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分析脑内结核瘤在Gd-DTPA增强MRI上的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对24例脑内结核瘤患者进行平扫和Gd-DTPA增强扫描,比较和分析平扫及增强扫描MRI上的表现特点,包括病灶检出数目、分布情况、病灶的形态、信号特点等.结果结核瘤在Gd-DTPA增强扫描自旋回波T1WI上强化明显,呈结节样或环形强化,有多个病灶聚合成团的特点;病变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结论脑内结核瘤在增强MRI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Gd-DTPA增强MR检查较平扫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脑内结核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脑膜病变(不包括脑膜瘤导致的脑膜改变)MRI表现,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资料完整的脑膜病变28例,MRI常规扫描后均加增强扫描(Gd-DTPA0.1mmol/kg)。对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MRI平扫显示脑膜有异常表现,增强扫描28例均有异常表现。按脑膜主要异常强化方式可以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10例,软脑膜-蛛网膜强化15例,全脑膜强化3例。按病因不同分为:感染性脑膜炎8例,脑膜转移瘤12例,脑梗死2例,开颅术6例。结论不同脑膜病变MRI上表现形式不同,特别是MRI增强扫描。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膜病变。全面分析MRI表现并结合临床对鉴别不同病因的脑膜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骨髓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骨髓炎的X线、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资料。结果:MRI最早可在发病第3天发现骨髓信号异常,骨髓炎在MRI上表现出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以STIR或FFE序列最明显,Gd-DTPA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骨髓炎多有脓肿和脓肿壁环状强化。结论:MRI对骨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显示早期病变及病变范围方面明显优于X线。  相似文献   

4.
Gd-DTPA增强的MRI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d-DTPA增强MRI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脑部转移瘤病人的平扫和增强MRI资料。结果100例脑转移瘤病人,平扫检出198个转移病灶,增强扫描检出354个转移病灶。平扫检出坏死囊变病灶85个,增强扫描检出183个。平扫检出病灶最小直径0.8cm,增强扫描检出病灶最小直径0.3cm,98例增强后可清晰显示病灶边界。16例没有症状的病人平扫7例未显示病灶,增强后均发现有转移病灶。结论Gd-DTPA是一种安全的MRI对比剂,增强MRI在显示脑转移瘤的大小、数目、边界、内部结构及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帮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顺磁性氧化铁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能力。材料与方法 43例怀疑肝占位者经常规MRI和Gd-DTPA增强后1-7后,行SPIO增强检查。其中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分析平扫MRI及SPIO增强后病灶的信号变化,并与Gd-DTPA动态增强结果相对照。结果 43例共12种病变、单发病灶21例,多病灶22例。包括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2例,血管瘤5例,囊肿4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硬化结节4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5例,其他病变6例。22例多发病灶中有8例合并1或2种病变。SPIO增强后,肝细胞肝癌T1WI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血管瘤T1WI为较高信号,T2WI信号同平扫为高信号;囊肿T1WI、T2WI信号无改变;肝硬化结节T2WI为等信号同正常肝实质;FNH T2WI信号明显下降。其余病变的诊断SPIO增强不具有特征性,须与Gd-DTPA动态增强相结合。结论 SPIO具有一定的定性能力Gd-DTPA增强相结合,可帮助提高肝局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FNH19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进行了CT和MRI检查,CT检查常规行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MRI平扫序列如下: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RFSE)采集压脂T2W图像,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PGR)采集压脂T1W图像,用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FIESTA)采集T2/T1比值加权图像,用FSPGR序列同时采集无脂肪抑制的反相位和同相位T1W图像。所有病例均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进行细胞特异性对比增强扫描。结果:17个FNH在平扫T2WI fs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在T1WI fs上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MRI平扫共见中心瘢痕12个、中央粗大血管3条、假包膜数2个,均多于CT平扫所见。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时,21个FNH于动脉期均明显强化,16个FNH于门脉期或延迟期的信号强度与肝组织接近,中心瘢痕和假包膜延迟强化。行细胞特异性对比增强扫描的3个FNH实质均明显强化,中心瘢痕无强化。结论:绝大多数FNH在MRI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可以明确诊断,MRI对FNH的诊断价值高于CT。  相似文献   

7.
眶内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眶内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期进一步提高对眼眶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93例眶内病变,年龄2~75岁,男性52例,女性41例,大部分病例在我院手术治疗或随访获得病理结果,部分经临床综合诊断获得结果.全部病变均行MRI平扫,1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部分增强后使用脂肪抑制技术(STIR).结果:①眼球区病变32例,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15例,恶性黑色素瘤7例,视网膜脱离9例.②眼外肌病变22例,其中炎性假瘤14例,甲亢性肌肥大6例,恶性淋巴瘤2例.③泪腺区病变6例,其中良性混合性腺瘤5例,恶性混合性腺瘤1例.④眶内其他病变:脑膜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横纹肌肉瘤、恶性肉芽肿、副鼻窦炎眶内蔓延各3例,视神经胶质瘤2例,其他少见疾病有脂肪瘤、黄脂瘤皮样囊肿、丝状神经纤维瘤、原发玻璃体增生、视神经水肿和萎缩各1例.MRI可显示大多数疾病的形态范围及信号特征.结论:MRI是发现和诊断眶内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眶内病变种类繁多,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MR信号变化、增强表现、临床资料(年龄、眼科检查)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15例心脏作Gd-DTPA增强前后MRI检查,增强后为连续动态观察。其中7例为正常对照;7例为心肌梗塞(包括5例亚急性和2例慢性心肌梗塞);1例为陈旧性心肌梗塞。结果显示:增强前正常心肌信号率与梗塞心肌信号率无差别。增强后梗塞心肌信号率既高于增强前也明显高于其周围的正常心肌。无论肉眼观察还是信号测量均发现Gd-DTPA增强MRI能诊断心肌梗塞,改善心肌梗塞的显示。作者对增强后心肌信号率的系列变化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前全部行常规MRI检查,其中19例行Gd-DTPA增强MRI检查;17例作CT平扫,其中12例作静脉注射增强CT检查。结果:颅内表皮样囊肿多位于桥小脑角池,本组病例中占34.9%(15/4例);肿瘤多呈不规则形态,占70.45%(31/44例);CT平扫多呈均匀低密度,占70.59%(12/17例),造影后多无强化,占91.71%(11/12例);MRT1加权像上多呈均匀低信号,但略高于脑脊液,T2加权像上多呈均匀高信号,占61.36%(27/44例),Gd-DTPA增强后多无强化,占84.21%(16/19例)。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均无水肿,占100%,肿瘤较大时可以挤压、推移周围脑组织或脑室结构,引起比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占70.45%(31/44例);肿瘤较大时,很少引起阻塞性脑积水。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在CT和MRI像上有特征性表现,MRI无论在定位和定性诊断上优于CT,Gd-DTPA的应用有助于颅内囊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514例怀疑脑部病变者行Gd-DTPA 增强MRI 检查,使用1.5T 超导设备。矢状面平扫T_1加权成象,TR650ms,TE20ms,单次激励(NEX),层厚5mm,间隔2.5mm。横断平扫T_2加权成象,TR2500ms,TE40/80ms,单次NEX,层厚5mm,间隔2.5mm,X、Y、Z 流动补偿梯度。Gd-DTPA(0.1mmol/kg)在60-90s 内静注,注射后2~3分作横断T_1加权成象(TR500ms,TE30ms)。病变有强化者分为两组:A 组  相似文献   

11.
MRI对微小听神经瘤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表现及其检现病灶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微小听神经瘤(直径〈10mm?,均行MRI平扫,6例还加作Gd-DTPA静脉注射后MRI成像,结果,肿瘤直径〉4mm神经束局结节样增粗,T1加权像上多呈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或高等混合信号,Gd-DTPA造影后呈均匀强化,肿瘤直径〈4mm只有在造影后显示点状强化,结论:微小听神经瘤的MRI表现与其大  相似文献   

12.
垂体卒中的MRI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附5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MRI不同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2例垂体卒中患者行常规TSE序列/Gd-DT-PA MRI增强扫描、CT扫描,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2%的垂体卒中发生于垂体巨大腺瘤或大腺瘤,65.4%的病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MRI诊断垂体卒中准确率达100%.结论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平扫即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肺孤立性结节的CT探讨(附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内孤立性结节灶(≤3cm)形态特点,主要分析CT扫描(包括薄扫、HRCT)对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选择肺内孤立结节38例,采用常规平扫,增强及薄层、HRCT技术,对其病灶内部、边缘、周围改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CT诊断正确率71%。仅见于恶性结节的征象有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深分叶征,脐凹征,周围支气管变形,周围局限性肺气肿等。其余一些征象既见于恶性结节灶,也见于良性结节灶,就其在两类结节灶中的出现率而言,短毛刺、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多见于恶性结节,出现率53%~71%。而浅分叶征,长毛刺征、轨道征,卫星灶多见于良性病变,出现率30~50%,结论:对SPN进行CT薄扫、HRCT技术对提高病变特征显示率有意义,能做出大部分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对于缺乏特异性病变者应根据多个良性或恶性征象进行判断,结合临床,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1)探索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标记单克隆抗体(McAb)的条件;(2)观察肿瘤特异性MRI造影剂GdDTPAMcAb对肿瘤组织的增强效果。方法给9只10周龄BALB/c裸鼠皮下注射LS174T大肠癌细胞以制作肿瘤的动物模型,将CL3单克隆抗体与DTPA环二酸酐(c.DTPA)相偶联,再加入钆即得到GdDTPAMcAb。观察肿瘤组织在GdDTPAMcAb增强后的信号强度变化。结果(1)当pH=8.0,C/P(c.DTPA与抗体的摩尔比)=1,CL3浓度=10mg/ml时,c.DTPA与抗体的偶联率最高,达68.2%。(2)GdDTPA及GdDTPAMcAb对肿瘤组织均有明显的强化作用,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强化是非特异性的,而后者的强化则具有肿瘤特异性。结论靶向MRI(GdDTPAMcAb)为早期无创、定位定性诊断结肠癌(包括其他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显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的MRI信号特征,并评价MR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方法15例隐匿性肺癌患均经PHILPS 1.0NT磁共振仪进行轴位T1、T2加权成像及冠状位T2加权成像,并包括Gd—DTPA增强扫描。MRI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结果15例肺癌患中,实性癌14例(93.3%),其MRI表现为略长E、长T2信号;坏死囊性变1例(6.7%),其MRI表现为长E、长B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后,增强明显10例,其中5例呈花环状增强。全部患中被发现有纵隔转移6例,经Gd—DTPA增强扫描,全部为增强表现。结论由于纵隔血管的流空效应,MRI对隐匿性肺癌及其纵隔转移具有高度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估MRI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8例颅内结核怀脑膜炎的MRI表现、Gd-DTPA增强的作用和追踪MR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RI显示脑膜炎13例,表现为蛛网膜腔狭窄和消失,脑脊液分房。在增强MRI上,受累的脑膜呈线形、弥漫性斑块和结节状或环状显著性强化。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2例,结核性脑脓肿2例,脑梗塞1例。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增强MRI可  相似文献   

17.
肺癌脑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肺癌脑转移瘤的CT特征和规律。材料与方法:回顾总结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4例肺癌脑转移病例,就其转移灶的CT特征和规律做出评价。结果:肺癌脑转移以顶、额叶为好发部位,转移灶主要表现为结节状均一强化和环状强化中心低密度,可单发或多发。瘤周水肿以腺癌和低分化癌较明显。环状强化中心低密度灶周水肿较结节均一强化灶周水肿明显。结论:CT增强扫描能清楚地显示转移灶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缘状况和密度变化,是肺癌脑转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结核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对脑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随访证实为脑结核瘤病人的MRI及其临床资料。采用0.3T低场永磁型设备,行常规SET1WI、FSET2WI,其中11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10例行CT检查,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共发现病灶32个,单发7例,多发5例,其中1例合并粟粒性结核瘤。将脑结核瘤的MRI表现不同分为2种类型。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明显结节样强化或不均匀环状强化是脑结核瘤较具特征性的MRI表现,环内核心部分呈T2WI低信号对诊断更有价值。针对脑结核瘤的不同类型采取抗结核药物或手术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脑结核瘤有较特征性的删表现,并可指导临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倍量(0.3mmol/kg)国产Gd-DTPA增强MR探查脑膜转移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三倍量(0.3mmol/kg)国产Gd-DTPA增强MR探查脑膜转移瘤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用国产Gd-DTPA三倍量增强MR检查110例临床怀疑脑转移瘤患者。先行平扫,然后静脉注射常规量(0.1mmol/kg)国产Gd-DTPA。注射后即刻行T1WI扫描,20分钟后行延迟扫描。距第1次注射30分钟后,再注射0.2mmol/kg的Gd-DTPA,从而达到累积剂量0.3mmol/kg。第2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脂肪掏技术在MR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用1.0T超导磁共振装置对22例患者使用化学饱和脂肪抑制序列进行检查,分析其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结果:本组22份病例中12例对比度显示好,尤其后腹膜病灶更好。4例明确病灶为含脂肪成份,4例增强区域显示清晰。结论:MRI脂肪抑制用于人体富于脂肪的脏器,有助于辩认病灶是否含脂类成份;增强后T1加权像加用该技术可消除脂肪的高信号干扰,使图像中的增强部分显示更加清楚。正确使用该技术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