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威  杨春维  汤茜  迟赫  孙玉伟 《当代化工》2012,(12):1302-1304,1351
采用竖式SBR反应器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实验结果表明,在非限量曝气模式下好氧颗粒污泥降解模拟污水的效果较好,其COD去除率可达98%以上。曝气量对颗粒活性污泥的形成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当气量为0.3 m3/h时,颗粒活性污泥的性状和处理有机废水效果最佳。但是未经驯化的颗粒污泥对铅离子较敏感。当其浓度为30 mg/L时,其去除率仅为35.8%。  相似文献   

2.
刘伟鹏  买文宁  李海松  周汇 《广东化工》2013,40(17):11-12,2
在SBR中,以厌氧颗粒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合成的模拟废水,34 d成功培养出了具有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粒径在0.5~1.8 mm,沉降速度为25~59 m/h。采用的C/N比为6.25,当COD和NH3-N的进水容积负荷分别为3.84 kg/(m3·d)和0.612kg/(m3·d)时,去除率分别都高达95%以上;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P保持较稳定的去除率50%~60%,这可能是由于C/N比、SRT和反硝化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Th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was started up by seeding the 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erobic granules for nitrogen removal was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rational parameters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pH] and variation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ammonium (NH4^+-N) and total nitrogen (TN). In continuous flow pattern, COD was too low in the reactor at the later stage of a cycle, which restrained denitrification and decreased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while in discontinuous flow pattern, the carbon source could be supplemented in time, which improved denitrification and increased the removal of TN from 66% to 81%.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好氧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的去除特性,通过以蔗糖为碳源,在进水中逐步增加汽车涂装废水的方式在SBR反应器中培养驯化好氧颗粒污泥,定期监测污泥形态﹑性质的变化及其对汽车涂装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 45 d左右反应器中即出现了细小的颗粒,成熟后的颗粒污泥为棕黄色,结构密实,平均粒径达到了1.12 mm,污泥质量浓度在5 g/L左右, SVI30值为36 mL/g左右,沉降性能较好。成熟的颗粒污泥表面遍布着长短不一的杆菌,颗粒的外层主要是活细菌,内部以死细菌为主。EPS中的α-多糖﹑β-多糖和蛋白质主要分布在颗粒表面,内部也有少量,颗粒核心处基本没有。汽车涂装废水并没有对好氧颗粒污泥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稳定后的颗粒污泥对汽车涂装废水中CODCr﹑NH_3-N﹑PO_4~(3-)-P的去除率分别为85%﹑95%和65%,去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好氧颗粒污泥SBR处理实际含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接种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的SBR处理含盐有机废水,考察盐度对AGS的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及AGS-SBR对主要污染物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低盐度下(<2%),AGS-SBR运行相对稳定,对COD、NH3-N、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6%、49.3%、69%;高盐度下(6%),AGS中的菌胶团被大量的丝状菌代替,结构疏松易碎,导致AGS-SBR运行效率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6.
苏雷  李倩倩  刘然  王为  禹雪迪 《辽宁化工》2022,(7):984-986+990
好氧颗粒污泥是目前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一个涉及物化、生化作用原理的复杂凝聚过程,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会自然形成,并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有机负荷含量高和种类丰富多样。综述了接种污泥形式、有机负荷、水力剪切力、SBR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周期影响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SBR系统启动的促进。总结了好氧颗粒化污泥SBR系统启动存在问题,并建议进一步开展高效启动与稳定运行的颗粒污泥SBR系统的标准化、形成机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SBR反应器结构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态的影响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屠宰废水酸化池出水,在高径比分别为11.1和1.2的SBR反应器(编号分别为R1和R2)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考察了AGS的形成过程及其对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R1反应器运行29d形成了圆形AGS,R2反应器运行44d形成了圆柱状AGS,并且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当圆形AGS粒径为2mm,纵横比接近1,...  相似文献   

8.
SBR系统中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好氧颗粒污泥和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优点,文章综合国内外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实现条件及影响因素.另外,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对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绍根  孙菁  成雄剑  任博 《化工进展》2012,31(5):1160-1164,1177
为研究序批间歇式(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汽车涂装废水的可行性,采用以生活污水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体,逐步加入汽车涂装废水驯化,考察被驯化的颗粒污泥的形态、理化性质以及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驯化5周后的颗粒污泥未有解体,结构更致密,平均粒径可达到1.5 mm,呈白色,MLSS为8000 mg/L,SVI30值为28 mL/g,其沉降性能、生物量都提高。反应器运行至45 d左右,除污性能明显且稳定,COD、NH4+-N、PO43--P的出水浓度保持在100 mg/L、10 mg/L、1.0 mg/L以下,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保持了良好的污染物同步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方法及其厌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糖为底物,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30目以上4 0目以下木炭颗粒为载体,在类似SBR反应器中提高反应器COD负荷、减少沉淀时间,不断洗出细小分散污泥和絮状污泥,使微生物在木炭颗粒表面附着生长,当COD负荷为3 2kg/ (m3 ·d) ,沉降时间为2 0min时,反应器污泥床中活性污泥实现颗粒化。此阶段下,污泥体积指数SVI为1 8mL/g ,MLSS 90 0 0mg/L。好氧颗粒污泥直径大多2 . 0~2 . 5mm。在好氧颗粒污泥厌氧化研究中,控制温度在30℃,pH值在7 . 5~8. 0之间,停留时间为2 4h ,COD负荷从2kg/ (m3 ·d)增加至4kg/ (m3 ·d) ,COD去除率从4 5 %增加到6 6% ,好氧颗粒污泥在厌氧条件下具有了有机物分解和去除的效果,可以认为转变成了厌氧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1.
徐勇军  谢磊 《广州化工》2010,38(6):177-178
采用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结果表明工艺具有良好的COD和氨氮去除效果。在进水COD质量浓度为800mg/L,氨氮质量浓度为50mg/L的条件下,COD与氨氮的去除率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上升,但COD的去除效率远高于氨氮,以反应4小时计,氨氮去除效率约为55%,而COD去除效率达到90%左右。平稳运行下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始终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桂永馨  姚嘉 《广东化工》2012,39(6):102-102,104
文章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概况,形成机制以及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最后讨论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稀土尾水中钇离子(Y3+)的回收,探究了好氧颗粒污泥(AGS)对Y3+的吸附-解吸附效果。考察了混合方式、初始Y3+浓度、pH、盐度、铅离子及粒径对AGS吸附效果的影响。相比于搅拌及振荡,曝气混合下AGS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80%以上的吸附在前10 min完成。当初始Y3+浓度<50 mg/L时,AGS能完全吸附废水中Y3+离子,此后吸附率随着Y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H+、Na+和Pb2+会与Y3+竞争AGS上的吸附位点,导致吸附率减小。0.6~1.0 mm的AGS吸附容量最大,2.4~3.0 mm的AGS经人工破碎后吸附容量增大15%。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动力学符合伪二级模型(R2=0.9999),表明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Webber-Morris方程分析表明颗粒内扩散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热力学符合Langmuir模型(R2=0.9849),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拟合得到最大吸附量为Qmax=24.39 mg/gSS。利用XPS对吸附前后AGS进行表征,发现参与吸附官能团有酯基、羧基、氨基,同时与K+进行离子交换,钇在AGS表面的主要化学态是Y2(CO3)3。探究了硝酸及氯化铵对吸附饱和AGS的解吸效果。HNO3的单次解吸附率(99%)明显高于NH4Cl(64%),但五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HNO3组解吸附率降至10%,NH4Cl组解吸附率仍维持在50%。  相似文献   

14.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几种比较流行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并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总结了各种条件下形成好氧颗粒污泥的理化特性、培养条件及其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纳米TiO_2材料在水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对污泥造成毒性、抑制生物活性、降低生物脱氮除碳的处理性能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含量TiO_2纳米对好氧颗粒污泥中异养菌、硝化菌及反硝化菌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污泥对NH_4~+-N和COD的降解随TiO_2含量增加抑制性增强;颗粒污泥暴露10 d后,纳米TiO_2抑制毒性降低。当TiO_2的质量浓度为2 mg/L时,COD去除率由73.3%提高至77.3%,在其他含量下对COD和NH_4~+-N降解均不再产生抑制毒性,反而部分促进NO_2~--N降解。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5±1)℃、0.1 mol·L?1 Trise-HCl缓冲液为反应体系并不断通入高纯氮气的厌氧条件下,以小试SBR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吸附剂,考察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好氧颗粒污泥表现出比絮体活性污泥更大的对氨氮的吸附容量。当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83 mg NH+4-N·(g VSS)?1和1.18 mg NH+4-N·(g VSS)?1。由于细胞之间的遮蔽效应,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容量随污泥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NaCl)显著影响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盐度越高,污泥吸附容量越小。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不可忽略且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特性,并对目前主流的好氧颗粒形成机理如晶核假说、选择压驱动假说、细胞表面疏水性假说、胞外多聚物假说、自凝聚原理、丝状菌假说和阶段形成假说等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机理,但水力剪切力、胞外多聚物、微生物的自固定等的联合作用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SBR工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和活性污泥SBR工艺处理高质量浓度氨氮废水的差异,研究表明絮状污泥在驯化适应期内的去除能力增长较快.比较平稳运行情况下的脱氮能力,颗粒与絮状的脱氮效果相比优势不大,因此,还需要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其他影响条件做更充分的考察,以利于好氧颗粒工艺的工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19.
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春  李玲  俞津津  阳广凤  金仁村 《化工进展》2011,30(6):1369-1373
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新型的废水生物处理材料,它凭借其密实的结构、多样的微生物种群以及优良的沉降性能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结构、特性加以综述。并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国内外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主要包括:有机有毒废水的处理、乳品废水的处理、氮和磷的去除、重金属和染料的去除、颗粒物的去除、核废料的去除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氨氮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5±1)℃、0.1 mol·L-1 Trise-HCl缓冲液为反应体系并不断通入高纯氮气的厌氧条件下,以小试SBR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为吸附剂,考察了好氧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好氧颗粒污泥表现出比絮体活性污泥更大的对氨氮的吸附容量。当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83 mg NH4+-N·(g VSS)-1和1.18 mg NH4+-N·(g VSS)-1。由于细胞之间的遮蔽效应,污泥对氨氮的吸附容量随污泥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盐度(NaCl)显著影响颗粒污泥对氨氮的吸附效果:盐度越高,污泥吸附容量越小。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不可忽略且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