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质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α (PI3K/GSK3α)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分布表达,以及老年斑沉积的影响。 方法 基因鉴定后,3月龄雄性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野生型C57小鼠为对照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百会(GV20)和双侧肾俞(BL23)14 d。治疗后,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质区老年斑数量,PI3K亚单位P85α和P110α,以及GSK3α和pS21-GSK3α等蛋白的分布和表达。 结果 模型组皮质区老年斑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01);电针组老年斑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 P < 0.001)。各相关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质神经元胞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S 21-GSK3α、P110α和P85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 0.01),GSK3α蛋白表达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pS 21-GSK3α、P110α和P85α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 0.01),GSK3α蛋白表达降低( P < 0.05)。 结论 电针能调节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皮质区PI3K/GSK3α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减少老年斑沉积。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1和β-淀粉样蛋白25-35可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蛋白磷酸酯酶2A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密切相关。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蛋白磷酸酯酶2A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诱导第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1周后分组:①空白组:不加其他处理因素继续培养36h。②β-淀粉样蛋白组:培养24h后,加入β-淀粉样蛋白25-35继续培养12h。③预处理组:先加入人参皂苷Rb1预处理24h,再加入β-淀粉样蛋白25-35继续培养12h。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Tau[pS396]、Tau[pS262]表达以及蛋白磷酸酯酶2A活性。结果与结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Tau[pS396]和Tau[pS262]的表达;β-淀粉样蛋白组细胞的Tau[pS396]和Tau[pS262]表达上调,蛋白磷酸酯酶2A活性无明显变化;预处理组Tau[pS396]和Tau[pS262]表达下调且蛋白磷酸酯酶2A活性显著增强。提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表达一定程度的磷酸化水平,人参皂苷Rb1可通过提高蛋白磷酸酯酶2A活性来减轻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通过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诱导第3代神经干细胞分化1周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Tau[pS396]、Tau[pS262]及GSK-3β[pTyr279,216]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Tau[pS396]和Tau[pS262]的表达,β-淀粉样蛋白25~35可以使Tau[pS396]、Tau[pS262]和GSK-3β[pT279/216]表达上调,而人参皂苷Rb1可以逆转β-淀粉样蛋白25~35的作用。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和人参皂苷Rb1通过调节GSK-3β的活性对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产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对Aβ25-35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应用电针刺激后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方法48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2只。模型组与电针组采用Aβ25-35建立AD模型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模型组未给予电针刺激;假手术组双侧海马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4组均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记忆与空间探索能力,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丙二醛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海马cAMP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5-羟色胺1A受体、蛋白激酶A与p-CRE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总Tau蛋白表达水平及Tau蛋白Ser396位点磷酸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多、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5-羟色胺1A受体、蛋白激酶A及p-CREB水平增高(P〈0.05),丙二醛、总Tau蛋白、pTau—Ser396、c—los蛋白水平降低(P〈0.05);电针组总Tau蛋白、c—los及PK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空间探索能力,可能是通过拮抗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异常改变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tau 蛋白磷酸化水平可提高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25~35 和人参皂苷Rb1 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tau 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诱导第3 代神经干细胞分化1 周后,分别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Tau[pS396]、Tau[pS262]及GSK-3β[pTyr279,216]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正常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Tau[pS396]和Tau[pS262]的表达,β-淀粉样蛋白25~35 可以使Tau[pS396]、Tau[pS262]和GSK-3β[pT279/216]表达上调,而人参皂苷Rb1 可以逆转β-淀粉样蛋白25~35 的作用.提示β-淀粉样蛋白25~35 和人参皂苷Rb1 通过调节GSK-3β的活性对tau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产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乙酰基半胱氨酸(NAC)对β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方法用凝聚态Aβ25-35刺激SH-SY5Y细胞,建立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试验组。空白组为未刺激的细胞,对照组给予20μmol·L~(-1)的Aβ25-35作用6 h,试验组先给予10 mmol·L~(-1)的NAC作用24 h,然后给予20μmol·L~(-1)的Aβ25-35共同作用6 h。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DK 5的两个亚基CDK5和P35/P25的蛋白水平,以及Tau蛋白在Thr 212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荧光酶标法检测氧自由基(ROS)。对三组细胞的CDK5和P35/P25的蛋白水平、Thr 212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ROS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细胞ROS荧光值比较结果显示,空白组ROS荧光值为231±19,对照组为359±23,试验组为264±32。空白组最低,对照组最高,试验组ROS荧光值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空白组Tau蛋白在T212和S396磷酸化水平分别为1.03±0.09、1.04±0.05,对照组分别为1.63±0.54、1.72±0.34,试验组分别为1.31±0.09、1.21±0.05,空白组最低,对照组最高,试验组细胞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空白组CDK5、P35分别为1.00±0.06、1.00±0.18,对照组分别为0.75±0.14、1.12±0.13,试验组分别为0.19±0.21、0.99±0.09。空白组、对照组与试验组CDK5、P35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空白组P25水平为1.10±0.16、对照组为1.69±0.20,试验组为1.19±0.03,空白组最低,对照组最高,试验组P25值低于对照组,P25值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可以降低Aβ25-35诱导SH-SY5Y细胞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Aβ25-35所致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AMPA)受体相关蛋白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蛋白(GRIP)1、GRIP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海马CA1区注射寡聚态Aβ25-35制备模型,假手术组在相同部位用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电针组选取双侧肾俞、百会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共2周。治疗结束后行免疫组化检测GRIP1、GRIP2的表达量。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GRIP1、GRIP2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t1.7438,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GRIP1、GRIP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t9.5928,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GRIP1、GRIP2蛋白表达升高(t9.5326,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增加与AMPA受体定位插入相关的突触后蛋白GRIP1、GRIP2的数量,使突触后膜上的AMPA受体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白质纤维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32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 = 8)不结扎,其余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 = 8)、非穴组(n = 8)和电针组(n = 8)。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穴,非穴组刺激腋下非经非穴点,每天1次,共28 d。干预前后采用新物体识别试验进行评定,弥散张量成像观察大鼠脑白质纤维。 结果 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降低(P< 0.05),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电针组新物体偏爱系数较模型组增高(P < 0.05)。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非穴组和电针组胼胝体、扣带回、海马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A)降低;干预后,电针组海马、扣带回、胼胝体、外囊白质纤维FA较模型组增加。 结论 电针百会、神庭能改善VD大鼠记忆功能,可能与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白质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影区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56只分为正常组(n = 14)、假手术组(n = 14)、模型组(n = 14)和VNS组(n = 14)。模型组和VNS组线栓法建立缺血1 h再灌注模型,VNS组于缺血0.5 h时行左侧VNS。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体积,Longa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Beclin-1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Ⅱ/Ⅰ比值,并检测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水平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 (Sirt1)蛋白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影区Beclin-1、LC3-Ⅱ/Ⅰ、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VNS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P < 0.001),Longa评分降低( P < 0.05),缺血半影区Beclin-1水平和LC3-Ⅱ/Ⅰ比值显著上升( P < 0.001),AMPK磷酸化水平和Sirt1蛋白水平显著上升( P < 0.001)。 结论 VNS通过调节AMPK-Sirt1自噬通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的含量。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MCI患者,30例老年性痴呆(AD)患者,36例健康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水平。结果:MCI组血清中Tau蛋白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的浓度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Aβ1-42、及磷酸化Tau(P-tau)浓度异常情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灸预处理百会和肾俞两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艾灸组各10只。预艾灸组采用艾灸百会及肾俞穴40次后,于模型组同时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2制备AD大鼠模型。以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4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NGF和BDNF的阳性细胞计数。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预艾灸组和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预艾灸组则表现为明显升高(P〈0.01)。结论:预艾灸处理百会、肾俞两穴能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AD大鼠海马CA1区NGF、BDNF的阳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脑区功能活动和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18只Sprague-Dawley大鼠,其中12只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模,假手术组6只不结扎。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和电针组(n=6),电针组电针百会和神庭,共4周。干预前后采用Y迷宫、Morris水迷宫进行评定;干预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结果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显著降低(P<0.001),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升高(P<0.05);干预后,电针组Y迷宫交替率较模型组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工作记忆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双侧海马、嗅觉皮质、感觉皮质、听觉皮质,左侧纹状体ReHo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双侧前额叶、海马、嗅觉皮质,左侧杏仁核ReHo升高。结论电针百会、神庭可改善VCI大鼠工作记忆,可能与调节前额叶、海马、杏仁核等脑区功能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针康法对脑缺血小鼠叉头转录因子3 (Foxp3)和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5只成年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9只。每组再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手术不予治疗,针刺组接受头穴丛刺针灸治疗,康复组接受跑台训练,针康组接受头穴丛刺结合跑台治疗。术后各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缺血侧脑组织Foxp3、RORγt表达。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mNSS为0分,模型组mNSS均高于假手术组(P < 0.05)。术后3 d,与模型组比较,康复组、针康组mNSS降低(P < 0.05)。术后14 d,与模型组和针刺组比较,针康组mNSS降低(P < 0.05)。术后各时间点,针康组Foxp3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 < 0.05)。术后3 d,针康组RORγt表达量较其他组均增加(P < 0.05)。术后7 d,针康组RORγt表达量较针刺组、假手术组增加(P < 0.05)。结论 针康法可改善脑缺血小鼠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能通过调节Foxp3、RORγt表达降低炎症的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电针辅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认知功能、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为AD的临床干预提供实验数据。方法60只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60只清洁级雄性Wiste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辅治组,每组8只;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辅治组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AD大鼠模型;西药组、电针辅治组采用电针治疗2周,电针频率分别为2 Hz、50 Hz;假手术组双侧脑室0.9%氯化钠注射,且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仅在电针组大鼠行电刺激时给予同样的抓取及固定动作,不进行其他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行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探索实验并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及皮质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检测法(WB)检测大鼠海马区及皮质组织的糖原合酶激酶(GSK-3β)蛋白表达及GSK-3β第9位的丝氨酸(Ser-9)和216位的酪氨酸(Try-216)水平。结果①模型组各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时间明显较正常组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较正常组少提示造模成功;而较模型组,西药组、电针辅治组各个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首次跨越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且电针辅治组的各个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短于西药组,跨越平台次数明显较西药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海马及皮质组织GSK-3β、GSK-3β(Try-216)明显升高,GSK-3β(Ser-9)明显降低;而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电针辅治组海马及皮质组织GSK-3β、GSK-3β(Try-216)均下降,GSK-3β(Ser-9)则上升,且电针辅治组海马及皮质组织GSK-3β、GSK-3β(Try-216)显著低于西药组,GSK-3β(Ser-9)显著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辅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前后海马MRI亚区体积变化,为轻度AD的临床早期诊疗提供影像学帮助。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轻度AD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和安慰剂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老年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行MRI 3D快速场回波序列,采用FreeSurfer自动获取双侧海马各亚区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分析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海马CA1、CA2-3和CA4-DG,右侧CA1和CA2-3体积缩小(t>2.294,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侧CA4-DG亚区体积较安慰剂组增大(t=2.196,P<0.05),而双侧CA1和CA2-3体积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88,P>0.06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较安慰剂组增加(t=2.764,P<0.05)。结论轻度A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双侧海马不同亚区体积存在改变,左侧CA4-DG体积可能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价疗效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艾地苯醌组,各20只。采用改良双血管阻断(2-VO)法建立大鼠VD模型,艾地苯醌组大鼠腹腔注射艾地苯醌,10 mg/kg,1次/d,连续给药30 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测定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P38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艾地苯醌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2组(P<0.05);艾地苯醌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2组(P<0.05)。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受损,艾地苯醌组大鼠海马组织区突触数量丰富,结构基本完整。结论:艾地苯醌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突触相关蛋白GAP-43和突触素P3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EPO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2h模型,再灌注6h、24h、48h。放免法检测各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比色法观察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观察24h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EPO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的IL-1β含量和MPO活性降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EPO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因子IL-1β释放和抑制MPO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