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湖北某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宿主感染情况与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检测第二中间宿主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保虫宿主家猫和家犬感染斯氏并殖吸虫情况, 以及问卷调查人群对斯氏并殖吸虫病认知、 行为等方法, 调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自然村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情况。结果表明, 锯齿华溪蟹囊蚴感染率为20.5%(46/214), 其中自然村磷矿开发区囊蚴感染率为15.6%(20/128), 非开发区为30.2%(26/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 P<0.05)。家猫感染率为25%(6/24), 家犬感染率为17.6%(6/34),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6, 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家猫与家犬均有溪沟觅食及排便行为。儿童有食生或半生溪蟹习惯。本地具备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病学所需的自然生态环境, 存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在宁海县深圳区俞山村现场捕捉溪蟹和川卷螺,镜检并殖吸虫囊蚴和尾蚴的感染情况。共捕获97只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阳性率为11.3%(11/97),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其中, 体重<5 g的20只, 阳性率为10%(2/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 体重>5 g的77只中,5~15 g的阳性率为10.2%(5/49),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15~25 g的阳性率为20.0%(4/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25~35 g的阳性率为0(0/8)。体重>5 g的77只中,雄蟹与雌蟹比例为2.5 ∶ 1,阳性率分别为12.7%(7/55)和9.1%(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05)。采集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200只,未发现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江西省并殖吸虫的宿主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进行分类与鉴定。采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检测野猪膈肌和肝脏等脏器中卫氏并殖吸虫的滞育童虫。分别以刺猬和小鼠作为卫氏并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经口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宿主转换(直接转续和间接转续传播)的实验研究。结果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种或媒介共计17种,隶属2科3属;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种或媒介为23种,隶属1总科1科3属,其中15种为作者等研究发现报告的新种;建立了江西并殖吸虫媒介新属——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认为武夷山脉是华南溪蟹属类群的分化中心,并有向与广东毗邻的南岭山脉的九连山和与湖南接壤的罗霄山脉扩展的趋势;建立了江西省淡水蟹类总科及科与属的分类检索表;证实携带江西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溪蟹优势种群为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se)、万载华溪蟹(S.wanzaiense);对江西省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证实野猪(Sus scrofa)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自然转续宿主;并首次建立了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作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转续宿主和动物模型。结论江西境内存在众多的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但其分布发生了变化。淡水蟹类种类的组成与分布与其不同海拔高度和地势地貌及其水系的走向等密切相关;野生啮齿类动物对于并殖吸虫疫源地的维持甚至扩大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禽蛙及宿主转换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30-20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和蛙,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60d后剖检,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淡水蟹的地域分布及并殖吸虫囊蚴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蟹类宿主调查.方法 现场采集溪蟹,进行分类鉴定,除留模式标本及 "国家自然资源平台"标本外,其他的均作并殖吸虫囊蚴检查,模式标木存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 发现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 两新种,即林氏华南溪蟹和沈氏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体型相对较大,雄性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附近,未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第二节约当末节长的1.3倍,末节内末角不显突出,呈圆钝的方形,外末角呈牛角状,末部弯曲,指向腹外方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南城华南溪、中型华南溪蟹和崇仁华南溪蟹鉴别.沈氏华南溪蟹雄性第一腹肢未节较窄小,末端尖细,第一腹肢末端超越腹锁突,抵达第四五胸甲缝,末节内末角呈圆钝形,内末角低平而不显突出,外末角呈长角状.末第二节为末节长的1.9倍,末节与末第二节相接处显著膨隆,为末节中段宽的1.8倍等形态特征,可与近似种贵溪华南溪、黎川华南溪蟹和弋阳华南溪蟹鉴别.两地新种蟹体内分别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8.75%(3/16)和21.43% (3/14).结论 福建省北部的松溪与邵武两地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发现华南溪蟹属两新种.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那坡县并殖吸虫流行区,从采集的弯肢溪蟹中发现异盘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达98.50%(197/200),平均含囊蚴数-每蟹、每克分别是129.23个、4.61个。有一只47克重雄蟹含囊蚴6653个,为目前最高纪录。按疫区等级划分,属超高度并殖吸虫疫源地。经统计学分析,两性溪蟹的感染度(每蟹含囊蚴数)随体重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P<0.05),而感染率、每克含囊蚴数均与体重、性别无明显关  相似文献   

8.
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并殖吸虫中间宿主感染与其生态环境关系。方法: 选择福建省具有代表性地理地貌的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流行区设点( 村) , 调查螺、蟹宿主感染及与感染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 采检螺、蟹,以不同孳生环境螺的尾蚴阳性率与阳性蟹的囊蚴平均感染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岭阳村, 溪流型水流缓慢的Ⅰ段溪蟹的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为7239 个/ 只, 比水流较急的坑沟型Ⅱ段溪的1426 个/ 只高出5 倍; 在溪口村,1996 年放逸短沟蜷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卫氏并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 . 9 % 与1 7383 个/ 只, 比1982 年的02 %与2047 个/ 只分别高出289 倍与85 倍; 在氵示上村, 常年渗水洼地流水浅水坑Ⅲ号沟拟钉螺尾蚴阳性率与溪蟹斯氏狸殖囊蚴感染度分别为43 % 与3554 个/ 只, 比同一水系的Ⅱ号沟的1 % 与429 个/ 只分别高出43 与83倍。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分布有一定的水系特征, 以水流缓慢小型水体处感染率居高。斯氏狸殖吸虫通常无明显水系分布特点, 而微型水体分布特征更为突出。适宜螺与蟹孳生的微型环境, 也是并殖吸虫完成其生活史循环适宜场所。对第一中间宿主的选择性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在禽、蛙体内的分布与发育 ,以及童虫对终宿主的侵袭力。方法 :从江西、广东两省并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 ,分离囊蚴。以每只动物 30 -2 0 0个囊蚴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鹌鹑、鹦鹉和蛙 ,定期剖检。将禽、蛙体内所获童虫经口感染犬或猫 ,60 d后剖检 ,观察虫体发育情况。结果 :两种并殖吸虫均可在鸡、鸭、鹌鹑和鹦鹉体内存活 ,虫体分布于体腔、肝脏、肺和肌肉。所有虫体为小型滞育童虫。斯氏狸殖吸虫对蛙的感染率为 1.7%- 4 0 .0 % ,未查见卫氏并殖吸虫感染蛙。童虫经宿主转换后 ,在犬、猫胸腔或肺虫囊内检获虫体 ,除部分为成熟前期虫体外 ,多数为含卵成虫。结论 :在流行区 ,禽和蛙在人体并殖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皖南山区并殖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易感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皖南山区黄山市黄山区、休宁县和池州市石台县各选择2~3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6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ELISA法对调查人群进行血清并殖吸虫抗体检测;对调查人群进行并殖吸虫易感因素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群易感因素。采集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镜检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1113人,人群血清并殖吸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0.96%(122/1113),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74%(79/575)、10.05%(22/219)和6.58%(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职业、饮用水源以及是否喝生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225、11.079、10.274、10.812,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年龄组、饮用非自来水以及喝生水与并殖吸虫感染高度相关。三地共捕获溪蟹348只,溪蟹并殖吸虫平均感染率为20.1%(70/348),黄山区、休宁县和石台县溪蟹感染率分别为25.64%(40/156)、18.09%(17/94)和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7,P<0.05)。三地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分别为黄山区0.126个/g组织、休宁县0.117个/g组织和石台县0.066个/g组织,平均感染度0.108个/g组织。结论皖南山区为并殖吸虫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华安县淡水蟹类和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的情况. 方法 以并殖吸虫病流行区华安县高安乡邦都村为调查点,采集蟹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类,将本次调查捕获的蟹与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比较.调查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采用水洗双筛法检查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指数. 结果 共捕获5种177只蟹,分别为漳州华溪蟹43只(占24.2%),平和华溪蟹11只(占6.2%),华安南海溪蟹36只(占20.3%),华安束腰蟹22只(占12.4%),华南溪蟹(待定种)67只(占37.8%).其中,待定种的华南溪蟹、漳州华溪蟹和华安南海溪蟹为当地优势种群.不同蟹种栖息于的不同水系溪段中.蟹的斯氏并殖吸虫感染率为25.9% (46/177),感染指数为2.67.待定种的华南溪蟹感染率最高,为43.2%(29/67),是新发现的斯氏并殖吸虫宿主.对以往报道但本调查未查获的福建华溪蟹、台湾南海溪蟹和中华束腰蟹等种类及分布作了修正. 结论 华安县高安乡斯氏并殖吸虫疫源地淡水蟹类资源丰富,与当地地形地貌相关.待定种的华南溪蟹为新发现的斯氏并殖吸虫宿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宁海县深圳区肺吸虫中间宿主溪蟹和川蜷螺的分布、感染情况,观察其生态习性,从而估计当地人群肺吸虫感染的危险度。方法现场捕捉溪蟹和川蜷螺,同时观察其生态环境及活动习性。将蟹称重、捣碎、研磨、水洗过筛后,取沉渣镜检。将川蜷螺用针挑出软体,压片、镜检。结果共捕获溪蟹97只,从单只捣碎检查溪蟹(体重高于5g)中,查获9只阳性蟹,感染率11.7%。肺吸虫囊蚴的感染率与溪蟹本身大小存在差异,蟹重15~25g组感染率最高,达20.0%(4/20),而5~15g组感染率为10.2%(5/49),25~35g组蟹中未检出囊蚴。雄蟹感染率(12.7%)稍高于雌蟹(9.1%)。检查20只小蟹(体重<5g),以5只为一组,共查获2组阳性蟹。共采集川蜷螺200只,未发现阳性螺。肺吸虫中间宿主栖息在清澈、氧气充足的溪水中,水流缓慢或相对静止的水体比较适合它们的生存。结论当地人群中仍存在肺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政府及卫生机构仍应积极防治肺吸虫病。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五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DNA序列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主要研究我国五省(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斯氏并殖吸虫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四川并殖吸虫独立性问题,并探讨异盘、宫崎、泡囊并殖吸虫在并殖属中的分类地位。方法 以GNT-K法抽提基因组DNA后,用特异引物,PCR扩增ITS2和部分CO1基因,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 从DNA序列结果来看,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较小,其中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亦小。遗传关系均比较接近。泡囊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在种系发生树上,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亦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并且与福建地域株最为接近。异盘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虽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距离较远,但相对卫氏并殖吸虫而言,仍与斯氏并殖吸虫遗传距离较近。结论 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和四川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均属斯氏并殖吸虫同一虫种,由于受地理因素影响,种内存在着不同的地域株。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系同种异名。泡囊并殖吸虫与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很可能是斯氏并殖吸虫的同种异名。异盘并殖吸虫在形态上与种系发生树上,与斯氏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近于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处于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一种新型抗原制剂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尿素溶解性抗原(PsAWU)与该虫常规盐水浸出抗原(PsAWS)的皮试效果。结果表明,在425名受试者中,PsAWU和PsAWS的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0.3%(44/425)和10.8%(46/425)。皮试阳性平均肿胀差为6.72±3.94和6.87±3.74。皮试阳性者中,以PsAWS作LA和ELISA,两项试验均阳性者24例。其皮试平均肿胀差PsAWU8.00±4.31、PsAWS8.31±4.40。经统计处理均无显著差别。认为PsAWU可替代PsAWS进行皮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福建省平和县和尤溪县并殖吸虫宿主溪蟹的自然资源。方法采集淡水蟹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调查栖息地和蟹感染并殖吸虫的情况。结果采自福建平和县和尤溪县的淡水溪蟹为2新种,漳州华溪蟹Sinopotamon zhangzhouense sp.nov.和尤溪博特溪蟹Bottapotamon youxiense sp.nov.。漳州华溪蟹正模(FJ6031)♂,头胸甲长35.9mm,宽42.8mm,厚18.6mm;雄性第1腹肢末节末部趋扁,并呈掌心样内凹,末端为两尖指状分左右两叶,背面可辨纵条痕,末节末半部转折向外方;多栖息于水流量小而平缓的浅溪沟中。尤溪博特溪蟹正模(FJ6141)♂,头胸甲长13.3mm,宽16.6mm,厚7.2mm;雄性第1腹肢末节略呈扁状,宽大而发达,呈弯弓样隆起;多栖息于地势较为平坦而水流细小的山坑小沟。漳州华溪蟹的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检出率为44.9%(35/78)。尤溪博特溪蟹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检出率为92.1%(58/63)。结论记述淡水溪蟹2新种,漳州华溪蟹和尤溪博特溪蟹,均为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陈氏狸殖吸虫与猫及大鼠的宿主适宜性。方法从陈氏狸殖吸虫流行区采集溪蟹,分离囊蚴,经口感染家猫、SD大鼠。40 d后检查粪便,观察排出虫卵的时间,90~112 d剖检动物,回收虫体,计算成虫率。结果家猫感染后50 d粪便可检出虫卵;大鼠检出虫卵时间为感染后第68~70 d。猫剖检虫体8条,成虫率87.5%(7/8);大鼠剖检虫体16条,成虫率43.75%(7/16)。结论猫和大鼠均可作为陈氏狸殖吸虫的实验终宿主;陈氏狸殖吸虫与猫的适宜性优于大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黄山市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为全市防控肺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水系分布特点和以往调查情况确定调查点,在调查点内根据当地环境,选择调查溪流,采用人工和地笼捕捉境内溪流中的溪蟹,实验室解剖镜下检查肺吸虫囊蚴。计算溪蟹的感染率及囊蚴感染指数。结果调查了11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捕捉溪蟹275只,检出阳性溪蟹57只,阳性率20.73%。感染度平均每只蟹3.51个,感染性溪蟹每克含囊蚴数0.958个,蟹囊蚴感染指数为0.194 06。随着溪蟹体重的增加,阳性率和感染度随之增高(r_(阳性率)=0.905,P0.02;r_(感染度)=0.929,P0.01)。雄性溪蟹的阳性率和感染度均高于雌性溪蟹(x~2=136.53,P0.01)。不同水系溪蟹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P0.05)。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黄山市仍存在着较高的肺吸虫病流行因素。新安江水系流域是今后肺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