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杰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12,52(42):93-9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1]。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血管夹层,挤压正常管腔,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导致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甚至猝死[2]。SCAD患者中女性多发,约占75%,是年轻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因之一,由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壁内血肿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而形成。SCA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ACS在急性期管理上明显的不同,确诊SCAD的患者除出现持续性胸痛或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情况外,多建议采用保守治疗策略,70%~97%的SCAD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数周至数月后会发生“愈合”。由于SCAD的诊断思路、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截然不同,所以提高对SCAD这一疾病的认识并且合理选择影像学技术协助确诊SCAD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1],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其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有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源性猝死[3]。根据冠状动脉真腔受压严重程度的不同,还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SCAD)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和医源性无关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夹层。SCAD主要发病机制是冠脉内膜撕裂或壁内血肿而引起冠状动脉夹层从而导致管腔狭窄及闭塞,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SCAD主要见于年轻女性人群,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她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较少,发病凶险,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及其他腔内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11例SCAD患者均为女性,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冠状动脉呈“鼠尾样”改变,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干涉断层成像(OCT)可确诊,其中3人行PCI手术,1人在IVUS引导下进行,手术顺利,另外2人术中植入支架时血肿扩散至血管急性闭塞,其余8人药物保守治疗,11人预后均较好,一年随访无复发。 结论 SCAD好发于中年女性,预后较好,腔内影像引导可增加PCI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腔内影像学能够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最小管腔直径等,帮助术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介入策略。随着腔内影像分辨率的提高,其在识别冠脉斑块的各种易损特征及斑块成分中提供了更多信息,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斑块,指导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现对腔内影像学在斑块性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S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单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517例,检出SCAD13例,借用冠状动脉夹层分型系统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的发生率、影像特点及随访临床事件。结果13例SCAD患者中,2例(2/13,15.4%)发生2处夹层,共存在15处夹层。12例(92.3%)发生临床事件,包括心肌梗死10例(76.9%)与心绞痛2例(15.4%)。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夹层9处(9/15,60%),前降支6处(6/15,40%),左回旋支未见夹层。A型病变1处(6.7%),B型2处(13.3%),D型8处(53.3%),E型2处(13.3%),F型1处(6.7%),壁间血肿1处(6.7%)。4例5处保守治疗,9例10处病变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9处病变PCI治疗成功,1处未成功改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夹层无明显变化,无心绞痛发作;l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3个月,仍有心绞痛,给予PCI治疗;1例A型夹层患者PCI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夹层复发,无再狭窄。其余患者电话随访6~12个月无临床事件。结论SCAD可以按照NHLB1分型。A、B、E型及壁间血肿采取PCI治疗相对容易。D型夹层占比例最高。D、F型治疗难度最大。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可以根据病变的类型、长度,选择性地采取PCI治疗,保守治疗是否可以自愈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目前发现,不同性别患者间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后续临床事件发生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腔内影像学以其精准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为ACS患者性别差异的后续探索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对近年来应用腔内影像学针对ACS患者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常引起靶病变或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腔内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识别斑块性质,早期发现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等易损斑块,为心血管介入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病变信息,从而优化和指导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现对腔内影像学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应...  相似文献   

10.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关于复发的SCAD治疗尚缺少相关临床数据。本文报告1例SCAD患者两次心肌梗死的救治经历,为复发的SCAD患者的救治提供临床借鉴。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突发胸痛4 d"于2016年11月3日入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用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进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的发展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是互相平行的,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辅助方式,因其较高的分辨率、穿透力而被用以精准协助判断斑块性质、管腔特征、病变程度等,近年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策略的优化、疗效评价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2022年,对IVUS-XPL、ULTIMATE试验数据的再次分析、LightLabInitiative研究等进一步证明了腔内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作用。随着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腔内影像技术会更广泛、高效地应用于指导各类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1 h"入院。患者11 h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每次持续约10 min,可自行缓解,伴肩背部放射痛,伴大汗,无心慌,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一过性意识不清及晕厥,无呼吸困难,无发热、畏寒,无咳嗽、咳痰,患者急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疼痛缓解,为求系统诊治,遂来我院。有吸烟史30余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78例病例按照随机排号法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组纳入39例.对比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支架植入术进行指导,研究组采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进行指导.观察两种指导方法 的应用价值.结果 组间比较,研究组支架植入率比对比组高,不达标率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患者植入支架直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指导作用更好,可提高支架植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中青年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以胸部不适最常见,病理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自发形成壁内血肿和/或内膜撕裂导致动脉壁分离形成假腔。SCA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系统性动脉疾病(如纤维肌发育不良)、躯体性应激(如等长运动)和心理性应激(如焦虑、抑郁)、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基因突变与遗传等。临床上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来识别SCAD,包括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心脏磁共振成像等,其中ICA是SCAD诊断的“金标准”。SCAD常见的治疗措施有药物保守治疗(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其他治疗方案(机械支持治疗、心脏移植、心脏康复),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与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腔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以美国ACC/AHA专家组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B、C二型特征为复杂病变诊断标准,对37例复杂冠脉血管病变患施行PTCA,其中34例患冠脉内置入支架。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7.4%(36/37),无死亡病例。达到完全血运重建21例,部分血运重建15例,PTCA未成功1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结论:PT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夹层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重要的并发症。Nhlbi将夹层分成6个不同类型,我们设想,如果不同类型的夹层其临床预后亦不同,处理上可区别对待。为此,本组筛选105例PTCA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包括E+C夹层9例,E型19例,D型10例,C型16例,B型15例,A型7例,无夹层29例,比较了各类夹层PTCA结束时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的狭窄程度,最小动脉内径,夹层长度,以及各类夹层的临床预后。结果表明:E+C,E,D型夹层不稳定,残余狭窄在PTCA早期明显加重,急性闭塞,心肌缺血事件和临床干预率明显高于A,B,C型夹层,因此处理比较积极。A,B,C型夹层相对稳定,可采取保守治疗。无论有无夹层,PTCA术后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弹。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管腔内观察血管形态的一门新技术。IVUS的显像内容:(1)显示管腔形态;IVUS可观察血管横切面上管腔的形态;(2)显示管壁结构;(3)显示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