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颖  李玉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12-113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78眼)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前正确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保持一定的体位,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高眼压者7例,对症处理得到控制,出院时视网膜全部复位。结论:对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加强对症治疗与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氩激光在视网膜脱离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变性和裂孔情况和氩(Ar)激光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裂孔的加固作用及对视网膜裂孔、格样变性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因视网膜脱离在我院行巩膜外加压或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常规对对侧眼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对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裂孔进行登记并行Ar激光封闭。术眼在术后4d至1个月行三面镜眼底检查,对裂孔边缘仍清晰者行Ar激光封闭裂孔边缘及周边视网膜共4~5排。追踪观察至少3个月。结果251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行外加压手术175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76例,其中术后行裂孔Ar激光光凝的有60例。251例患者对侧眼检查中,64例有单纯视网膜格样变性,74例有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视网膜裂孔,其中53例为圆形萎缩状裂孔,21例为马蹄性裂孔。48例为单个裂孔,26例为多个裂孔。其中13例合并视网膜脱离。除3例对侧眼合并明显视网膜脱离者行手术治疗外,其他135例均行Ar激光封闭。追踪观察3个月至3年,3例患者出现新裂孔,其中1例为多发性马蹄状裂孔。均经Ar激光再次封闭成功。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出现视网膜格样变性及视网膜裂孔的几率高,仔细散瞳检查应作为常规。Ar激光封闭作为加固性和预防性光凝成功率高,效果好;但仍有必要进行随访,以防新裂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5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对侧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倩  李东  王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93-249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对侧眼常同时存在周边部的视网膜病变,我们对214例视网膜脱离的对侧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视眼患者发生的视网膜脱离进行临床分析,讨论有关近视性网膜脱离的临床规律,给予临床提供相应预防措施。方法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144只眼,分别统计分析此类患者的年龄、裂孔数量、形态、位置分布、视网膜变性等情况。结果在近4年间132例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中,近视性视网膜脱离144只眼(60.25%),其中50岁以上者93只眼(64.58%),屈光度在-6.00D以上79只眼(54.86%),多见于高度近视的中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裂孔特征来看,圆孔90个(55.21%),马蹄形裂孔46个(28.22%),黄斑裂孔15个(9.20%),巨大裂孔5个(3.07%),锯齿缘截离7个(4.29%),圆孔的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63个裂孔,其中发生在颞上象限最多,共69个(42.33%),鼻下最少,仅9个(5.52%)。高度近视RD患者易发生黄斑裂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3只眼存在变性区(78.47%),格子样变性76只眼(52.78%),高度近视RD患者多存在视网膜变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高度近视及中老年人;单孔、圆孔发生率高,视网膜裂孔最常见于颞侧上方区域。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变性及黄斑区裂孔。近视眼患者若无症状,眼底存在视网膜变性部位的应加强定期随访,若存在闪光感等症状,应及时散瞳彻底检查眼底,避免延误治疗从而发生视网膜脱离损伤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激光治疗44例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脱离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视是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44例由中高度近视引起的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高度近视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54例,行巩膜外垫压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B超、OCT、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 54例网脱眼中,41例痊愈,11例好转,2例未愈,手术成功率96.3%。结论巩膜外垫压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伴视网膜脱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及定期随访的意义。方法近3年间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31例(210眼)采用532nm激光光凝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291例(310眼)中有2例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效预防率达99.35%,此2例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均行视网膜光凝一次后3年没有随诊。结论预防性激光治疗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干性裂孔能有效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但光凝治疗后定期随访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形成早期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31例(3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现视网膜裂孔后即进行激光光凝,围绕裂孔行2—3排激光光凝;激光治疗失败者改作手术治疗。结果26例单眼患病,5例双眼患病;周边视网膜裂孔26例(29眼),黄斑区裂孔5例(7眼)。周边视网膜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率62.07%(18/29眼),黄斑裂孔1次激光光凝成功28.57%(2/7眼)。随访6—14个月未见视网膜脱离。结论对部分早期的周边视网膜裂孔行激光光凝可以达到封闭裂孔避免视网膜脱离的目的,对黄斑区裂孔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眼),其中伴周边部裂孔者7例,黄斑白孔11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眼内C3F8或硅油填充术,其中12例填充硅油,13例填充C3F8。结果随访3~6个月,20例术后视网膜复位,其中12例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8例视力同术前。3例硅油取出术后和2例C3F8填充术后1个月再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C3F8或硅油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1例51眼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除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除并联合巩膜外加压、眼内激光光凝、冷凝及眼内填充手术。结果术后视力提高37眼(72.55%),不变9眼(17.65%),下降5眼(9.80%)。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医源裂孔、术后高眼压、低眼压和视网膜再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只眼已行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眼的对侧眼即透明晶状体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为(62-76)岁,平均(54±4.6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8.23±4.83)D,平均眼轴长度(29.44±2.06)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为(6.23±3.83)D,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6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24只眼(40.00%),52只眼(86.67%)予矫正屈光度±1.0 D以内,术后平均屈光度为(8.24±4.84)D,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2-24个月随访,其中,4只眼(6.67%)发生后发障,术后未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合戴镜不能矫治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等优点,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李东  李明  潘涵英  汪铭 《贵州医药》2003,27(12):1079-1080
目的 对有视网膜变性的近视眼,于LASIK术前采用预防性激光光凝处理,观察并评价其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有视网膜变性的近视眼46例52眼,在LASIK术前先作预防性激光光凝。结果 所有作了预防性光凝的近视眼,在施行LASIK术后随访3~12个月,无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结论 近视眼有视网膜变性者,在施行LASIK治疗前作预防性光凝处理能有效地防止并发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双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行常规眼科检查和眼底检查、视觉需要调查、主视眼检测、生物测量,术中植入单焦点折叠式IOL.根据患者视觉需要分为两组:Monovision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根据生物测量结果,术中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使患者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非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2.0~-2.5D;对照组17例,男5例,女12例,双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对术后双眼裸跟远近视力、屈光度等随访观察3个月,结合术后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Monovision组和对照组双眼同时视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3±0.15)、(0.8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onovision组双眼同时视近视力(0.68±0.25)好于对照组(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术后3个月远距离用眼,两组不带眼镜分别是97.5%、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近距离用眼从不带眼镜的比例,两组分别为7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远近用眼均不用戴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24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共32眼(80%),其中≥0.5者共24眼(60%)。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共32眼(80%);±0.5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共8眼(20%)。术中无一例后囊膜破裂。20例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轻中度水肿,4例反应性高眼压,经处理后均在2~7d内消退。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结论: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5.
雷智 《河南医药信息》2013,(9):30-31,3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89例(102眼)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Q05者3眼,0.05-0.1者5眼,0.12-0.25者13眼,0.3.0.4者38眼,0.5-0.6者36眼,≥0.8者7眼。脱盲率97.06%,脱残率79.41%。其中矫正视力≥n5者共42眼,眼轴〈30mm者38眼(51.35%),眼轴≥30mm者4眼(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P〈0.05)。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撕囊失败7眼(6.86%),后囊破裂5眼(4.91%),悬韧带断裂4眼(3.92%),术后角膜水肿15眼(14.71%),葡萄膜反应11眼(10.78%),经治疗后均在1周内消退,继发性视网膜脱离2眼(1.96%),手术后复位。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6.
高垒 《淮海医药》2011,29(2):111-112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视力情况.方法 对85例113眼眼轴长26.89~33.62 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分布.结果 术中2例后囊破裂,术后发生角膜内皮水肿8例,2例术后8月出现视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与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半径等眼生理指标的关系;不同类型视网膜裂孔与年龄、屈光状态的关系;屈光状态与双眼RRD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3—2005-03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RRD患者82例96眼,选取与RRD组患者相同年龄、相同屈光状态的非RRD患者82例与RRD患者进行1∶1配对研究。结果各年龄组RRD发病构成比不同且各年龄组裂孔形态也有明显不同,圆孔以<40岁年龄组青少年人居多,其中20~2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马蹄孔以≥40岁年龄组中老年人居多,其中60~69岁年龄组为发病高峰。高度近视引起双眼RRD的比例高于正视眼及中低度近视组。中低度组近视引起视网膜圆形孔的比例高。RRD组角膜厚度小于非RRD组,尤其是圆形孔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RRD组眼轴长度大于非RRD组。角膜曲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各年龄组RRD发病构成比不同且各年龄组裂孔形态也极大不同,RRD圆形变性孔多见于20~29岁,马蹄形牵拉孔多见于60~69岁;角膜厚度变薄与眼轴增长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角膜薄、眼轴长者定期随访,密切观测,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避免R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克军  张晓峰 《安徽医药》2014,(9):1664-1667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主要病因,并对中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病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该院首诊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共182例(184只眼)的中老年患者玻璃体积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年龄对患者进行分组,45~60岁为中年组( A组),≥60岁为老年组( B组), A组97例97只眼,B组85例87只眼,对比分析两个年龄段的病因构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玻璃体积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为79例80只眼,占43.48%;第二位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共78例79只眼,占42.93%,视网膜裂孔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RD)导致的玻璃体积血14例14只眼,占7.61%,是第三大原因。三者之和共171例173只眼,占所有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患者的94.02%。 A组与B组之间的病因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589, P=0.001)。 A组97只眼中,RVO 34只眼、PDR 55只眼、视网膜裂孔或脱离(RH/RD)6只眼、共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7.94%;其中PDR患者比例最多占A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6.70%。 B组87只眼中,RVO 45只眼、PDR 25只眼、RH/RD 8只眼、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EAMD)8只眼,共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98.85%;其中RVO患者比例最多占B组玻璃体积血患眼的51.72%。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中老年人非外伤性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为:RVO、PDR、RH/RD、EAMD;不同年龄段构成比不同,45~60岁人群中PDR多见;60岁以上人群中RVO多见。  相似文献   

19.
王新力  王凯 《安徽医药》2008,12(10):944-94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分析108眼小梁切除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108眼中发生浅前房的34眼,发生率为31.48%。滤过过强21眼(61.76%),结膜瓣及角巩膜瓣渗漏10眼(29.41%),脉络膜脱离2眼(5.88%),睫状环阻滞1眼(2,94%)。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引起浅前房主要原因是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大部分病例可以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