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祥初 《美食》2006,(1):15-16
狗属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系狼演变而来。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周代已将其列为“六畜之首”。狗供食用,《礼记》就有食狗有“狗去肾”、“犬宜粱”之说。《孟子》且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用矣。”《汉书》载有狗屠,其中如聂政、高渐离、樊哙等人,都曾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在古代,吃狗肉要比吃鸡、猪肉高贵。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2.
狗肉古今谈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我国养狗有着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古籍上有关狗的记载很多。《礼记·王制》写道:“士无故不杀犬豕”《墨子·非攻》云:“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文子·上德》载:“犬豕不择器而食。” 这些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狗的普遍性,如果仅仅就“犬豕”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而言,似乎古人把狗看得比猪还重要。  相似文献   

3.
狗仔菜     
廖锡祥 《美食》2004,(4):29-29
有一首广东美食竹枝词云“开煲狗肉隔墙香,禾秆陈皮配老姜。三滚醉倾天外客,浓醇香味赛琼浆。”咏的是广东风味菜“焖狗肉”。焖狗与焗雀、烩蛇羹并称粤菜“三绝”,而焖狗位居“三绝”之首。广东人把狗肉称为“香肉”。广州俗谚云:“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极言其香味之浓,魅力之大。广东人焖狗选料严格,认为“老狗嫩猫儿,食死无人知。”且狗要肥壮.以“砧板头”、“陈皮耳”、“筷子脚”、“辣椒尾”为佳。要用“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稻草)加  相似文献   

4.
酱的机能性     
酱(豆酱)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周代,因此它已有将近3000年的历史,它在人们食生活中的重要性由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活得以窥知。据梁·陶弘景云:“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入药当以豆酱,陈久者弥好也”。唐·苏敬把酱列入《新修本草》,说明酱已作药用。孙思邈《千金宝要》中有“制狗啮人,豆酱清除之”,“手  相似文献   

5.
据《风土记》载:“天正日(农历二月初一),南黄践长,是日始牙幼(幼儿)为饘粥,以养幼,俗尚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饘(zhān)即指“稠粥”。《丹铅录》说:“孟子粥之食,又作饘。”《说文》曰:“粥,糜也。”可见我国古代二月初有令幼儿食赤豆粥的风俗。赤豆又名赤小豆,红饭豆等。其性味甘,酸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钙、磷、铁和叶酸等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日  相似文献   

6.
“脍炙人口”语出战国时孟轲弟子编的《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羊枣”,是一种野生小柿子,俗称软枣。“脍炙”:古代切细烤制的精美肉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8.
我们是爱狗(ID)达人,在我们的城市里寻找“狗”的踪迹,在《宠物世界》里搭建一座“狗”的城市。你是我们的一分子吗?请将你收集到的与“狗”有关的城市文化、生活哲学、爱情信条、流行字眼……发布于此,让这里的资讯风暴因为“狗”而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爱狗(ID)达人,在我们的城市里寻找“狗”的踪迹,在《宠物世界》里搭建一座“狗”的城市。你是我们的一分子吗?请将你收集到的与“狗”有关的城市文化、生活哲学、爱情信条、流行字眼……发布于此,让这里的资讯风暴因为“狗”而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爱狗(ID)达人,在我们的城市里寻找“狗”的踪迹,在《宠物世界》里搭建一座“狗”的城市。你是我们的一分子吗?请将你收集到的与“狗”有关的城市文化、生活哲学、爱情信条、流行字眼……发布于此,让这里的资讯风暴因为“狗”而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1.
壬申话食猴     
1992年是猴年.“猴”字本作“侯”,是“观望”之义.《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后加“犬”作“猴”  相似文献   

12.
“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彭城饭店扣住先秦两汉文化为主题,开发两汉时期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餐饮筵席。其中,樊哙全狗宴(也称犬鼋大菜)就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中国大型宴席。徐州有汉代食狗遣风据记载,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狗不仅为人类狩猎贡献过力量,而且亦是为  相似文献   

13.
也许,大多数人都这样认为:能引起深切思念的莫过于热恋中的情人。是的,这思念一旦执着而绵绵,弄不好真的会让当事人愁肠寸断。然而我的朋友,你可别忘了“食色,性也”这句话里面的另一半含义。人们对“食”的思念,绝不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故事所能抚平的“心病”。那磨皮擦痒的向往,那如饥似渴的无奈,那仿佛三魂掉了二魂的熊相,也不亚于前者吧?固然,色是人之性;而食,亦人之性也!清代著名才子、大美食家袁枚在《牍外余言》中写道:“见美色而不赞,食美味而不甘,所谓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可见,“食”与“色”从来都是并重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烹饪文化史中,先民们用“烤”的方法开熟食工艺之先河.当人类历史还处于火已发明而烹饪器具尚末出现这一阶段,“烤”是先民们最重要的熟食手段.众所周知,在今天的热菜工艺中,“烤”法大致上有挂炉烤、明炉烤、焖炉烤与泥烤之分.那么,古人的烤食手段有几种呢?先秦文献对“烤”法记载屡见不鲜,如《诗》中“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见《小雅·瓠叶》)等,《楚辞》中“胹鳖炮羔”(见《招魂》)、“炙鸹蒸凫”(见《大招》)等,《礼记》中“以燔以炮,以亨以炙”(见《礼运》),等等,不再赘举,可见当时人们的烤食方法主要有“炮”、“炙”、“燔”三种.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大量的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烤”字,看来,“烤”是后人对“炮”、“炙”“燔”三种烤食工艺的概括.这与今天的热菜工艺中烤法分多种工艺是一个道理.今人对于“烤”的含义、工艺原理及其种类是清楚的,但对古时炙法、燔法、炮法的不同之处是否能区别无误,这很难说.古今众多的经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三个字的诂释训解,或混为一谈,或曲解本义.后袭前说、以讹传讹的最终结果,只能使今人对古人烹饪工艺的本来面目愈加难辨.本文旨在对炮、炙、燔三字正本清源,以求达到让今人对  相似文献   

15.
脍(鲙)考     
脍是古人经常食用,颇受欢迎的一种肉肴。其来源有:牛、羊、豕、鹿、鱼等;其形制为片状或丝状,故《说文·肉部》云:“脍,细切肉也。”《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郑玄注:“聂之言(?)(zhé,薄切肉)也,先藿叶切之,复报切之则成脍。”郑注讲的很形象具体:先像豆叶一样薄薄地切成片,再细细地切即是脍。脍食味美,故孔夫子有“脍不厌细”的要求(《论语·乡党》),孟夫子有取“脍炙”、去“羊枣”的选择(《孟子·尽心下》),隋炀帝有称“松江鲈鱼干脍”为“金齑玉脍”的赞语(张岱《夜航船·日用部·饮食》)。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据考古工作者一九七八年在河北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狗的骨胳来看,人类养狗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人类食狗的历史也十分久远,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狗便是比较高级的食品。《周礼·天官》有“天子以犬尝稻,先荐庙”的记述,说  相似文献   

17.
三十三“鲁酒薄而邯郸围”今非昔比“鲁酒薄而邯郸围”,说的是:楚宣王朝诸候,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后,勋在王室,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楚以鲁事,梁得围邯郸,言事相因也(《庄子》)。《淮南子》亦有类似记载。由于鲁酒质量差,遂引起了一场战争。真是殃及池鱼,赵国蒙受了飞来祸,而梁惠王钻了空子。尔今山东聊城酒厂产“鲁酒”。采用麸曲多种微生物酿成酱香型白酒,色泽微黄,  相似文献   

18.
酒政,或称酒法,就是国家对酒业采取的政策,实行的制度。政策、制度属于文化的范畴,所以,中国酒政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酒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开展酒政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制定正确的酒业政策,加强酒类生产经营活动和消费市场的管理,从而促进中国酒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传说中的距今40O0多年以前的大禹时期,“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见《孟子·梁惠王}})从此,中国人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禁酒。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朝…  相似文献   

19.
《礼记》上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是说一个人若不懂“礼义廉耻”,缺少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终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而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为人处事要“明礼诚信”,兴国治家要“爱国守法”。 中西礼尚往来、接人待客之礼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人“尚左”,讲究“男左女右”;西方人则强调以右为尊、女士优先。其实,“男左女右”本身同样表达了以右为尊和女士优先的理念。譬如:按照“男左女右”顺序  相似文献   

20.
花江狗肉     
食狗之肉,除了味道鲜美,更有冬令进补的科学依据。文献《本经逢原》记载:“犬肉,下元虚入,食之最宜。败疮稀水不敛,日啖狗肉最佳。痔漏人岁久不愈,日食自痊。”可见,食之具有补中益气、温肾助阳的疗效;尤在冬令时节,可奉为滋身补体之佳肴。故每年冬季,我都买来贵州花江肉狗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