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可按症状分为便秘型IBS和腹泻型IBS(IBS-D),其中,IBS-D对患者的情绪及神经活动影响更大。本研究通过分析耳穴压贴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情绪的影响,以期为IBS-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IBS-D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  相似文献   

2.
正本观察运用自拟逐风和血饮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取得较为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及消化科诊断为IBS-D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80岁,平均45.20±11.96岁;平均病程2.15±1.26年。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口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IBS-D)最为常见[1].2008年4月-2010年2月,笔者采用口针疗法治疗IBS-D 4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郭耀晨  董筠 《四川中医》2013,(2):131-13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尤以腹泻型(IBS-D)多见,中医药治疗IBS通过一些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具有特色和优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结合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治疗方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对IBS-D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缺乏对IBS-D系列症状均有效的药物,中医辨证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一定的优势。唐旭东教授认为,IBS-D以脾虚为病机根本,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脾肾阳虚为病机演变,临床上唐教授根据"痛""泻"等症状特点,明确病机演变规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应用肠安Ⅰ号方加减治疗IBS-D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型肠病之一,发病率高,治愈难度大,目前对其研究主要围绕临床和实验两方面。中医经方在IBS-D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整理并总结其疗效及机制的最新进展,为中医药防治IBS-D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下消化道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本文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IBS-D有关进展作一综述,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或自拟方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D的资料作一总结,阐明中医药治疗IBS-D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或伴腹部不适。本文对经方理论体系中契合IBS-D主要症状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提出肝郁脾虚是IBS-D的核心病机,情志失调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在IBS-D治疗方面,强调从调理肝脾角度疏通气机,恢复肠道功能,并结合虚实寒热病性及情志因素来指导选方用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亦强调饮食用药宜忌,重视四时调养,在促进IBS-D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而灸法在治疗该病方面却有独特的优势。对近年来以灸法为主的疗法在治疗IBS-D方面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思考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一种主要类型。笔者使用疏肝健脾结合镇静安神法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兹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门诊就诊的IBS-D 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18~62岁,平均24.3±5.6岁;病程3个月~10年。对照组50例,男性13例,女性37例;年龄  相似文献   

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研究表明,IBS-D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规律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结合近几年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IBS-D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率大致为15%,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以腹泻型(IBS-D)最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欣肠汤治疗IBS-D4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系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门诊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BS罗马Ⅲ~[1]以及《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的诊断标准,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瑶医火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瑶医火攻疗法,对照组30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治疗组在治疗腹泻型IBS脾肾阳虚证上其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瑶医火攻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肾阳虚型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5.
杨雪峰 《河北中医》2012,(10):1473-147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综合征。临床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而以IBS-D最为常见,常持久存在或反复发作。2007-12—2010-12,笔者运用理中益肠汤治疗IBS-D 174例,并与常规治疗6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杰  张越  谢胜  杨文革  梁谊深 《陕西中医》2010,31(12):1652-1654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匹维溴胺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疗效评价,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为72.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穴指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具有调整脏腑,使阳升湿散而达到止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主,因此,建立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对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近年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建立IBS-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方法与研究思路,为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理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中医病机虽然有肝脾失调、肝旺脾虚、肝郁脾虚之别,但总与肝、脾两脏相关,且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从病因病机、临床研究、作用机制研究三个方面综述肝郁脾虚型IBS-D的中医研究进展。以痛泻要方为代表,具有调肝理脾功效的中药方剂能很好地改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腹痛、腹泻症状及心理、行为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作用机制方面,中医药可能是通过调节脑-肠轴、内脏高敏感及相关离子转运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凤清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湿热蕴肠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IBS-D (湿热蕴肠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火凤清肠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大便性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上述4项症状积分均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凤清肠方治疗IBS-D湿热蕴肠型疗效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