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资料来源,选取2008年至2018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电子表格对入选文献选穴、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8篇文献中穴位频次前六位为中极、三阴交、关元、气海、足三里、子宫,腧穴总频次出现最高的部位为胸腹部,尤以腹部为主,腧穴归经则多集中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取穴选经有规律,腧穴多分布于腹部并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鼻鼽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1987年1月至2019年9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单纯毫针针刺治疗鼻鼽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71篇,包含51个腧穴,共使用541次,经络主要以手阳明大肠经(25.69%)和足太阳膀胱经(21.07%)为主;选穴部位以头面部(47.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迎香(72,13.31%)、合谷(51,9.43%)、印堂(47,8.69%)、足三里(40,7.39%)、肺俞(36,6.65%)、风池(24,4.44%)、大椎(24,4.44%)、肾俞(22,4.07%)、上迎香(20,3.07%)、上星(17,3.14%)。结论:单纯毫针针刺治疗鼻鼽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表里经相互配合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对1982至2014年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符合针刺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35篇,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三阴交、脾俞和天枢是最常用腧穴,腧穴所属经脉主要集中于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厥阴心包经;选取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胸腹部和背腰部。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选穴规律有着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的特点,可为针刺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DGP)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配伍选用规律。方法对1982—2014年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WF)收录的符合针刺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治疗DGP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其选穴运用频次、选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及选穴配伍关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5篇,分析发现配伍频次15次以上穴位的分别为:足三里与中脘配伍频次为33次,频率为94.29%;足三里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3次,频率为65.71%;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足三里、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5次,频率为42.86%。所选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等,主要选取下肢部、胸腹部及背腰腧穴。足三里穴与中脘穴运用频次最高,且配伍最为常用。结论针刺治疗DGP的选穴配伍规律在按部配穴法中主要以上下配穴、三部配穴、局部配穴和前后配穴法为主;在按经配穴法中主要以交会经配穴法和表里经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内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现代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结果:共获得文献35篇,涉及38个腧穴,共273频次,其中经穴29个,254频次;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上巨虚使用最频繁(共140次);足阳明胃经穴使用频次和个数最多,分别占40.66%(111/273)和13.16%(5/38);胸腹部腧穴使用频次和个数领先,分别占39.56%(108/273)和36.84%(14/38);而特定穴个数和频次分别占76.32%(29/38)和93.04%(254/273),以募穴、五输穴、交会穴、下合穴和背俞穴最多。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内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文献分析发现,重视胸腹局部和循经取穴是现代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重要原则,特定穴的运用是针刺处方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间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梳理后纳入文献47篇,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和足三里为最常用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选用较集中的经脉;胸腹部、下肢部和腰背部是选取腧穴较集中的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是选用较多的特定穴类别。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为循经、分部、辨证取穴,并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选穴循经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源系统(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结果①针刺治疗CP/CPPS的全身腧穴共68个,频次共273次,频次最高为关元;②涉及经脉共12条,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个数及频次最多;③选择部位以腰背部及四肢为主。结论治疗CP/CPPS以辨证选穴、脏腑辨证为基础佐以温补肾阳及调畅气血,以及远近取穴的选穴循经规律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不孕选穴提供古代文献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所收录的前秦至清末中国古代医家所著的综合性医著、医经文献和针灸专著为研究对象,检索有关针刺治疗不孕的古代文献条文。根据既定的文献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筛选出137条符合条件的古籍条文,建立以腧穴为主的Excel数据库,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以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刺治疗不孕的经穴运用规律。结果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不孕共出现43个腧穴,十四经穴占37个;应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是关元、中极、然谷、涌泉和商丘;选穴多取自任脉与足少阴肾经;选取腧穴集中分布在下腹部、下肢远端;所选特定穴类别以交会穴、五输穴和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不孕的选穴注重选用任脉和足少阴肾经腧穴,突出腧穴远近配合使用,重视多经交会穴、五输穴和募穴应用,强调辨经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用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178种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偏头痛古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出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常用的经脉、腧穴以及腧穴配伍,并分析这些经穴使用的潜在规律.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以胆经选用频次最高,且具体腧穴的选用上既有病位局部腧穴,又有病位远端的四肢腧穴.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来看,历代都非常重视阳经腧穴的选用,其中又以少阳经脉的风池、丝竹空和率谷使用最为频繁.从特定穴选用的类别看,除了重视头部经气相贯相交最为集中的交会穴外,还重视选用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如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历代针灸治疗偏头痛文献进行提取和分析发现,经络理论是指导临床的基础和选穴的前提,特定穴是组成处方的主要部分和配伍选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选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莉  赵百孝 《中医杂志》2012,53(19):1681-1683
目的 研究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部针灸著作及198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国立生物医学中心(PubMed)针刺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文献57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12篇,总结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文献的穴位应用频次、穴位选用情况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 使用频数排名前10位的体穴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安眠、鱼腰、攒竹、率谷、颔厌、金门、太冲、上星、颧髎;穴位选用以近端取穴、循经远端取穴、耳穴为主;经络的选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结论 颅脑外科针麻手术采用手术部位近端(局部)与远端(循经或在神经节段的远端)的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开颅针麻的麻醉效果,并符合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9月27日中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相关内容提取及录入,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规律.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meridian system properly, we have to start from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idian system.Using the example of low-back pain, we suggest a new model of the meridian system based on biomedical information about meridians and acupoints.Purposes and methods:(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the sites of relevant acupoints, we investigat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gimens for lowback pain in 37 clinical studies.(2) To analyze the patterns of the combinations of acupoints, we used acupoint information from clinical trials to calculate the modified mutual information value, integrated these data, and visualized the network.Results:(1) We found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back pain were BL23(51%), BL25(43%), BL24(32%), BL40(32%), BL60(32%), GB30(32%), BL26(28%), BL32(28%), and GB34(21%).For the example of low-back pain, we visualized the biomedical information(frequency rate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meridians of a three-dimensional(3D) model of the human body.We foundthat both local and distal acupoints were used to treat low-back pain in clinical trial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2) From th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s of acupoints, we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regimens(local acupoints, distal acupoints along the meridian, and distal acupoints based on the internal organ problems) are also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low-back pain.Conclusion: We suggest a new model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a data-driven 3D meridian system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channels enables people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the selection of acupoints and to enhanc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vario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近5年来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穴、归经,总结选穴用经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并整理其针灸处方,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的选穴用经规律。结果:共纳入临床文献178篇,共涉及75个穴位,总频数为1021。选用频数前12位的穴位依次是迎香(112次)、印堂(93次)、肺俞(84次)、合谷(78次)、足三里(66次)、大椎(56次)、鼻通(49次)、风池(43次)、肾俞(38次)、上星(36次)、风门(35次)、脾俞(33次)。特定穴共34个,总频数574,非特定穴41个,总频数576。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经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大肠经、任脉、胃经。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鼻通-印堂-迎香、鼻通-合谷-迎香、上星-迎香、合谷-肺俞-迎香、鼻通-迎香、上星-印堂-迎香、风池-合谷-迎香、风池-印堂-迎香、合谷-印堂-迎香为常用穴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要选穴可以分为3类,肾俞、脾俞、肺俞、大椎、风门属一类,迎香、印堂、合谷、鼻通、风池、上星归第二类,足三里自成一小类。结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点为:"主穴固定-随证加减-标本兼治""突出脏腑辨证-辨证归经""循经取穴-远近结合"。核心选穴为迎香、印堂、肺俞、合谷、足三里、大椎、鼻通、风池、肾俞、上星、风门、脾俞,临床治疗时可以从12个核心腧穴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穴位。  相似文献   

17.
鲁秀蕾  戴萌萌  陈华德 《新中医》2020,52(6):117-12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1999年1月-2019年3月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3篇,常用穴位53个,总共频次282次,最常用的5个穴位是肩井、膻中、乳根、期门、足三里;涉及经脉12条,除手少阴心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外均有涉及,其中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任脉出现频次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八会穴使用频次较高。穴位分布主要集中在胸腹部、腰背部及四肢。结论:针灸治疗急性乳腺炎以胸腹部局部取穴及四肢循经取穴、选用特定穴为主,经络选取主要为胃经、胆经、任脉。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用针灸治疗泛指性痹证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本证共涉及文献149条,穴位102个,总计276穴次.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风市、患部、曲池、委中、阳陵泉、阳辅等.常用经络为胆经、膀胱经、大肠经、胃经、肺经、肝经和三焦经.常用部位为腿阳、臂阳、足阳、足阴、手阳、臂阴和头面.各种针灸方法的次数为灸法54次,针法9次,刺血法9次,火针2次,熨法2次,敷贴1次.对文献及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古代针灸治疗本证特点为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