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在于静止》,1989年3月第1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文江、常近。张文江,男,75岁。著名气功师,老中医。原在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文献资料研究室工作,兼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分卷学术秘书。曾为本刊《气功答问》专栏撰稿。《生命在于静止》一书,通过揭示中国传  相似文献   

2.
认为:《生命在于静止》一书,虽然论述充分,观点新颖,但似感还有进一步论述之处,故我们认为,生命在于静止,而静止在于自然,这“自然”两字,是相对“静止”两字的注说。  相似文献   

3.
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张文江先生的新著《生命在于静止》一书,闭卷思之,委实获益匪浅。乍看书名,自然想到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张先生的“生命在于静止”恰恰与之相反,这难道是作者故作惊人之笔?事实恐非如此,我认为这是张先生博洽古今、  相似文献   

4.
纵观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秦日益加快,各种矛盾冲突日益明显。无论是从社会的“人”,还是从生理的“人”来说都承受着重大的压力和负担。此时杂乱的心绪和无尽的嗜欲都成为侵蚀生命的毒剂,在逐  相似文献   

5.
《生命在于静止》一书中某些观点似可商榷。一、关于“生命在于静止”“生命在于静止”是该书之书名,亦是贯穿该书的主题思想。作者旁证博引,论述了“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静止”——即  相似文献   

6.
张文江等所著的《生命在于静止——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原理真谛》一书,执简驭繁,力图揭开气功神秘的面纱,并借此深研生命之底蕴。作者凭借多年的练功体会和一定的理论根基,结合多门现代学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8.
高修安 《中医药通报》2007,6(6):64-66, 50
一部集中医儿科学术大成,汇古今儿科名医经验精华的中医儿科学专著《儿科心鉴》,日前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在厦门召开的全中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举行首发式,这是我国第一次为中医儿科专业著作举办首发式。该书由我国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朱锦善教授主编,历经三年磨砺,十数次审修,凝聚我国十几所中医院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集体智慧和艰辛努力。《儿科心鉴》未发行之前,于《中国中医药报》拜读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张奇文教授为该…  相似文献   

9.
生命究竟在于什么?这是养生学范畴迫切有待揭示的奥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为求解这一命题指明了一条捷径,他说:“人体科学的概念,很多突破点是由气功引起的。气功是人体科学的一块‘敲门砖’,敲开了这座科学殿堂的大门,才可以登堂入室。”于是,我们十分重视《生命在于静止》一书的作者张文江、常近两同  相似文献   

10.
巴马长寿老人自小就从事农业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促使他们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能促进心冠状脉血液循环,提高心力储备,使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延缓衰老。巴马90岁以上的老人中,极少发现有高血压病,证明“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的养生原理的正确性。有的百岁老人还能从事轻微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已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当作延续生命的需要。如弄劳屯的黄彩顺老人,100岁还能穿针引线、穿梭织布,生活起居能完全自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生命在于什么?有人提出“生命在于运动”,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养”,有人提出“生命在于平衡”,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通气”……等等。这都是有一定见识的气功家、养生家、生命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后有所依据提出来的论点,原也无可非议,因为这些论点也不无道理。然而这些论点,是否揭开了生命规律的真谛,是否接近了生命规律的真理呢?不妨探讨看看。这些论点受什么力量所支配呢?究其实,它们的形成和实施,无不在意识的操纵之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意识的支配。所以笔者更直接更概括地说:“生命在于意识”。意识属于精神领域,是对人身…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反之,亦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一动一静本是事物之常情,言动言静只是各执一端而已。然而我则倡言“生命在于放松”。当今之世,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匆匆进人商品经济社会,生存之竞争尤为激烈,故人们常患张有徐而弛不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强调放松,平衡张弛,实为生命之所系。人们需要放松来维护生命,但“放松”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呢?这是亟需加以探讨的。从气功练法来看,气功的基本方法是“三调”,都与放松密切相关,因为调身、调心、调息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松”字上来。调身,不论是站、坐、卧…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是:“生命在于运动。”而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还讲过一句名言:“在生命的王国,拥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因为,它是知识的堡垒。”在西方,有民谚说,失去大脑的人,只不过是市场上的塑像。近年,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65岁以上占5%,70岁  相似文献   

14.
孙达武 《中医药导报》2007,13(11):11-11,22
文章从中医的阴阳学说、天人相应观和养生学等方面阐述了生命在于平衡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存在之根本条件在于相对静止(相对平衡),而相对静止中又包含着运动,依运动而建立,运动依赖静止而生,又创造着平衡,两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从现代大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张文江等提出“生命在于静止”与举世公认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似全相悖。上述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哪种观点对开展生命科学的研究有益?!本刊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特辟园地,就“动”“静”两个观点进行争鸣。欢迎广大气功研究者、爱好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生命在于运动”。然而,现代医学对此有了更新的认识,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脑部运动,即多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延长大脑细胞的寿命。日本科学家报道,经常用脑的人到了六七十岁,思维能力仍像30岁那样灵敏;反之,那些三四十岁就不愿意动脑子的人,脑细胞会加速老化。美国科学家还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75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分为三组:天生勤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古罗马学者西塞罗在其名篇《论老年》中说:青年人希望,中年人奔忙,老年人只有回忆和仿惶。西塞罗68岁被杀害,写此文时只有50多岁,并不算老,故而尚未写尽老年人的心地。老年的概念,古今解释不一。孔子认为,七十岁进入老年,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汉代《说文》有七十曰老的记载。《文献通考·户口考》云:晋以六十六岁以上为老,隋以六十为老,唐以五十五岁为老,宋以六十岁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由于环境、习俗、时代背景的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学,为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在经历了千百年考验之后,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然独树一帜,大放光彩。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几十年来,民族医药学的发展较缓慢。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  相似文献   

20.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讨论至今,逐一深入。如本文指出:当练功者处在特殊的气功状态时,动与静是一回事。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