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意外伤害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1 387例意外伤害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5.42%;医院感染部住以下呼吸道最多占39.20%,其次为伤口感染占33.67%.医院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73%.结论 加强意外伤害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制与降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7年住院患者病历10865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006~2007年发生医院感染386例次,感染发生率为3.55%。感染率最高的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胃肠道。医院感染中病原体检出265株,以革兰阴性茵为主占53.03%。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和特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茵药物,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对重点科室加强监测等,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死亡病例医院感染特点。方法查阅、统计2003~2007年本院全部死亡病例病历资料727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727例死亡病例中,发生医院感染69例,感染率9.4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高,为25.11%;其次是泌尿道,为17.86%;随着年龄增长和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感染科室以综合科为最高,占19.10%;季节分布不明显;感染细菌以G-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占多数。结论医院感染死亡病例与原发慢性病重,年龄偏大、住院时间长、滥用抗菌素关系密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医院感染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采取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2007~2009年医院10 061例出院患者中,261例医院感染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2.59%,易患人群为老年人,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3.18%,感染科室ICU、内科较高,病原菌共检出64株,其中G^-菌占54.69%,G^+占15.63%,真菌占29.69%。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做好医院感染各项监测,有效控制病原菌,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的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住ICU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2.81%,显著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22%;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66.30%;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作为重点监测部门;其收治的患者基础病严重、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抗生素、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综合防范措施,是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发生医院感染的ICU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率为22.6%,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率为48.2%,是ICU医院感染的最危险因素。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应积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28-131
目的对精神专科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住院及出院的983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监测。结果共计发生医院感染146例,感染率为1.48%;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例,约占3.42%;不同科室间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不同,以老年精神科发生为高发科室,感染率为3.50%,心身科感染率最低,为0.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7.1%,其次为上呼吸道(16.44%)、泌尿道(11.64%);病原学检查141例,病原学送检率为96.58%,阳性率为19.18%,分离到病原菌6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呼吸道感染,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例,35例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率为4.7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82.86%.医院感染与病人高龄、伴多种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关系密切.结论建立健全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制度与措施,做好预见性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病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2 934例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结果:经采取针对性措施后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分别为13.4%,13.1%、9.4%,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以上呼吸道为主,其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胃肠道及其他。结论:重视和加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因素评估,主动采取相应防范干预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脑血管病科2007年10月1日到2010年10月1日所有符合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脑血管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7.44%,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上呼吸道感染率为39.97%,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7.46%;其次是泌尿道,感染率为16.12%。医院感染与疾病种类、住院天数、年龄、季节、治疗操作及抗生素的使用都有相关关系。结论:通过对脑血管病特殊群体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良好的控制体系,有望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曹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7):930-932, 938
目的 分析某医院住院病人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某院13 027份出院病人的电子病历,结合临床医师相关报告和感染科室专职人员调查结果,统计该院医院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该院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0%(352/13 207)。其2015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9%(182/6 299),2016年为2.53%(170/6 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的好发科室主要为ICU、泌尿外科和神经内科;好发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亦占一定比例。除真菌外,主要分离出1 180株病原菌,感染次数较多的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中革兰阴性菌822株(69.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呼吸机、行气管切开术、留置导尿管和血液透析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 结论 控制医院感染,应根据医院自身情况,分析高危因素,进而重点防控。感染控制措施主要为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医生和病人手卫生的依从性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某综合三级医院2014—2016年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查看全部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2014 年、2015 年与2016 年3次医院感染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73%、2.08%、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的例次感染率分别为3.00%、2.15% 和 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呼吸道仍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部位,其次为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近3年病原学送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6年抗菌药物使用率最低,为29.49%,与2014年(36.61%)、2015年(35.63%)相比有较大辐度下降;泌尿道插管与呼吸机使用使相关感染率提高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需加强“三大管”的全员培训及“下沉式培训”,强化泌尿道及呼吸道插管的无菌操作、加强护理、每日评估,并尽早撤管。另外,需加强抗生素的管控,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前及时采集微生物学标本送检。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住院3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3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有105例合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0%,医院感染例次率为38.86%,其中以呼吸道居首位占55.15%,其次为血液占19.12%,胃肠道占10.29%;年龄、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等,是引起AL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AL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下呼吸道院内真菌感染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下呼吸道院内真菌感染126例,对其临床资料、病原体分布、诊断及治疗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念珠菌感染率89.68%(113/126),其中白色念珠菌50.79%(64/126),光滑念珠菌11.90%(15/126),克柔念珠菌9.52%(12/126),热带念珠菌8.73%(11/126);其次烟曲霉菌感染率6.35%(8/126)。本组病例病死率13.49%(17/126)。结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剂是继发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关键。因此对于高危患者,一旦拟诊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存在,就应采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肝功能障碍患者并发感染的特点,探讨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并发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521例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对病例的一般资料、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等,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非连续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功能障碍患者并发感染率为35.7%(186例),最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和腹腔,G-杆菌感染101例,G+球菌感染37例,混合感染35例,真菌感染13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低等5个与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肝功能障碍患者并发感染率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介入性操作等多种因素可能在并发感染的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28865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5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28%。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是肿瘤血液内科(5.3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44.21%),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68.48%)。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朱继辉  魏跃  刘玉春 《海南医学》2013,24(12):1829-183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发生的现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20161例出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13例,感染率为2.05%(1.73%~2.29%),科室以神经外科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疾病以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高发人群,病原体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基础疾病特点相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7月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在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198例,感染率10.5%;感染多发于脑卒中患者,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其构成比分别占45.12%和18.78%;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构成比61.6%,其次为泌尿道,构成比9.79%。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人的年龄、基础病、住院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应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和预防,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肺结核病人院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流行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10月实际出院的肺结核病人中符合院内呼吸道感染者逐一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对表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肺结核病人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6 .0 %。高危人群为伴有慢性肺部疾患的老年人、肺部以纤维空洞、支气管扩张、肺不张为主要病理损害的肺结核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长、反复住院、重症结核病所致营养状态低下、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②铜绿假单孢菌及克雷伯氏杆菌属是本院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且合并真菌感染率高 ( 4 3.5% )。结论 :结核病人院内呼吸道感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