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彦  陈铮  王永欣  张明义  张静 《科学通报》2010,55(2):182-187
微观相场模型研究了弹性应变能对Ni75Al17Zn8合金过渡有序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原子图像演化经历了: 溶质原子簇聚+L10短程有序→L10长程有序化→L12相形成的过程, 在形成L12相之前, 先发生了基体到低有序度预析出L10相的一次转变, 后发生L10→L12的二次转变行为; 弹性应变能增大对L10短程有序化进程影响不大, 却明显缩短溶质原子的簇聚时间, 加快L10长程有序转变; 同时, 随弹性应变能增大, 有助于二维平面L10相晶体取向的单一性, 并增大Al, Zn原子的长程有序度, 而温度增加, 过渡有序相的有序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用磁控溅射法在加热到400℃的MgO(001)单晶基片上沉积了总厚度为25 nm 的[Fe(0.6 nm)/Fe30.5Pt69.5(1.9 nm)]10 多层连续薄膜, 总成分配比为Fe50Pt50. 然后对其在[500, 900]℃温度范围进行真空热处理, 分析了热处理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磁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加热基片上生长的FePt 薄膜, 层间已经发生扩散, 形成无序的A1 相. 经过700℃以上的高温热处理, 薄膜转变为具有(001)织构的L10相FePt 合金, 易磁化轴沿垂直于膜面的方向, 有序度大于0.85, 单轴磁晶各向异性能约2.7×107 erg/cc. 利用扩散后残存的周期性微弱成分起伏, 可以使薄膜在800℃以下保持形貌连续. 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表面进行观察证实, 在780℃进行热处理, 薄膜的表面最平整. 这种优质的连续薄膜可以应用于微加工制作超高密度垂直磁记录阵列介质.  相似文献   

3.
王枫  寿晶晶  张韫宏 《科学通报》2008,53(13):1605-1607
利用疏水的聚四氟乙烯为基底, 在其表面得到球形的硫酸镁液滴. 利用微区拉曼技术, 实现了在硫酸镁液滴表面和球心两次聚焦, 由此获得了来自表面和内部组成不同的拉曼信号, 初步认定MgSO4液滴形成的胶态结构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膜状结构. 这种膜状结构覆盖在液滴表面, 阻碍液滴内部水分蒸发, 导致MgSO4液滴表面和内部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磁控射频溅射法制备的Ag5In5Te47Sb33相变薄膜热致晶化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沉积态薄膜为非晶态 ,其晶化温度为160℃.晶态薄膜中产生了立方晶态相AgInTe2 和AgSbTe2 及单质Sb ,220℃退火薄膜中AgSbTe2 相含量最大.晶态薄膜的反射率高于沉积态 ,并且220℃退火的晶态薄膜反射率最大.220℃退火薄膜为直径约30nm的球状AgSbTe2 相和短棒状Sb相.  相似文献   

5.
闫刚印  张欣  黄鹏  王垒  戚芳  冯博学 《科学通报》2010,55(30):2961-2965
采用垂直沉积法成功制备了SiO2光子晶体薄膜. 以SiO2光子晶体薄膜做模板, 采用电沉积和烧结处理在ITO基底上制备了SiO2-ZnO复合光子晶体.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SiO2光子晶体模板及不同沉积时间所制备的SiO2-ZnO复合光子晶体薄膜形貌. 研究发现, 当沉积时间较短时, ZnO颗粒随机生长在SiO2微球表面. 随着沉积时间的延长, ZnO颗粒均匀地生长在SiO2微球表面, 以至于ZnO颗粒完全掺入模板的间隙. 对所制备的光子晶体薄膜进行反射谱测量, 发现在膜法线方向上, 光子晶体薄膜有光子带隙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刘新荣  朱保庆  邵颖娅  杨新林 《科学通报》2009,54(21):3326-3330
有机物对CaCO3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是其矿化机制与仿生制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低分子量肝素(heparin, HEP)对CaCl2/Na2CO3体系中CaCO3晶体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结果发现, 在纯水溶液中CaCO3为菱形方解石; HEP的加入促使CaCO3形貌与结构发生变化. 当HEP浓度达到2.5 mg/mL时, 可成功诱导CaCO3晶体取向生长并形成直径为1.5 ?m左右的球霰石型晶体. 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 HEP浓度为5和20 mg/mL时, 球霰石晶体含量分别为57.4%和64.9%. 这种HEP/CaCO3微球对HEP的包封率达到80%以上. 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探讨生物矿化机制和制备肝素功能化材料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 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 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 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小, 从而可利用δ13Cec记录反演植被变化. 采用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高原中部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EC物质, 并进行δ13Cec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为C3, C4植物混合植被类型, 大多数时段以C3植物为主. 晚第四纪以来, 黄土高原C3, C4植物变化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模式, 而是呈现波动变化: L4时期C3植物逐渐增多, S3时期C3植物较多; L3~L2时期C4植物增多; S1~S0时期C3植物再次增多. 在古土壤发育时期中, S3, S1时期C3植物较多, S2和S0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黄土堆积时期中, L4和L1时期C3植物较多, L3和L2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δ13Cec揭示的植被变化与孢粉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与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所揭示的植被变化仅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时期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自组装制备Fe3O4@Au复合纳米粒子用于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显祥  黄硕  单志  杨婉身 《科学通报》2009,54(4):430-435
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6~12 nm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晶体, 在室温下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其表面氨基化, 然后加入Frens法合成的金溶胶, 自组装制备了磁性Fe3O4@Au复合纳米粒子.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震动样品磁场计(VSM)等方法对合成的金磁微粒的表面形貌、光学、结构、磁性质等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合成的金磁微粒粒径分布均匀, 在15~20 nm, 磁响应性好. 金磁微粒有超顺磁性和易与生物分子结合的特点, 以葡萄糖氧化酶(GOx)为模型, 详细研究了固定化酶条件及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固定化酶的最优条件为: Fe3O4:HAuCl4摩尔比为0.5:1, pH 5.5, 温度为28℃. 固定化后葡萄糖氧化酶耐热性提高, 保存时间延长, 且能在外部磁场下分离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9.
Q235钢在潮湿SO2环境中的初期腐蚀锈层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川  王振尧  柯伟 《科学通报》2008,53(23):2833-2838
研究了Q235钢在不同SO2浓度48 h的初期腐蚀行为, 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Q235钢的初期腐蚀行为, 发现SO2浓度0.05%为一临界点, 此时Q235钢的腐蚀深度达到最大, 随后再提高SO2浓度, 腐蚀深度随之降低. 同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AX)、Fourior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RD对Q235钢的表面形貌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 发现当SO2浓度为0.5%时, 出现了三种不同形貌的产物层, 并且在产物中发现了SO32-, 讨论了不同条件下锈层中S元素的作用, 并对SO32-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Q235钢在不同SO2浓度下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0.
史盛华 《科学通报》2013,58(5-6):485-489
α-Fe2O3 (带隙2.2 eV) 和Zn2SnO4 (带隙3.6 eV)两者都是廉价的光电材料, 然而前者光生载流子复合效率较高, 后者只有在紫外光区有光电响应. 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α-Fe2O3@Zn2SnO4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电子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及表面光电压谱(SPS)等分析手段进行材料结构、形貌和性能表征. 结果表明, 该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光电响应比单一组分光电响应的强度和范围都有明显的改善. 该复合材料光电响应的改善, 与水热法制备的α-Fe2O3@Zn2SnO4核壳结构有关. α-Fe2O3与Zn2SnO4复合后Fe2p的结合能变化明显, 这可能有利于光生载流子分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共沉淀法和sol-gel 法制备了Y2O3:Er3+, Y2O3:Er3+/Yb3+和Y2O3:Er3++TiO2 三种样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光谱仪分析和测试了样品的表面形貌、比表面积、孔隙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室温下的荧光光谱. SEM 和TEM 测试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发光离子分散性很好; sol-gel 法制备的Y2O3:Er3++TiO2 表面分布着许多的介孔, 颗粒直径在10 nm 左右. 对3 种样品的孔径分布和表面积测试表明, Y2O3:Er3+和TiO2 复合后的性质不是两种物质性质的简单叠加, 其比表面积高达135.991 m2/g, 是纯Y2O3:Er3+的4.8 倍, 是纯Degussa P25 TiO2 的2.5 倍, 如此高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TiO2 的光催化性能. 样品的荧光光谱显示其在388, 500 和570 nm 的可见光激发下分别对应在237, 395 和467 nm 处各有一个上转换发光峰.    相似文献   

12.
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化学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鲁燕  孙彦平  许并社 《科学通报》2008,53(9):1036-1044
采用3种溶胶凝胶工艺制得钛包硅、硅包钛及钛硅均匀混合3种结构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 每个结构的SiO2摩尔分数分别为10%~30%.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样品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 对所有经773和1173 K热处理的样品表面研究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Si原子在表面富集, 其含量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加; 表面Ti3+, Ti2+, Si3+, Si2+低价氧化物与Ti4+和Si4+氧化物共存, 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和SiO2含量增大, 表面低价钛氧化物和低价硅氧化物含量增大; 钛硅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浅表层为富氧层, 多余的氧可能来自化学吸附水. 复合结构不同导致表面各种价态的钛氧化物和硅氧化物含量不同. 这些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的钛硅纳米复合氧化物粉体表面为双层结构, 即第一层为富氧层, 第二层为SiOx/TiOy (x, y<2)层. 钛和硅的低价氧化物可能是由Ti4+和Si4+的热扩散引起的, 而这种热扩散可能与Ti4+和Si4+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俊豪  孔庆红  陆卫良  刘鹤 《科学通报》2009,54(11):1529-1533
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 以K3Fe(CN)6为铁源, 采用溶剂热合成技术, 于200℃反应24 h得到亚微球状的Fe3O4. 产物的物相、微观形貌、结构和表面元素状态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产物为面心立方结构、具有单分散性的Fe3O4亚微球, 平均直径为170 nm. 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研究了反应参数对产物的影响, 发现作为还原剂和溶剂的乙二醇在合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此外,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也对最终产物产生重要影响. 所得近单分散的Fe3O4亚微球在室温条件下的磁滞回线表现出铁磁行为, 其饱和磁化率为60.8 emu/g, 矫顽力为124.7 Oe.  相似文献   

14.
MnCo2O4 的电性能及其对SUS 430 金属连接体的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斌  孔永红  卢凤双  张建福  蒲健  李箭 《科学通报》2010,55(11):1055-1062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MnCo2O4  尖晶石, 研究其导电性能, 并探索MnCo2O4 涂层的最佳成膜工艺及其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金属连接体SUS 430 中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利用XRD, SEM 及EDS 表征氧化物的相结构与微观形貌, 采用“四点法”测量MnCo2O4 尖晶石的电导率及涂层合金表面氧化膜的面比电阻(ASR). 结果表明, MnCo2O4  尖晶石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其中温电导率比MnCr2O4 尖晶石高约2 个数量级. 750°C 空气中的循环氧化动力学及 ASR 测试结果表明, 在还原气氛下煅烧成膜并随后在空气中预氧化为MnCo2O4 涂层成膜的最佳工艺, 能最大程度提升SUS 430 合金的抗氧化能力, 并改善其导电性能及黏附性. MnCo2O4 尖晶石为一潜在高性能SOFC 金属连接体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5.
Al2O3 绝缘栅SiC MIS 结构基本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杨银堂  马晓华 《科学通报》2011,56(11):822-827
采用原子层淀积(ALD)方法在4H-SiC(0001)8°N-/N+外延层上制备了超薄(~4 nm)Al2O3 绝缘栅高介电常数SiC MIS 电容. 通过对Al2O3 介质膜以及Al2O3/SiC 界面微结构和电学特性 分析表明, 实验所得Al2O3 介质膜具有较好的体特性和界面特性, Al2O3 薄膜的击穿电场为25 MV/cm, 并且在可以接受的界面态密度(2×1013 cm-2)下具有较小的栅泄漏电流(8 MV/cm 电场 下漏电流密度为1×10-3 A/cm-2). 电流-电压测试分析表明, 在FN 隧穿条件下, SiC/Al2O3 之间的 势垒高度为1.4 eV, 已达到制作SiC MISFET 器件的要求. 同时, 在整个栅压区域也受 Frenkel-Poole 和Schottky 机制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一个统一的方法, 即以−24‰和−14‰作为纯C3和纯C4植被下表土总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TOC)的端元值, 利用来自环北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东部、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大平原地区的表土δ13CTOC 数据, 估算了这3个区域现代植被中C3和C4植物的相对生物量贡献比例, 并和这3个区域相应的主要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对比, 进而探讨了现代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温度条件对C4植物生物量贡献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 即使温度条件满足C4植物生长的需要,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上升, 降水量应相应的下降, C4植物方能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一结果与对现代C4植物种属地理分布调查获得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从而, 这一结果为上述区域过去地质历史时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记录的古环境解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黄平  俞守义  柯昌文 《科学通报》2008,53(22):2748-2753
为了预测和筛选人禽流感H5N1毒株神经氨酸酶(NA)蛋白的B细胞表位, 检测了人禽流感H5N1毒株NA基因核苷酸序列. 采用Kyte-Doolittle的亲水性方案、Emini方案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 辅以对NA蛋白的二级结构中的柔性区域的分析, 并用SPSS 13.0进行聚类和相关分析, 建立了一种统计学筛选程序, 预测了H5N1病毒NA蛋白的B细胞表位, 并对毒株GD-01-06的NA蛋白变异进行了分析. 预测结果通过吴氏抗原指数和SWISS-MODEL软件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 预测并筛选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NA蛋白N端第120~137, 81~84, 408~415, 273~282, 429~432, 356~368, 46~55, 146~155, 341~350, 198~209肽段, 提示它们是B细胞表位的优势区段; 含有糖基化位点NGT126~128的120~137肽段为首选的NA蛋白抗原表位; H5N1毒株NA蛋白第53位(Ⅰ)位点缺失, 这有助于增加毒株GD-01-06的NA蛋白表面柔性, 而且抗原表位扩大(VEP46~48→VEPISNTNFL46~55). 采用SWISS-MODEL软件建立的N1蛋白模型有助于评价抗原表位预测. 结果表明, 用多参数预测以及用统计学筛选H5N1毒株NA蛋白的B细胞表位, 可以为分子免疫学研究和药物筛选提供依据; 广东GD-01-06毒株NA蛋白53位(Ⅰ)位点缺失可能增强该抗原表位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热异常区CO2 脱气研究: 以朗久和搭格架地热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立成  伍坤宇  肖琼  袁道先 《科学通报》2011,56(26):2198-2208
地球CO2 脱气作用在长时间尺度上对大气CO2 浓度有着巨大的影响, 是全球碳循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地区独特的构造条件形成大量水热异常区, 为研究热液运移过程中CO2 脱气作用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通过对朗久和搭格架地热异常区地质环境、水汽特征的研究表明两区热液组成成分均由钾长石和钠长石控制, 但出露温泉水朗久地区为Na-Cl 型, 搭格架地区为Na-HCO3 型. 两个地热田温泉水中CO2 分压模拟结果显示温泉水在从含水层向地表迁移过程中发生脱气作用. 通过对朗久地热田和搭格架地热田不同CO2 脱气机理的研究, 分析出不同的CO2 脱气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出朗久地热田CO2 的脱气通量约为3.6×106 kg km-2 a-1, 搭格架地热区CO2 的脱气通量约为3.3×106 kg km-2 a-1.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纳米粒子强化微乳液体系HCFC141b 水合物的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娜  马振魁 《科学通报》2011,56(22):1846-1853
快速有效的促晶方法是实现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的关键. 从增大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和水的互溶度和相界面出发, 制备了HCFC141b 微乳液, 对比研究了HCFC141b微乳液和HCFC141b/水粗混合体系中的HCFC141b 水合反应诱导时间和过冷度, 分析了水合物生长特征; 在此基础上利用纳米粒子强化传热的特点, 考察了混合体系中添加纳米Cu 粒子和纳米Al2O3 粒子对水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微乳液体系内快速均匀地生成大量水合物晶体, 水合反应诱导时间比在乳浊液和不含表面性剂的粗混合体系中分别缩短36%和52%. 将纳米粒子加入微乳液体系可降低反应过冷度, 但是对粗混合体系和乳浊液中的反应过冷度无影响. 微乳液体系内添加0.1 wt%纳米Cu 粒子后水合反应诱导时间缩短29%, 过冷度降低39%.将微乳液体系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形成的纳米流体可有效促进制冷剂气体水合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6063铝合金铈锰转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军  李文芳  杜军  韩栋  郑小平 《科学通报》2010,55(17):1734-1737
以Ce(NO3)3 和KMnO4为主盐, NaF 为促进剂, 在6063铝合金上制备Ce-Mn转化膜. 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显微能谱分析仪(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研究 Ce-Mn转化膜的形貌, 成分和元素价态. 结果显示Ce-Mn转化膜在6063铝合金表面生成, 膜主要由铈(三价和四价)和锰(四价)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组成. 室温时在3.5% NaCl水溶液中,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Tafel)和交流阻抗(EIS)研究Ce-Mn转化膜的耐腐蚀能力, 结果表明经Ce-Mn转化液处理后, 铝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从1.929 ΩA/cm2下降到0.0916 ΩA/cm2, 铝合金表面膜电阻从10 k•cm2增加到200 k•cm2, Ce-Mn转化膜具有很好的耐腐蚀能力, 达到Cr(+3)转化膜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