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结合运动训练对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Ang-2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60±20) g共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围刺组、运动组、围刺+运动组,每组10只。通过线栓法(参照Zea-Longa)制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假手术组不进行造模。14天后采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评分(m NSS)进行行为学评估;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梗死区组织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Ang-2蛋白水平; RT-PCR法检测Ang-2-mRNA表达水平。结果:14天后m NSS评分围刺+运动组优于模型组、围刺组和运动组(P 0. 01); HE染色围刺+运动组梗死区的组织形态、血管数量细胞状态明显优于其他组;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围刺+运动组脑组织Ang-2阳性表达以及Ang-2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 0. 05)。结论:头穴围刺结合运动训练可增强Ang-2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梗死灶组织恢复,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穴围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围刺组,参照Zea-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围刺组给予头穴围刺治疗,3组分别于21 d取大鼠脑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缺血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大鼠脑缺血阳性细胞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检测Ang-2、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针刺21 d后mNSS评分围刺评分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病理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缺血区域Ang-2、VEGF阳性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组织Ang-2、VEGF蛋白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围刺可上调大鼠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Ang-2、VEGF蛋白的表达,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帮助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神经修复,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Wnt信号通路观察补肾益脑灸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和艾灸组5组,采用去势和慢性不可预见刺激结合制备围绝经期抑郁症大鼠模型。连续治疗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动情周期、体质量及糖水消耗实验结果,运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FAP、Tuj-1、GSK-3β、β-catenin,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的GSK-3βmRNA、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其他组较空白组表现出抑郁行为,而治疗后抑郁行为好转,西药组、艾灸组及假手术组较模型组海马组织中GFAP、GSK-3β及GSK-3βmRNA的表达量增加,Tuj-1、β-catenin及β-catenin mRNA表达量有所减少。结论:补肾益脑灸法可以通过调节海马Wnt通路GSK-3β、β-catenin的表达调控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对围绝经期抑郁症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宛珍 《光明中医》2023,(7):1287-1290
目的 研究并探讨益气通痹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Wnt信号通路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分为高脂模型组、对照组、益气通痹胶囊高浓度组、益气通痹胶囊中浓度组、益气通痹胶囊低浓度组,分别以临床剂量2倍、临床等剂量、临床剂量0.5倍喂食益气通痹胶囊。采用化学酶检测法检测大鼠血脂中TC、TG、LDL-C和HDL-C水平;RT-PCR法检测大鼠颈主动脉组织β-catenin、GSK-3β、V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高脂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TC、TG、LDL-C表达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颈主动脉组织中β-catenin、GSK-3β、VEGF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颈主动脉组织中β-catenin、GSK-3β、VEGF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益气通痹胶囊可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GSK-3β、VEGF基因的表达降低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高脂喂养1个月后,随机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其余大鼠均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成膜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只)、活血化瘀中药方中剂量(临床等效量)组(n=8只)和高剂量(临床2倍量)组(n=8只)。从术后第4天开始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假手术组灌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取术侧颈总动脉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捡测wnt、Fz D1、AXIN1、GSK-3β、β-catenin、VEGF 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wnt、Fz D1、AXIN1、β-catenin、VEGF等mRN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活血化瘀中药方干预后,上述各基因mRN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是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只有GSK-3βmRNA水平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活血化瘀法可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使损伤血管VEGFmRNA基因表达水平上升,提示该法可保护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血管单元主要标志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成分β-连环蛋白(β-catenin)、支架蛋白(Axin2)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方法:将10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36只,并按照术后7、14、21 d分为3个时相组,每组12只。电凝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刺激"百会""水沟"及双侧"三阴交""内关"(2 Hz/100 Hz,2~4 V,30 min)。第1次电针在造模后2 h内进行,此后每天上午电针1次,7 d为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用Zea Longa评分法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磁共振影像系统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情况;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VEGF、GFAP、NeuN、β-catenin及Axin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在术后第7、14、21天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点缺血脑组织中VEGF、GFAP、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NeuN、Axin2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点VEGF、GFAP、NeuN、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多(P<0.01),且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均逐渐增加,在第21天达到峰值;Axin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可以有效保护脑缺血大鼠神经血管单元,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上调β-catenin及下调Axin2的表达,激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春霞  孙远征 《针刺研究》2012,37(5):375-37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mm 3个穴位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相似文献   

8.
头穴丛刺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头针组和头穴丛刺组;头针组大鼠取病灶侧百会透曲鬓,头穴丛刺组大鼠双侧百会透曲鬓及百会穴;均进针2mm,持续捻转10min,留针2h。以免疫组化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测定微血管密度。结果:在缺血后各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的VEGF表达明显增强,优于头针组;在7d、14d、21d三个时间点,经头穴丛刺干预后微血管密度增多,优于头针组。结论:头穴丛刺法可以通过促使VEGF表达上调,促进微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调控NF-κB信号通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内注射Aβ_(1-42)制备AD模型。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干预,头穴丛刺组选取百会穴及百会穴左侧旁开1 mm处、百会穴右侧旁开1 mm进行针刺干预,1次/d,留针30 min,连续干预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COX-2、NF-κB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COX-2、NF-κB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6及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头穴丛刺针刺法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10只,对照组10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留针30min,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天、14天、21天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Nogo-A的表达。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穴丛刺组于14天、21天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降低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细胞表达Nogo-A水平。  相似文献   

11.
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按急性脑梗死常规处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中药温肾活血汤,并配合头皮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肾活血汤配合头皮针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含量及脑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提高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1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及头穴丛刺组(D组).C组采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D组采用"头穴丛刺"("百会"及"百会"左右侧各旁开4 mm处).均快速捻转1 min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A组与B组不予治疗.采用Bederson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结果:7 d时,D组与B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14 d、28 d时,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05);28 d时D组与C组比较,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7 d、14 d、28 d时,D组、C组与B组比较,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均上升(均P<0.05),14 d和28 d时D组与C组比较,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增加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头穴丛刺法联合川芎嗪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行简单随机法将72只SD大鼠分组,备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A组18只(MCAO模型对照),B组18只(头穴丛刺法),C组18只(川芎嗪),D组18只(头穴丛刺法+川芎嗪)。B组、D组取百会及穴位邻近左侧与右侧2 mm处针刺; C组、D组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 mg/(kg·d); A组以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注射。于MCAO建模7、14、28 d比较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个数,检测突触素、GFAP的含量。结果:随时间延长,各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均有增长,突触素、GFAP表达均有提高,其中B、C、D组增长明显(P<0.05)。14 d、28 d D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及突触素、GFAP表达均显著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B、C组14 d、28 d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7、14、28 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头穴丛刺可促进MCAO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突触增殖,增强突触素、GFAP表达,提高突触效能传递,为神经功能重塑提供基础,保护神经元超微结构,修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Flt-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干预机制。[方法]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按术后3 h、6 h、12 h、24 h、3 d、7 d、12 d各分为7个时相组,每时相各8只。各组造模后,电针组依时相进行电针人中穴的治疗。各组大鼠依时间段处死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PCR)及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电针组VEGF/Flt-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显著上调。[结论]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VEGF/Flt-1的表达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促进缺血半暗带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对照组)、C组(电针组)、D组(运动训练组)和E组(电针结合运动训练组)各14只,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再灌注1d起C组每日接受电针治疗,D组每日给予滚笼运动训练,E组同时接受针刺治疗和运动训练,A组和B组不作任何干预,分别于再灌注1、12、21d测试神经功能。结果再灌注1d,B组、C组、D组、E组的神经功能评分相近;再灌注12、24d,C组、D组、E组神经功能总体评分均优于B组,E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C组、D组。结论电针结合运动训练能更好地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肢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杨敏  陈邦国  梁超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12-1013,1052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皮抑素(ES)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新生影响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缺血再灌注后6、24、48和96h组,采用改进的线栓法制做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半影区内VEGF、ES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VEGF中等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头皮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VEGF含量增多,ES含量减少,其中脑缺血再灌注48h、VEGF含量达高峰,24hES含量达最低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头针可能通过上调缺血区VEGF的表达、下调ES来引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新生,有利于改善缺血半影区血液供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李艳祥  孙遂捷  许静一 《河北中医》2011,33(9):1351-1353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体针对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后48 h予针刺治疗.对照组50例予体针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头针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持续3个疗程.统计临床疗效,采用简式Fugl - Me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微血管Ⅳ型胶原蛋白的动态影响,以探讨头针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采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ELISA测定,比较各组在不同时点脑微血管基底膜Ⅳ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与含量的变化.结果:头针组大鼠再灌注4h、12 h,梗死灶周围区的Ⅳ型胶原阳性表达及含量均与模型组相似(P>0.05);再灌注24 h、48 h、72 h较模型组有所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早期头针治疗能上调缺血侧脑组织中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并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明显提高.通过上调Ⅳ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保护血脑屏障,可能是头针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