各项心肌酶异常百分数均增高(P〈0.05)。结论 VMC患儿外周血GrB、sFasL水平增高可能与心肌损害及致心肌细胞凋亡有关。提示GrB、sFasL在VMC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楚雄州克山病病区3年人群发硒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雄州是历史克山病重病区。80年代以来,克山病发病逐年下降,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亚急型发病明显降低,而以学龄儿童及成人的潜在型、慢型病例散在发病。据报道克山病发病与低硒营养有关[1]。为了观察病区人群的硒营养水平,笔者每年采集服硒点及未服硒点儿童发样,进行人群硒营养监测,观察病区发硒水平及发病动态。现将近3年监测发测与全州发病动态报道如下。1材料及方法1.1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 全州10县(市)均在发病乡预防服硒片年7万人,以1~14岁儿童为对象。每年采样观察儿童的发硒含量。1.2克山病发病以县…  相似文献   

8.
宁世金  黄载文 《内科》2008,3(4):539-54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的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我院1997年收治的中毒型痢疾共52例.分析了其特点.特点为临床分型以脑水肿多见,共33例(61.5%),有脑水肿表现占96.2%;男孩多见,共33例(61.5%);年龄2岁~7岁多见,共41例(78.8%).全部病例均以发热及腹泻发病,腹泻在发热后1h—17h出现,发热至脑水肿和(或)休克表现(中毒型表现)出现在24h以内50例,最短8h,24h以上2例,均为27h,其中发热在39℃以上占77.8%,腹泻为粘液脓血便占69.2%,惊厥占90.2%,反复几次惊厥占40.4%,便培养阳性占44.2%,全部为福氏2a痢疾杆菌;心肌酶改变中CPK增高多见,均为38例(73.1%).本文分析了病原学分布介绍了我们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其发病机制是急性微循环障碍,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微循环,抗休克及脑水肿,联合应用抗菌素,并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希望对临床工作有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的病原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和间接血凝试验对132例VMC患的病原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中34例患做了心内膜活检,同时进行了cTnT、CK的测定及免疫球蛋白和干扰素对比治疗。结果:共检出各种病原感染92例,占69.7%,其中检出感染CoxB69例,占52.3%;CMV31例,占23.5%;HSV-I 23例,占17.4%;HSV-Ⅱ 21例,占15.9%;Rub V17例,占12.9%,Tox 6例,占4.5%;感染1种病原42例,其中Cox B病毒31例,占73.8%;感染二种病原34例,含Cox B的混合感染26例,占76.5%;感染3种或3种以上病原16例,含Cox B的混合感染12例,占75%。34例心肌活检的VMC患,光镜检查阳性率为58.8%,电镜检查阳性率为100%。结论:证实VMC患存在Cox B感染为主的多种病原感染及多种病毒重叠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患在疾病早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其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干扰素治疗组(P<0.005)。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楚雄州近年克山病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克山病发病规律及特点,于2000年和2001年对牟定、武定两县各2个点的1-60岁共2214人,按照《克山病监测标准》和《克山病诊断标准》作了普查监测,结果为:4个点克山病9项心电图改变率为3.4%-6.7%,并以31-45岁和46-60岁年龄组为高。克山病检出率为0.6%-3.0%,且以潜在型居多,占91%,慢型占9%,以31-45岁年龄组为高。人发硒0.131-0.210mg/kg。心电图改变率和克山病检出率都是14岁以下人群为最低,这可能与服硒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将100例柯萨奇B病毒(CVB)所致的VMC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心肌炎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4周后复查心肌酶中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结果治疗组CK-MB和α-HBD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激素对降低VMC患儿CK-MB、α-HBDH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成都市狂犬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狂犬病发病流行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调整综合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2005-2012年95例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成都市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结果 成都市狂犬病病例在人群流行病学上呈现以农村地区为主(90/95,占94.74%),男性为主(68/95,占71.58%)以及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61/95,64.21%)的特征。而在暴露情况方面,伤人动物中,家养动物与流浪动物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暴露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置比例高达44.21%;狂犬疫苗的接种率近为10.53%。结论 成都市农村地区是狂犬病防制的重点区域;流浪动物的管理是控制和消除传染源的关键环节;大众健康教育方面亟需加强农村地区工作,宣传知识要点重点突出犬伤暴露后伤口规范处置以及免疫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征出血热10年病情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规律、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感染科1995年和2005年HFRS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年份的病例在性别,发病年龄、职业分布、发病区域、发病季节、临床分型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1995年和2005年.HFRS流行方式仍然是散发,高发人群以男性青壮年为主。1995年HFRS发病高峰为冬季,11、12月份发病例数为全年病例的65.33%(49/75);2005年HFRS发病时间发生了变化,冬季发病仅占31.48%(34/108),春夏季病例增加,3—6月份发病病例数为全年病例的43.52%(47/108),比较两年各月发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0.88,P〈0.01);2005年发病人群中农民所占的比例下降,由1995年的81.33%下降勾2005年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3.13,P〈0.01);同1995年相比,2005年病例重型和危重型减少.轻型和不典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8.24,P〈0.01);结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HFRS病例出现了春夏季发病增多.农民发病比例下降,轻型和不典型病例增多,提示黑龙江省部分HFRS病例为家鼠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1987~1996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6年间,广东省的梅毒发病流行呈低速的锯齿式递增和高速持续递增二个时期。1987~1993年梅毒发病年均递增11.08%,为低速的锯齿式递增时期;1994~1996年梅毒发病年均递增272.6%,为高速持续递增时期。病例多发于广东省沿海的大中城市(主要是广州、深圳、汕头等市)及珠江三角州区域的城市,近两年来边远山区及农村发病有迅速递增的趋势;20~39岁为高发年龄段;文化层次以中小学文化程度者发病占多;工人、个体及无(待)业者的患病较高;患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非婚性传染。重要的防治对策是以加强社会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和性防机构的诊疗水平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中国汉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等8个民族人群中HIV-1抗性的SDF1-3’A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方法:以中国健康人群(2415例),性病患者(259例)和HIV-1感染(217例)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彝族,普米族和佤族健康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在28.13%-29.86%之间,瑶族和汉族人群分别为26.8%和27.81%,维吾尔族,蒙古族和藏族人群介于19.10-20.41%之间,性病和HIV-1感染者中,SDF1-3’A的突变频率分别是27.4%和24.65%。和美国白人相比(约20%),我国汉族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群的SDF1-3’A基因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本项研究报道中国人群中SDF1-3’A等位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特点,为进一步研究SDF1-3’A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疟疾病例个案调查分析,了解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疫情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98-2003年以来填写完整的疟疾个案调查表,按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统计。结果1998-2003年共328例,本地感染病例156例,占47.56%,输入病例172例,占52.44%。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5~10月病例最多占64.94%。男性占70.43%,女性占29.57%。年龄以青、中年为主占82.32%。职业以农民发病最高占85.98%。结论疟疾疫情趋于稳定,年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本地感染病例高度分散。发病高峰季节依然存在。发病以青、中年男性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红景天、FTY720作为单味药物对小鼠柯萨奇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治疗作用。方法:腹腔接种CVB3病毒液以建立VMC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VMC对照组、黄芪组、红景天组、FTY720组,观察五组动物在心肌重/体重比值;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心肌酶(LDH.CK-MB)活力改变差异。结果:在心肌重/体重上,给药组与VMC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切片,VMC对照组局部可见广泛增生纤维组织,小鼠淋巴单核细胞浸润严重。药物干预组仅有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空白对照组无病理性组织变化;LDH的活性测定显示黄芪组、红景天、FTY720组酶活性明显降低与VMC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CK-MB测定结果表明黄芪、红景天、FTY720组与VMC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黄芪、红景天、FTY720对CVB,诱导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控制云南省旋毛虫病的暴发提供可行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1997-2000年,在两现场实施人群干预措施(群体健康教育、不良饮食行为的监督、培训乡村医生)及传染源干预措施(加强生猪改进宰检疫及市场肉类检疫、开展猪旋毛虫病的防治、大力提倡灭鼠)。结果 两研究现场3年多未发生过旋毛虫病的暴发,人群个人行为及对旋毛虫病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食生肉者从干预前的72.74%降至47.43%(P<0.01),具备旋毛虫病常识者从干预前的15.47%增至73.62%(P<0.01)。干预前后旋毛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人群分别为1.91%,1.07%(P>0.05),猪分别为8.66%、0(P<0.01)。生猪检疫13409头,未检出旋毛虫病猪。结论 在旋毛虫病疫区实施人群及传染源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旋毛虫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20.
广西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间日疟原虫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其地理分布。方法 用滤纸法采集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原虫阳性病人血样31份,Chelex-100离子交换法用于提取滤纸血样中的DNA,改进的套式-等位特异-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鉴别性片段的扩增,分析和鉴定。结果 在19份广西当地间日疟病例血样中17份鉴定为温带族虫株(89.5%),2份为热带族株(10.5%);12份输入病例血样中,温带族8份(66.7%),热 带型3份(25.0%)PV-2型1份(8.3%)。结论 目前广西当地流行的间日疟以温带族虫株为主,少数热带族病例出现在环江和防城县,但输入间日疟病例中热带族虫株感染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