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在分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为目标,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非遗特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实践性教学,建设专业师资,将技艺的传承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断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工作培养人才,提供新生力量,通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2.
黄静  胡瑞波 《湖南包装》2023,(3):162-164
为推动贵州苗族银饰蓬勃发展,需进一步拓宽非遗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渠道。然而,目前贵州苗族银饰营销仍存在着知名品牌建设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够、营销手段、渠道、方式单一且营销深度有限等问题。文章以系统分析用户消费行为全过程的非线性营销SIPS模型为研究工具,提出以研发设计、生产开发、需求导向、营销推广为关键环节的贵州苗族银饰SIPS营销思路。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苗族银饰营销应以共鸣为前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以确认为指引,开发精准链接产品定制渠道;以参与为媒介,创建高质量交互型产品集群;以扩散为目标,搭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  相似文献   

3.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苗族银饰解析与演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陈志昂 《包装工程》2018,39(14):221-226
目的通过设计符号学解析苗族银饰,建立苗族银饰元素素材库和知识库并将苗族银饰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方法运用设计符号学对苗族银饰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表现方式、认知习惯、审美标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角度归纳总结苗族银饰元素的素材和知识;根据问卷调查从素材中挑取合适的元素运用形状文法等设计手段对其进行设计开发。结论通过设计符号学对贵州苗族银饰的解析与整理,为设计师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知识,推进了苗族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内涵价值,促进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周蕾 《包装世界》2010,(1):70-71
族银饰起源于明朝,是苗族的文化产物,其凝聚了苗族精神文化中图腾、宗教巫术、历史、民俗生活等智慧的结晶。所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苗族银饰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必定会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在拥有广泛的市场潜力之下,良好的包装设计是其进一步扩大影响的首要因素。本文以苗族银饰艺术为例,论述将特定的民族审美价值合理运用于包装设计之中,使之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庾萍  粟宁团 《包装工程》2022,43(16):410-419
目的 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与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进行研究和应用探索。方法 首先了解苗族文化,研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流程和锻制方法,并对苗族银饰图案进行文化寓意分解;其次,借助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筛选苗银锻制工艺,提炼苗族文化图案,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化苗银单件,最后将单件尝试设计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具、餐具、茶具、电子电器等家居产品中。结论 以现代审美和加工工艺再设计的苗银单件,从设计构思到商业应用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化过程,并为苗银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既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让苗银及苗银锻制的精美制品再次走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不仅美化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产品,也能提升民族审美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商周时期青铜器几何形装饰纹样的探讨,构造了一种从外在装饰艺术分析到内在文化语义深入挖掘的双重视角。在这一双重视角范围内具体分析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几何形纹饰中的云雷纹、曲波纹、窃曲纹与重环纹,以及其装饰艺术特征,在这些形式讨论的基础之上延伸至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文化、绣片内容、审美价值,来探索苗族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设计的启示及设计原则。调查研究苗族背带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从工艺、纹样、色彩、构图方面探讨背带绣片的艺术价值;从政策倾向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婴童产品设计与背带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设计的角度,探索背带文化对婴童产品纹样、造型、色彩的设计启示;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出基于背带文化的婴童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研究发现苗族背带的艺术形式从图案、造型、色彩为婴童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设计思路,是设计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李兵 《包装工程》2017,38(22):116-119
目的通过创意设计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南京金箔文化。方法在探究南京金箔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提炼出与之相对应的与阅读文化相融合、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等3个创意设计方向。结论对南京金箔文化最好的保护与传承应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现代艺术与创意设计的应用领域,走近日常生活,进入到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9.
田霞  周著 《湖南包装》2023,(6):121-124
通过对民歌可视化设计文化表达进行二次传播形成传播链条,拓宽苗族民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及对民歌的认知度,唤起民族文化的精神确立和情感认同,由点到面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可视化设计方式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民歌特征与视觉化形式进行连接,归纳总结民歌与可视化的视听关系,分析民歌可视化要素图谱,探求民歌可视化设计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可视化设计文化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苗族民歌在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需不断形成自身民歌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并参与到大众日常生活中,使多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共生,并产生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张婉玉  周春燕  陈宇 《包装工程》2021,42(22):374-380
目的 以羌族银饰技艺的生产性和市场化运营为着眼点,研究羌族银饰技艺传承与互联网运营有效结合的方法,实现羌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方法 利用服务体系角色地图和动机矩阵从生产性保护与市场拓展的角度,结合"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构建羌族银饰生产性保护平台.结果 借鉴"互联网+文化"的设计思维对羌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模式进行思考,实现羌族银饰生产性保护模式的良性循环,对羌族银饰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 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羌族银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方法进行模式创新,将羌族银饰文化与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式的更新,为开辟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湘西苗银锻制技艺大众化传承的数字发展新路径,思索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新道路。通过总结湘西苗银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危机,提出虚拟仿真技术带来的传承思路优势,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苗银锻制工具及工艺流程,使用Unity 3D技术搭建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式展厅,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技艺展示与文化传播。湘西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虚拟仿真设计突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空局限性,在丰富苗银锻制技艺记录形式、拓宽技艺传播渠道及扩大技艺传承群体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播在大众意识层面的延伸,促进文化互动,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安娜  梁燕 《包装工程》2023,44(24):357-366, 397
目的 以可量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对黔东南苗绣中鸟图案的色彩特征和搭配关系进行探究和呈现,为苗族图案设计创新提供色彩规律借鉴,同时为民族色彩数据库的建立做准备。方法 运用中值滤波算法以及自适应纹理滤波算法对212张样本进行去噪平滑处理后,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图像色彩,采用自动获取k值的方式确定色彩提取数量,以主色优先方式构建色彩网络模型。借助HSV色彩空间模型,以频数统计的方式从色相、饱和度、明度三个维度对不同绣法的色彩特征进行归纳。结论 研究结果以数据和图表形式表现苗绣中鸟纹的色彩搭配及规律情况,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苗绣鸟纹刺绣图案的色彩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师提供大量色彩搭配方案参考,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对民族图案的再设计应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贵州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苗族服饰艺术特色中的装饰图案式样、佩戴的饰品样式、制作工艺流程等要素,探讨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将苗族服饰艺术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苗族服饰艺术特色,探讨并实践了三个家具设计方案:一是将苗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二是基于苗族服饰蜡染材料的设计;三是从苗族银饰装饰中提取元素的设计应用.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苗族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研究其艺术特色并进行设计实践探讨,既是对苗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丰富家具创新设计的视觉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4.
韩璐 《包装工程》2023,44(22):309-321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分析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符号特征,旨在探索少数民族刺绣图案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转化路径,从符号学视域为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阐释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方法 通过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使用田野调研、文献资料收集、设计实践等方法,对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工艺、纹饰、色彩等方面的代表性符号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运用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从语构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层面解读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之间的符号关系,以现代设计实践为方法,从代表性符号元素中提取设计因子,并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进行设计转化。结论 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艺术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审美风尚,从语构、语用与语义等维度对其工艺、纹饰和色彩的符号学要素进行提取衍生,探求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元素设计转化与创新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不仅能够使现代设计产品蕴含民族文化特色,而且有助于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亚明  吴平 《包装工程》2020,41(20):24-29
目的 论证文创产品设计对促进造物文化传承的潜在作用,寻找以促进造物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着力点。方法 运用分析和推理指出传统造物文化的价值,工艺传承对造物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对工艺传承的潜在作用。以竹编文化传承为例,依据文创产品的定义和特点提出竹编文创产品设计的关键点,并结合竹编产品的特点,围绕关键点展开讨论。结论 融合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可促进造物文化的传承;其设计需要重点关注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注意与现代市场发展接轨,重视用户体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倩芸  周莉英 《包装工程》2018,39(22):313-319
目的 为了找到服装菱形纹样长久演变生生不息的原因,促进服装菱形纹样设计更好的发展,以不同的方面出发对服装菱形纹样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方法 在研究服装纹样、菱形纹样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服装纹样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总结出了服装菱形纹样的4个美学特征和3个文化内涵。结论 4个美学特征分别是和谐之美、对称之美、节奏之美、变化之美,3个文化内涵分别是“大”美思想、“合”美思想以及“变”美思想,并试图挖掘服装菱形纹样中凝结的无限审美智慧与内涵思想,为现代菱形纹样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考,启发设计师从更深层次考虑纹样设计的传承及发展。在符合现代审美、精神的基础上发展的保留其固有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体现服装本身的商业价值,更有利于提高服装菱形纹样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胡英辉 《包装工程》2021,42(8):300-303
目的 探索多样化且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 首先结合传统家具设计的主要特点,引出现代家具设计的现实追求.然后从现代家具对文化内涵的需求出发,就现代家具对文化元素所采用的直接应用、间接应用、解构应用和创新应用等手段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具体的应用方向,以中国结、水墨、剪纸、陶瓷等代表性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挖掘切实可行的应用路径和创新策略.结论 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优秀文化元素,能够使家具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国设计的独特风格,大大提升中国家具的社会地位.同时能够赋予家具更加旺盛且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家具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周莉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2,43(16):343-346
目的 探索家具设计中传统传承与创新应用的策略。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及融合应用给设计者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多样化的设计思路。以此现实背景为基点,结合传统文化给予家具发展的支持及两者的融合现状,对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提取、符合传统、迎合审美三大应用方向,接着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结构形态、色彩、寓意等细节展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实践论述,重点对彼此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讨。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家具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这不仅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现实交融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杨勤  王建伟  陈洋  张晋 《包装工程》2020,41(10):248-254
目的为了解决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元素提取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提出一套基于眼动分析的设计元素提取方法。方法收集筛选出具有贵州苗族刺绣文化代表性的样本,运用眼动技术将人对苗族刺绣文化特征的感性认识量化,通过眼动数据和主观评价相结合,得出文化样本的提取对象,从形状、色彩、寓意三个方面提取设计元素并建立元素图谱,接着通过形状文法,对设计元素进行重组、演绎等再造表达,并将之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结果通过眼动数据分析,从贵州苗族刺绣中提取出该文化的设计元素,并用具体的设计案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设计元素彰显民族地域特色,为产品赋予附加价值,提升产品的文化意蕴,同时为贵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文创产品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