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资料先证者男,20岁。指趾甲部分白甲20年,患者出生时20甲即为部分白甲。无季节性变化,无自觉症状,未治疗。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无色素减退和脱失,毛发呈黑色。甲质地和厚度无明显异常,指、趾甲近端部分白色,远端呈淡黄色(图1、2);甲皱襞无异常;手指和足趾皮温正常;甲板弯曲度增加;右小指甲板粗糙,凹凸不平;左足拇指及第五趾甲甲分离。诊断:先天性部分白甲。家系调查:家系中无近亲婚配,全家五代32人中有8例患有同样病症,先证者(IV6)出生时即有20甲部分白甲,8例患病者中男7例,女1例,病程经过与图1、2先证者指、趾…  相似文献   

2.
一先天性白甲病家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男,23岁,自出生起20甲均为白色,无自觉症状,颜色不随季节变化。1年前口服中药治疗后,20个指(趾)甲均变为淡黄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无色素减退或脱失,毛发呈黑色。20甲均呈较均匀的淡黄色,未见甲半月,甲的质地、厚度、弯曲度及光泽度无异常,甲板表面光滑,与甲床无分离,甲皱襞无异常,手指及足趾皮温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白癜风患者甲病变的发生概率、类型等。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经治白癜风患者100例(观察组),另招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0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甲病变发生率和白癜风不同分型、分期间甲病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病变总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纵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白癜风甲病变发生率高于稳定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型间甲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病变发生与发病年龄、病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白癜风可见甲病变,以进展期白癜风多见,并常表现为甲纵脊。其发生无临床分型差异,且与发病年龄、病程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厚甲症又称先天性厚甲综合征 ,国内少见 ,目前无有效疗法 ,现将一家 4代 18例报告如下。先证者女 ,40岁 ,出生后不久即指、趾甲增厚 ,随年龄增长 ,甲板变硬 ,远端翘起 ,并成污褐色 ,伴掌跖多汗 ,父母及家族中无近亲婚配史 ,本家族 2 7人中有 18人发病 ,其中男 9例 ,女 9例(见图 1家系谱 )。图 1 先天性厚甲症一家 4代家系谱体检 :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 :双手指、足趾甲均显著增厚 ,远端上翘呈楔状。两侧向内弯曲 ,游离缘突出 ,污褐色 ,甲表面暗黄 ,掌跖无明显角化 ,头发、舌、口腔粘膜、声音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先天性…  相似文献   

5.
20 0 4 2 2 6 0 建筑装饰工甲病调查分析 /田中华 (山东省皮研所 ) /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 2 0 0 3,19(5) .- 515共调查泥瓦工 12 3人 ,患指甲病 99例 ,患病率80 .4 9% ,均为男性 ,年龄 15~ 50岁 ,平均 2 7.4 5± 5.32岁 ,工龄 1~ 2 0年 ,平均 7.53± 2 .2 0年。表现为反甲 99例 ,伴甲肥厚 2 0例 ,甲剥离 2 5例 ,甲横沟 11例。累及右手食指 96例 ,中指 74例 ,拇指 6 0例 ,无名指 10例 ,小指 10例 ,左手依次为 17例、10例、5例、3例 ,左手小指未受累。对 35例反甲者和甲肥厚者行真菌学检查均阴性。同期调查木工 10 1人 ,患病率为 6 .9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损害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内科收治的206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伴有和不伴有甲损害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者甲损害多于女性患者,有甲损害组患者平均年龄、体重均明显高于无甲损害组患者(P均0.05);甲损害组患者住院期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无新发脓疱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高于无甲损害组患者(P均0.05)。结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伴有甲损害可能预示病情较严重,对于评估病情及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性几丁质生物胶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病程3~5d的带状疱疹早期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12例,给予静滴喷昔洛韦、口服甲钴胺片、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给予静滴喷昔洛韦、口服甲钴胺片、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软膏和改性几丁质生物胶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5d后均无完全治愈的患者,其中观察组有效率为5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治疗10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为100.00%。治疗5d和10d后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性几丁质生物胶对缩短带状疱疹患者的病程无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甲损害情况及其与银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的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甲损害情况和特点,甲损害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156例(49.5%)有甲损害,其中甲凹点(57.7%)最常见,甲床角化过度(37.8%)、甲纵脊(34.0%)、甲剥离(28.2%)较为常见,而油甲(12.8%)及甲营养不良(3.8%)则相对较少。与无甲损害的患者相比,有甲损害的患者病程长(> 10年)且病情重(PASI >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34、14.200,均P < 0.01),且有甲损害者PASI评分(中位数为9.10,P25、P75为3.88、18.38)明显高于无甲损害者[4.35(2.50,11.28)](W = 21350.50,P < 0.001)。有甲损害者头皮、上肢、躯干及下肢皮损面积大于无甲损害者(W = 21744.0、23135.0、22743.5、22797.0,均P < 0.01),且甲损害与头皮皮损面积有相关性(Pearson列联系数rc c = 0.224,P = 0.01)。有甲损害者中代谢综合征的伴发比例(9.0%,13/145)与无甲损害者(6.5%,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43,P = 0.423)。但银屑病甲损害与性别、银屑病家族史、发病早晚及实验室指标、代谢指标、BMI等无明显关联。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甲损害常见,与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6岁。12岁时口唇及口周皮肤出现黑斑,逐年增多,并于手掌、足底等处相继出现同样的黑斑,无自觉症状。近3年,经常胃痛、腹泻,曾以“慢性胃肠炎”治疗,效果不佳。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口唇及口腔粘膜、齿龈及硬腭均可见散在大小不等黑褐色色素沉着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头至小甲盖大小,边界清楚,互不融合,四周、双手指掌侧面、足跖部及外阴部(小阴唇内外侧)亦可见同样色素斑,毛发及甲未见损害。血、尿、粪常规均无异常,X光钡剂胃肠透视结果为:小肠多发性息肉。调查本家系5代26人中,患病4人。该患者…  相似文献   

10.
例1 女,15月龄,因“左足部分趾甲异常2月余”于2003年6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于2003年4月无明显诱因左足第1、4、5趾甲板结逐渐增厚、变灰、无明显外伤史。休检:一般情况良好,发育正常,内科体检无明显异常。左足第1、4、5趾甲远端部分灰白、增厚、变空(图1)病甲屑直接镜检;菌丝和孢子均阳性;真菌培养;红色毛癣病。诊断为甲真菌病。同时检查其父母,母亲无皮肤及甲真菌病。父亲有甲真菌病、足癣病史十年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银屑病患者甲损害与超声下远端指间关节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PsO)患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PsA)患者,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甲损害特点以及超声下甲单元及远端指间关节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中重度PsO患者38例,PsA患者35例。PsA组甲损害发生率高于中重度PsO组(85.7% vs 63.2%,P=0.028),前者mNAPSI评分(P=0.042)及甲板厚度(P<0.001)也高于后者。与中重度PsO组相比,PsA组附着点炎及骨赘形成的检出率高(77.1%vs 28.9%,P<0.001;74.3% vs 31.6%,P<0.001)。在中重度PsO患者的手指中,甲损害组指伸肌腱附着点炎及关节积液的发生率高于无甲损害组(11.4% vs 2.6%,P<0.001;35.6% vs 12.6%,P<0.001),在PsA患者的手指中,甲损害组指伸肌腱附着点炎、关节积液、滑膜炎、骨侵蚀、骨赘形成的发生率均高于无甲损害组(均P<0.05);所有患者同一手指水平mNAPSI评分、甲剥离、甲凹点均与指伸肌腱附着点炎相关,相关性最显著的是甲凹点(OR 2.02;95%CI 1.13~3.60)。结论:PsA患者更易出现临床甲受累,远端指间关节病变的患病率更高。指伸肌腱附着点炎的发生与mNAPSI评分、甲剥离、甲凹点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及服药后指甲生长速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在指甲根部距甲小皮约2mm处用小刀刻线作固定标记,在服药前、服药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甲生长长度,并除以相应的天数,即为不同时段的生长速率。结果81例甲真菌病服用特比萘芬治疗的有效率为100%。患甲服药前生长速率明显比服药后快(P=0.003),服药1个月期间的生长速率比服药2个月快(P<0.001),服药2个月生长速率与服药3个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服药前患甲生长速率比对侧正常甲生长速率快,甲位1~5P均<0.001;服药1个月时也比正常甲生长速率快,甲位1(P=0.10),甲位2~5P均<0.001;服药2个月和3个月时患甲生长速率与对侧正常甲生长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指甲在服药前与服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4个时段中生长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患甲服用特比萘芬治疗后,第1个月的生长速度仍然很快,以后逐渐放慢,趋于正常,正常指甲生长速度不受服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笔者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甲旁疣50例,获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纳入标准确诊为甲旁疣患者,皮损位于双手指甲边缘,未累及甲下,外观呈皮色、灰黄色和暗褐色的斑块或丘疹,表面角化呈毛刺状。直径一般在3-10mm,边界清楚,可单发或多发。所有病例均无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及免疫缺陷性病史;近期均未使用免疫抑制或增强剂,无明显病毒感染史。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对各县区麻风防治工作人员情况 ,各级防治网的健全程度及技术力量 ,以及防治网络的运作状态 ,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资料来源及方法 广州市十区、二县级市上报“麻防技术人员情况调查”表。设计表格 ,逐个调查 ,分类统计 ;应用SPSS8.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分析 广州市共有麻风防治技术人员 2 35人。其中 ,专职麻防人员共有4 3人 (18.30 % ) ,兼职人员 191人(81.70 % )。在专职人员中 ,白云区有 15人 ,占全市专职人员的 34.88% ,而东山、越秀、海珠、荔湾、天河、黄埔等均无专职麻防人员 ;除白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结缔组织病所致雷诺现象的疗效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缔组织病患者52例,根据是否伴发雷诺现象分为无雷诺现象组(n=28)及伴雷诺现象组(n=24),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微循环检测仪检测并比较各组甲襞毛细血管形态学特征及各甲襞微循环指标;伴雷诺现象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各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雷诺现象组及无雷诺现象组患者甲襞毛细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伴雷诺现象组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伴雷诺现象组患者甲襞毛细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伴雷诺现象组形态积分及袢周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态积分及总积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襞微循环可作为结缔组织病所致雷诺现象患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且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温带地区的甲真菌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热带地区的甲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却无数据可查。作者于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8年间对香港政府皮肤科诊所所见患者进行回顾性甲真菌病调查。  相似文献   

17.
王伯仁 《皮肤病与性病》2014,(3):169-169,172
<正>笔者在2009.01~2011.12间以国产特比萘芬片(西安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42例指甲真菌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入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近8周内无内服或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史;病变指甲真菌镜检、培养均为阳性;既往无肝、肾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银屑病及其他易引起甲病变的疾病史;无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史;妊娠及哺  相似文献   

18.
甲砜霉素治疗男性尿道解脲支原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砜霉素对尿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清除率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式应用甲砜霉素治疗无并发症的男性尿道解脲支原体感染 5 8例 ,并以左氧氟沙星治疗 38例作对照。结果 :总有效率 93 1 % (对照组 6 5 8% ) ;支原体清除率 94 83% (对照组 73 8% ) ;不良反应发生率 5 1 7% (对照组 5 2 6 % ) ;试验组与对照组 ,总有效率及解脲支原体清除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 0 5 )。结论 :甲砜霉素治疗无并发症的尿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支原体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甲脱落的相关因素,了解甲脱落与手足口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无甲脱落的血管瘤患儿120例作为对照,回顾性研究120例甲脱落患儿。荧光逆转录-PCR对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检测分类资料。结果 甲脱落患儿年龄(3.19 ± 2.06)岁,发病前曾有85例患过手足口病(70.83%),且距离甲脱落发生时间为4 ~ 8周。甲脱落与手足口病之间有明显关联(OR:7.621,95% CI:4.292 ~ 13.531)。甲脱落与手足口病期间有无发热史及热峰的高低无明显关联;与血清微量元素异常、潜在疾病史、退热类药物使用史及抗生素使用史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检测伴有甲脱落发生的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标本68例,病毒检出率为39.7%。柯萨奇病毒A16型9例,肠道病毒71型3例,肠道病毒属其他型别肠道病毒15例。结论 甲脱落可能是手足口病的一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93年10月~1995年10月应用伊曲康唑治疗甲癣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无内脏疾病,半年前曾局部应用外用抗真菌药无效者。200例患者中男72例,女128例;年龄23~70岁;病程2~38年;指趾同患甲癣98例。病甲数共1002个,其中指病甲542个,趾病甲460个,最少病甲3个,最多病甲20个,所有病例治疗前甲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治疗方法 采用间歇冲击疗法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西安杨森公司生产),每次200mg,日2次,均在午饭及晚饭后服。服药期间不外用任何抗真菌药物。服药前均做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疗程结束后9个月复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