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桩长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对普通钢筋混凝土(RC)桩和GFRP复合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研究,开展室内模型实验,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桩长对其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 模型试验中,GFRP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大于RC桩,在桩顶荷载6 kN时,GFRP复合桩侧摩阻力占桩顶荷载的34.1%,RC桩占24.7%,GFRP材料明显改变了桩身的粗糙程度,使桩身界面摩擦特性增强,从而在较高的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较小的端阻力。有限元软件模拟中,与RC桩相比,GFRP布与土体的摩擦系数比混凝土与土体的摩擦系数大,有利于GFRP复合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相同桩长的GFRP复合桩端阻力占比明显低于RC桩。对比桩长5,10,15 m,RC桩,侧摩阻力值占桩基极限承载力的35.69%,42.44%,50.54%,GFRP复合桩的桩身侧摩阻力分别占桩基极限承载力的42.44%,63.09%,75.69%,表明GFRP复合桩是通过增加侧摩阻力来提高竖向承载力的,且桩长越长,GFRP复合桩承载性能提升越明显。结论 相同桩长的GFRP复合桩竖向承载力明显高于RC桩;...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温州大门大桥桩长122 m,直径2.2 m的深厚软土钻孔灌注桩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前后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自平衡测试试验数据与成果,对压浆前、后试桩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试桩桩端阻力以及桩侧阻力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压浆后的单桩竖向承载特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斜坡地形条件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结合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设计多组斜坡工况和水平对照工况,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进行研究,在相同桩长条件下对比分析平地、不同坡度的单侧斜坡和连续斜坡地形中桩基的竖向承载力、桩身轴力及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和荷载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坡度条件下,单侧斜坡工况的单桩承载能力小于连续斜坡工况,且桩基竖向承载力随着坡度增大而降低,斜坡影响度呈非线性增长;斜坡地形主要影响桩侧阻力峰值大小,当桩侧阻力出现峰值时,对应的桩端阻力大小接近相等;斜坡地形中,桩身前后存在应力分布差异,坡前位置竖向应力和剪应力大于坡后位置,但剪应力差异仅存在于0~4倍桩径的浅层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某大直径桩基础工程为例,进行了5根Ф1500mm试桩的竖向与水平静裁荷试验,实测得到了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不同桩身截面的轴力、水平力.位移.时程曲线、水平力位移梯度关系、临界承载力以及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探讨了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机理和水平荷载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由桩侧阻力与桩端阻力共同承担,但表现出很强的摩擦桩特征,这与桩长过长、桩底岩层较软以及成桩方法有关;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阻力由上至下逐步发挥,并逐步达到相应的极限状态;单桩水平最大位移可以取10mm。水平承载力可取900kN.建议采用位移控制设计此类桩基.  相似文献   

5.
腐蚀环境中混凝土桩基耐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腐蚀环境中地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海洋和近海氯盐侵蚀环境与内陆盐湖和盐碱地硫酸盐侵蚀环境中地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分别从混凝土侵蚀机理、侵蚀性离子扩散机制、钢筋锈蚀机理、混凝土强度和刚度损伤等几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氯盐侵蚀环境和硫酸盐侵蚀环境中地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特性和劣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考虑PHC预制管桩和现浇钻孔灌注桩的制作养护工艺,分别论述了海工环境中水平受荷PHC管桩和盐渍土环境中竖向受荷钻孔灌注桩的侵蚀劣化机理,进而结合海工环境中水平受荷PHC管桩和盐渍土环境中竖向受荷钻孔灌注桩的承载机制,探讨了各自承载特性的退化规律,总结了海工环境中水平受荷PHC管桩和盐渍土环境中竖向受荷钻孔灌注桩寿命的预测方法.最后,基于当前腐蚀环境中钢筋混凝土桩基耐久性研究现状,笔者根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期为腐蚀环境中和复杂应力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桩基的耐久性研究以及今后相应规范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PHC管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A—BP神经网络,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以淤泥层和残积粘性土层为主的福建某地区桩侧土层,承载性状为端承摩擦型的PHC管桩实际工程,进行PHC管桩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因素的敏感性排序为桩径、桩侧摩阻力加权平均值、休止期、桩长、入土深度、渗透系数和终止压桩力;桩径和桩侧摩阻力值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休止期,影响也很显著,因此工程上不宜盲目提前试桩时间,否则将影响试桩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串珠状溶洞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桩基穿越两层溶洞且置于下伏溶洞之上时,不同溶洞顶板厚径比下桩基荷载-沉降特征,竖向极限承载力变化规律,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及分项荷载变化规律,与下伏无溶洞时进行对比,提出合理顶板厚径比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桩基穿越溶洞后,下伏溶洞顶板厚径比对其竖向承载特性影响较大,与下伏无溶洞相比,厚径比由0.5增大到3.0时,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度由57.4%降至4.0%,厚径比大于2.5后,竖向极限承载力影响度小于5.0%;厚径比增大时,桩基所穿越的溶洞范围内桩身轴力几乎不衰减,上、中层溶洞顶板范围内桩身轴力衰减速度减慢,传递至溶洞顶的荷载较大;在溶洞内桩侧阻力几乎不发挥,随厚径比增大,在上层和中层溶洞顶板范围内桩侧阻力减小;厚径比增加时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占比分别呈逐渐减小和增大的趋势,逐渐向摩擦端承桩转化,厚径比大于2后,与下伏无溶洞时相比,桩侧阻力减幅小于10%。建议串珠状溶洞区的桩基穿越两层溶洞且置于下伏溶洞之上时,顶板厚径比大于2.5即可忽略下伏溶洞对桩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可根据桩基承载需求确定合理的顶板厚度。  相似文献   

8.
膨胀混凝土灌注桩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膨胀混凝土灌注桩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成桩方式。本文首先利用弹性理论否定了其承载力提高是单纯由于摩擦力提高的简单解释,然后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承载力提高的原因:蠕变、固结过程的缩短能加速桩周土承载力的提高;按极限荷载的定义,桩长伸长能充分发挥桩身承载力和桩底承载力;桩端土强度、刚度的提高对桩侧阻力在桩端有明显的增强效应,并对膨胀混凝土灌注桩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别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不同桩径、桩长及桩端闭口、开口形式的模型单桩进行不同休止时间段的原位静载试验,测定桩身应变及单桩承载力,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不同休止时间段的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Q-s曲线均呈陡降型,极限状态明显;单桩具有明显时效性,单桩的时效性与时间成正相关,但在前15d更加显著;在不同休止时间段,桩极限侧摩阻力均出现在桩基最下端,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单桩的时效性与桩径、桩长有关,桩径越小,桩长越长,承载力时效性系数越大,承载力时效性越显著;桩端闭口形式的单桩承载力时效性比桩端开口形式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岛市某大型工程为依托,对在泥质粉砂岩地基中的5根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分别进行竖向静载荷试验与桩身内力测试。根据大直径嵌岩桩实测数据探讨大直径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与竖向承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桩荷载沉降(Q-s)曲线为缓变形,桩顶沉降量均小于11 mm,卸载回弹率大,幅度为51%~75%,承载力较高,5根试桩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最大荷载下,5根嵌岩桩桩端阻力所占桩顶荷载比值均在10%~20%之间,随桩长、嵌岩深度(中风化)增大而减小,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特性;桩身荷载自上而下逐步发挥,上覆土层先达到侧摩阻力极限值,在嵌岩段中部侧摩阻力达到峰值;桩入岩越深,安全储备量越大,在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段,实测侧摩阻力约为规范推荐值的2.5倍,说明5根桩有较大的承载潜力;随着荷载的增大,嵌岩段分担的总阻力由39%上升至45%,嵌岩段侧摩阻力占主要比重,但桩端阻力分担荷载的比例上升速率较快;根据行业标准与静载试验数据,重新认识该地层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充分发挥其承载潜力,对工程桩桩身尺寸进行优化,达到节约材料和提高施工功效的目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京石客专声屏障桩基础受力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BAQUS软件对京石客专声屏障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进行三维模拟,分析采用不同的桩长、桩径、桩身混凝土情况下,重点分析桩顶的位移和桩身内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很大,桩径的大小对桩的沉顶沉降影响比较大,桩长的大小对桩的沉降有一定的影响,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对桩顶沉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洛阳城东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采用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进行了试桩试验。结果表明:桩端后注浆对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的效果显著,且桩长越短提高的幅度越大;对于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的桩,后注浆提高的桩端阻力对竖向极限承载力增幅贡献较大。从经济效益分析可知,后注浆技术能够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后注浆长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以提高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侧摩阻力及竖向承载力机理.方法 结合某工程后注浆超长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应用BOTDR光纤测量技术,试验研究了复式后注浆超长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应变随逐级加载过程的发展规律,分析总结桩侧桩端注浆超长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侧摩阻力的提高机制及基桩竖向承载力的提高机理.结果 在粉质黏土及砂土土层中,后注浆灌注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水平与竖向加载之间呈现较为严重的非线性关系,表现较为复杂.结论 光纤技术用于桩基检测时必须注意成孔施工及后注浆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对试验数据处理的影响问题,检测结果为后注浆桩基工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现场试验资料.  相似文献   

1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结果,分析了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垫层、桩及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机理,假设桩侧摩阻力分布形状,建立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分析模型,考虑复合地基中桩、土变形协调,提出了一种计算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垫层模量、桩端持力层模量、桩土相对刚度比、桩长径比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中垫层的模量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要远大于桩端土持力层的模量;桩长径比的增加会使桩土应力比趋于一定值,说明复合地基中临界桩长的存在;增大桩长并同时提高桩土相对刚度比能显著提高桩土应力比.  相似文献   

15.
根据桩与桩侧土的非线性剪切特征,采用接触单元来模拟桩与桩侧土之间的非线性滑移破坏,运用虚位移原理推导了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元的单元刚度矩阵,较好地模拟桩与桩侧土之间的非线性滑移破坏。既考虑了剪力的传递,又考虑了相对位移,同时也研究了桩长、桩体弹性模量和桩径对桩轴力分布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增加桩长可减少桩的端阻力;对于短桩,提高桩体弹模,虽然能提高桩体刚度,但对提高桩端阻力的影响较小;而对于超长桩,增大桩体弹性模量能增大桩轴力;不管短桩还是长桩,随着桩径的增加,桩轴力都在减少.实例表明,采用适当的桩长、桩径可充分发挥桩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支盘灌注桩的静载荷试验表明:Q-S曲线属陡降型,其单桩承载力显著高于普通灌注桩,且承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盘的数量和位置;桩体传递给桩侧土的荷载较大,桩端阻力得到有效提高;成型完好的情况下在支盘处的摩阻力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型狼牙棒型桩体,模拟的狼牙桩桩长为21.1 m,直径为800 mm,土层厚度为24.6 m。对新型狼牙棒型混凝土灌注桩的位移、桩侧摩阻力、竖向承载力及桩身荷载传递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等截面桩,新型狼牙桩的承载力提高了62.5%,狼牙桩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桩体位移仅为3.42 mm,而此时等直径桩位移为13.93 mm,说明了狼牙桩具有承载力高和沉降量小的优点。狼牙桩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侧向分支分担的荷载总和达到26.7%,说明侧向分支能够有效地分担桩体竖向荷载,提高了狼牙桩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竖向加载方式对桩侧阻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桩顶下压、桩顶上拔和桩底上顶3种加载方式下由竖向荷载引起的附加的桩侧向应力.结果显示:在桩顶下压加载方式下附加的桩侧向应力为压应力,在桩顶上拔和桩底上顶两种加载方式下附加的桩侧向应力为拉应力;产生附加的桩侧向应力的主要部分位于桩顶下15~20m范围内及各土层分界面上下2.5m范围内;附加的桩侧向应力的最大值可达土自重产生的侧向应力的±80%以上,但沿桩长变化的梯度很大;桩周土类型、桩长和桩径对附加的桩侧向应力的数值及沿桩长的分布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根据桩侧向应力与桩侧阻力之间的定性关系,讨论了竖向加载方式对桩侧阻力的影响.指出:通常不考虑土层的部位、不考虑桩长和桩径将桩顶下压加载方式下的桩侧阻力乘以一个折减系数作为桩顶上拔或桩底上顶加载方式下的桩侧阻力的做法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进行静载试验以及开挖观察,探讨了加固体的性状以及压浆参数对单桩承载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灌注桩荷载传递特点和桩端阻、侧阻随荷载增加的变化趋势。经试验发现:压浆量、压浆压力以及岩土的可灌性是影响加固体性状的主要因素;浆液上返与桩周土作用形成的复合桩身形式对桩侧摩阻力影响较大,桩侧扩径效果明显处其侧摩阻力提高幅度大;桩端后压浆改变灌注桩承载力特性,常规桩表现出摩擦型端承桩性质,桩端压浆后表现出端承桩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挤扩支盘桩的承载特性,通过挤扩支盘桩(以下简称支盘桩)与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对比,分析试验各桩桩身轴力分布、桩侧摩阻力以及桩端阻力的发展情况,系统分析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不同位置支盘侧摩阻力的发挥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支盘桩的承载特性稳定,其荷载-沉降曲线均为典型的缓变形,抗沉降变形特性明显优于钻孔灌注桩;上支盘侧摩阻力比下支盘发挥的早且充分;支盘桩极限承载力较钻孔灌注桩高出36%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