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辐照灭菌冷冻干燥羊膜修复碱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经辐照灭菌的冷冻干燥羊膜便于保存和使用,但羊膜经这种方式处理后其活性是否会降低、其临床疗效是否会受到影响至今仍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羊膜对兔角膜碱烧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取健康成年白兔9只,均用1 mol/L 氢氧化钠烧伤角膜后,左侧眼设为羊膜组植入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的羊膜,右侧眼设为对照组不植入羊膜。植入后30 d内裂隙灯显微镜每日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羊膜植入后30 d,羊膜组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角膜上皮愈合好,基质纤维排列更为整齐,炎细胞浸润程度轻,新生血管更少。结果证实,兔角膜碱烧伤后植入辐照灭菌后的冷冻干燥羊膜可减轻角膜炎性反应,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
背景:采用健康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形成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移植于碱烧伤后角膜创面可促进创面的修复愈合。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6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实验动物科完成。 材料:新西兰雌性大白兔21只,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其中对照组8只16眼,移植组13只再分为:早期移植组,1 d移植组2只4眼、3 d移植组3只6眼、6 d移植组3只6眼、9 d移植组2只4眼;中期移植组,14 d移植组3只6眼。 方法:取21只兔上方健康角膜缘组织体外培养制备组织工程角膜上皮。21只兔双眼采用1 mol/L氢氧化钠制作改良角膜碱烧伤模型,移植组在碱烧伤后早期1,3,6,9 d和中期14 d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对照组烧伤后持续观察4周。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4周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周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2周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4周,移植组在4周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4周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 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相似文献   

3.
金科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47):8897-8900
摘要 背景:羊膜移植目前已普遍应用于眼表重建,给早期眼烧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羊膜的选择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临床效果的报道也有部分差异。 目的: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早期眼烧伤的疗效比较。 方法:收集66例(66眼)早期眼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新鲜羊膜组和生物羊膜组,每组33例,分别采用新鲜羊膜移植和生物羊膜移植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植片成活、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新鲜羊膜组和生物羊膜组分别有2例和3例出现羊膜早溶和脱落,经二次羊膜移植后均获成功。两组角膜白斑、角膜斑翳和角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均可有效治疗早期眼表烧伤,重建眼表,二者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新鲜羊膜;生物羊膜;眼表;化学性烧伤;移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7.039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新鲜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选择2002-03/2007-08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8例49例眼,移植后观察羊膜黏附、角膜上皮修复、结膜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显示: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上皮修复,羊膜平复,4~8周溶解,2眼复发,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实验结果表明新鲜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羊膜具有抗原性低、促进眼表上皮化修复、减轻炎性反应、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在修复角膜缺损区的创面,可提供一个理想的基底膜,使其迅速上皮化和创口愈合。 目的: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重症角膜溃疡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非感染性继发角膜溃疡6例(6只眼)和感染性原发角膜溃疡8例(8只眼),共14例临床连续住院患者。非感染性角膜溃疡行单纯新鲜羊膜移植(6只眼),感染性角膜溃疡羊膜移植联合碘酊烧灼(8只眼)。移植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溃疡的愈合过程,角膜透明性的变化,移植羊膜存活的时间。 结果与结论:新鲜羊膜植片未发生排斥反应。14例重症角膜溃疡移植治疗后病情缓解,未发生角巩膜穿孔、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组1 只眼溃疡未愈合。角结膜未发生进行性溶解、穿孔,视力无提高。随访期间溃疡未出现复发及严重的并发症。提示,新鲜羊膜移植治疗重症角膜溃疡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翼状胬肉在北方的发病率较高,使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后角膜易出现散光,复发率也较高,患者往往需要行二次甚至多次手术处理,痛苦较大。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8例58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分为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9眼与单纯性切除组29眼,在显微镜下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胬肉复发及眼表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新鲜人羊膜移植组29眼中2眼复发,27眼治愈,复发率为6%。单纯性切除组29眼中4眼复发,25眼治愈,复发率为1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新鲜人羊膜移植可明显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是一种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谢伟  李盛宽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3):10469-10472
背景:脱细胞羊膜的抗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在眼科眼表疾病及大面积烧伤中有较多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泌尿系统中的组织缺损修复较少报道。 目的:通过脱细胞羊膜修复兔尿道组织的缺损实验,探讨去细胞人羊膜是否能作为修复尿道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支架材料。 设计、时间及单位: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实验于2007-04/06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32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新鲜人羊膜取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产科。 方法:脱细胞羊膜的制备:新鲜羊膜先使用1%甲醛-0.2%戊二醛交联保护,再使用0.125%胰酶-0.05 mol/L EDTA消化,最后使用0.5%曲拉通洗涤。32只新西兰雄兔分为3组,实验组12只,对照组12只,假手术组8只。前2组制备尿道缺损模型,实验组以脱细胞羊膜修复兔尿道组织缺损,对照组直接吻合尿道,假手术组仅游离尿道组织,不行尿道手术。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0,21,42 d行修复尿道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上皮细胞血管及平滑肌细胞生长情况,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术后42 d行尿道造影﹑尿动力学检查观察尿道压力变化及膀胱容量和称膀胱质量。 结果:①制备好的脱细胞羊膜白色半透明,无细胞及碎片残留。②脱细胞羊膜修复兔尿道组织缺损实验组一病理切片检查:10 d脱细胞羊膜周边已有尿道上皮细胞生长,未见急性排斥反应。21 d脱细胞羊膜处尿道表面已被尿道上皮细胞覆盖,小血管生长,炎症细胞浸润减轻。42 d实验组一少量平滑肌长入,血管生长良好,少量炎症细胞。3组尿动力学结果,尿道最高压,尿道最低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称膀胱质量,假手术组和对照组膀胱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脱细胞羊膜修复兔的尿道组织缺损,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和毒性表现,尿道通畅无狭窄,证实脱细胞羊膜是一种前景良好的尿道组织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淋巴结是角膜的引流区淋巴结。角膜移植后,抗原提呈细胞随着房水经由脉络膜巩膜外途径引流至颈淋巴结而诱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在碱烧伤的角膜植床上行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现象,认识颈淋巴结切除抑制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的效应。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材料:实验于2005-05/2007-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眼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实验室编号2006DA105054)。选用SD大鼠104只, Wistar大鼠40只,均为雄性,鼠龄1~2个月,均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所用的白细胞介素2 和干扰素γ ELISA试剂盒由美国Bi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提供。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在眼科研究使用动物的ARVO声明。 方法:以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受体大鼠均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受体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行正常角膜移植;B组为颈淋巴结切除组:正常大鼠切除双侧颈淋巴结;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角膜碱烧伤后21 d时行角膜移植;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双侧颈淋巴结切除,21 d后再行角膜移植;每组20只。应用ELISA法检测角膜移植后各组植片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记录角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并比较各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其余24只受体鼠用于在裂隙灯下及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及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 结果: ①病理组织学:正常角膜无炎症及新生血管。碱烧伤后3天时,角膜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3周末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但角膜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碱烧伤后8周时,角膜新生血管已完全消退。②植片平均存活时间: 正常对照组、颈淋巴结切除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分别为(10.40±1.14),(46.30±9.46),(7.00±1.58)和(15.00±3.39)d;颈淋巴结切除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而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较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③移植后角膜中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角膜移植后颈淋巴结切除组植片中无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在角膜移植后3,7,10,14 d,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与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颈淋巴结切除能有效抑制正常及碱烧伤后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单纯羊膜移植和羊膜负载细胞移植治疗角膜损伤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确切疗效,但临床应用报道甚少。 目的:拟制备人羊膜负载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片,观察贴片移植后角膜损伤的改善。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组织工程学体内观察,于2008-02在四平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对象:同期四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翼状胬肉患者。羊膜取自正常剖腹分娩产妇的胎盘。 方法:无菌条件下钝性分离人羊膜与绒毛膜,胰蛋白酶消化去除羊膜表面上皮细胞,将硝酸纤维素膜剪成适合眼部大小的圆形支架贴于基底面,将膜片浸泡在α-MEM培养基中,上皮面向上,4 ℃保存备用。采集翼状胬肉患者自体骨髓,Ficoll法密度梯度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扩增,将鉴定后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2×105密度接种至羊膜上,加入含10%血清的α-MEM培养基,细胞长满后进行移植。洗涤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人羊膜贴片至无橙红液体,通过眼科手术去除病变组织后,将羊膜贴片细胞面向上覆盖于翼状胬肉患者角膜病变表面,缝合固定后,另缝合一层单纯羊膜用于保护移植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人羊膜负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结果,贴片移植效果。 结果:接种到人羊膜上4 h细胞开始贴壁,培养24 h细胞变为梭形且数量增多,48 h后细胞紧密排列,倒置显微镜下人羊膜上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覆盖面积大于80%,锥虫蓝染色细胞存活率大于90%,免疫荧光染色细胞CD44和CD90阳性率均大于90%。人羊膜负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片移植后1周内,羊膜贴片无溶解和脱落,患者眼表透明,无水肿;移植后8个月内无新生血管生成。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人羊膜上生长状态良好,将该贴片移植至切除翼状胬肉患者后短期内未发生溶解和脱落,患者视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李佳  刘丹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4):4696-4699
背景: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在碱烧伤后角膜缺损溃疡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碱烧伤后角膜的促恢复作用,并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碱烧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大鼠角膜中的表达影响及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2009-05在辽宁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SD大鼠60只,体质量180~210 g,鼠龄6~8周,雌雄各半,实验前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证实无眼前段病变。 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大鼠角膜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液滴眼,4次/d,连续用药21 d。于碱烧伤后1,4,7,14,21 d每组分别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角膜组织。 主要观察指标:①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烧伤后两组大鼠角膜变化。②在碱烧伤后不同时期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 结果: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烧伤后第14天实验组角膜溃疡面积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对照组角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于伤后第1天开始升高,14 d达到最高,此后呈现下降趋势。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早期有所表达,而后活性逐渐下降,伤后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此后又再度上升,21 d时达到最高。实验组各时间点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低于对照组,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高于对照组。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平衡,从而能有效促进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输尿管等尿路重建材料的选择和开发是目前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热点,人羊膜是一潜在的理想天然材料。 目的:探讨新鲜完整人羊膜应用于兔输尿管缺损重建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人羊膜重建动物输尿管,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雌性大白兔36只,足月剖腹产健康孕妇的人羊膜。 方法:新鲜人羊膜裁剪成片状,以硬膜外导管为支架,做成袖套状,替代4 cm的大白兔输尿管缺损。36只成模大白兔均分为1个月治疗组和3个月治疗组,实验结束时,取羊膜输尿管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平滑肌细胞α-Actin和移行上皮细胞CKAE1/AE3的表达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人羊膜上是否形成黏膜层和肌肉层,人羊膜输尿管管腔情况。 结果:36只大白兔中,1个月治疗组死亡6只,3个月治疗组死亡8只,死亡原因均为感染。1个月治疗组大白兔羊膜输尿管柔软,长4 cm,管壁变厚,无挛缩,移行上皮组织爬满内壁,平滑肌组织部分再生,但较稀疏,排列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CKAE1/AE3染色阳性,α-Actin染色微弱。3个月治疗组大白兔羊膜输尿管与周围粘连,有丰富的血运,无明显挛缩,管腔不缩小,已形成良好的移行上皮层和平滑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显示α-Actin和CKAE1/AE3染色均为阳性。 结论:新鲜完整人羊膜作为支架可以用于输尿管缺损的重建,是理想的天然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d amnion-derived neurotrophic effects on embryonic day 14 rat mesencephalic (E14M) explants in co-culture. E14M explants showed extensive neurite outgrowth directed toward amnion tissue. Tyrosine hydroxylase immunocytochemistry, western immunoblot and [3H]dopamine uptake studies revealed significant neurotrophic effects on E14M dopaminergic neurons over 14 days in culture. Thus, amnion tissue appears to have potent neurotrophic effects for embryonic mesencephalic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vitro.  相似文献   

13.
14.
15.
Previous studies from our laboratory showed that human amnion epithelial cells (AECs) hav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catecholamines, acetylcholine, neurotrophic factors, activin, and noggin.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dentity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 amnion mesenchyme cells (AMCs), which lie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e AECs. Cryostat sections revealed that viment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the AMCs and CK19 in AECs. Vimentin-positive cells made up 97.5% of total cells tested in cultured AMCs. Interestingly, 3.6% of total AMCs expressed the phenotype CK19+/vimentin+, indicating coexpression of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e cell markers. In culturing with bromodeoxyuridine (BrdU) for 24 hr, 66-82% of cells were found to be BrdU positive, suggesting that they have proliferating potency. By using RT-PCR, AMCs express mRNA of nestin and Musashi1. With a neural cell differentiating protocol, cell bodies extended long bipolar or complex multipolar processes. Nestin (87.7% of total cells tested) and Musashi1 (93.1%) were expressed in undifferentiated cells, and their positively stained cells increased in number slightly after induction. Undifferentiated cells were stained by anti-Tuj1 and NF-M, and their positively stained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number after induction, to 72.8% and 46.0%, respectively. Meanwhil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positive cells increased from 25.4% to 43.2% after induction.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AMCs have phenotypes of neurog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n be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glial phenotypes by optimal differentiation protocol. Eventually, AMC-derived stem cells may be a favorable cell vehicle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6.
背景: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而在受损肝脏原位是否可分化为肝细胞值得探讨。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肝损伤原位植活及分化情况。 方法:采用胰酶-胶原酶二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分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注射L-DMEM 悬浮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L-DMEM。 结果与结论:①FCM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44和CD166;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不表达CK19。②与对照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病理无明显差异,均呈急性肝坏死病理改变。③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周主要定植于肝小叶且表达CK19,至2周表达CK18,至3周表达Alb。结果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受损肝组织中能被植活,且可分化为肝细胞,提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肝病的治疗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AND IMPORTANCE: Amniotic membrane can be used as autologous reconstruction graft material when aseptically obtained. We introduce here a novel repair technique using autologous amnion graft, and report a case presentation of myelomeningocel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his graft material. TECHNIQUE: Amniotic membrane, which was composed of amnion and chorion, was aseptically harvested at cesarean section. Removing chorionic tissue, amnion containing monolayer of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 and underlining fibrous tissue was isolated. After the procedure of reconstruction of neural and meningeal elements, the membrane was placed as onlay autograft over the reconstructed neural structure followed by suture of undermined skin flap without any myocutaneous flap transfer technique or fascial transposition from paraspinal muscles.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healing process of the wound was excellent. CONCLUSION: Autograft of amniotic tissue has no risks of rejection, foreign body reaction, or transmission of slow virus infection to reconstruct the lesion of newborn patient. Amnion autograft would be a biologic rationale to promote wound healing, being applied as a part of a variety of pediatric neurosurgical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