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股东利益的保护是现代公司法的最高价值取向。为了实现对股东权益更为完备的保护,笔者主张在股东直接诉讼之外,引进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本文仅就股东派生诉讼的主体,前置程序及诉讼费用担保等几个关于建构派生诉讼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检讨,以期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构建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股东派生诉讼的存在为股东保护自己合法的利益提供了路径,但同时也为恶意的股东滥用诉讼损害公司的利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一套股东派生诉讼的制约机制是必要的。本文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诉讼费用担保制度、法官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制约,败诉股东的赔偿责任等制约机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同时对我国构建该项制度提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公司法首次导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于预防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控制股东乃至第三人侵害公司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无疑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发现,新公司法在原告股东范围、诉讼管辖权以及公司的诉讼地位等方面的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了使股东派生诉讼更具实效性和可行性,就新公司法中股东派生诉讼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股东派生诉讼是通过司法干预公司自治的手段来维护公司利益、保护广大中小股东权益的一种制度设计.作为一种弥补公司治理异化、追究侵害公司权益人的方式,究竟由谁来享有派生诉讼提起权是立法和理论探讨中的重点,也是派生诉讼制度设计的关键.为此,明确派生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及其相关问题对于完善制度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要求将原告范围限于公司股东,且只有满足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的股东才能具备派生诉讼原告的资格.我国在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中写入派生诉讼制度,但仍存在缺陷.在立法修改时应完善派生诉讼原告的设计,使其有助于发挥派生诉讼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股东派生诉讼的理性选择及其制度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因其周全保护公司利益免受不正当侵害、并最终保护股东利益的功能为各国公司法普遍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该制度的立法缺漏以及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不断出现亟须构建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笔者从法理基础探寻了股东派生诉讼的正当性,界定了股东诉权的性质,梳理了股东派生诉讼的主体资格条件,分析了公司的诉讼地位,厘定了诉讼费用担保和诉讼费用承担方式,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立法建构和司法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对优化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抑制公司董事等高层的恣意及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必要性,提出了扩大股东派生诉讼原告的范围、简化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及合理收取诉讼费用等相关措施,以利于今后我国法治建设和公司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的特性及相关公司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中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而我国现行《公司法》又缺乏保护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派生诉讼制度.因此,在我国《公司法》中应尽快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来完善我国《公司法》中的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进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公司法》引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它对于制约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内部人员滥用其权利,平衡股东与董事之间的权利,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该制度在原告的主体资格、被告的范围、公司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前置程序等几个关键问题尚待进一步地完善。因此,文章在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该制度在适用中尚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并合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新《公司法》中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英国公司法中的派生诉讼是英国公司法中保护少数股股东权利的一种独特的救济方式。本文从福斯诉哈博特案、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入手,探讨福斯诉哈博特规则的内容及其局限,剖析了派生诉讼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接着本文探讨了派生诉讼应当具备的限制性条件,以防止少数股股东滥用他们的救济方式,最后本文对派生诉讼作了总体的评价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进一步构建与完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时,有必要对该制度在理论上、实体法上、程序法上的合理性基础追根溯源,以求为该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价值目标,并确保该制度的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不会背离其立法初衷,以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诉讼文化包括诉讼制度文化和诉讼观念文化 ,二者关系密切。诉讼制度的现代化必须以诉讼观念的现代化为先导。传统诉讼文化追求无诉等价值目标 ,成为制约诉讼制度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关键 ,在于反思和重构诉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民事举证时效制度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民事证据时效制度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如维护程序公正,提高诉讼效率,落实举证责任,维护审级利益等,但也有着可待检讨之处。根植已久的实质正义的观念、现行法律支持的稀缺以及司法操作层面尚存在的困难等阻碍该制度顺畅运作的种种问题,尤值深思和研究。文章立足于我国的实际,论述了证据失权主义在制度层面上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指出,与其他国家的群体诉讼制度相比,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在群体诉讼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对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进行改进,同时应在某些领域引进团体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群体诉讼中,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主体发生分离.各国的群体诉讼制度在解决当事人适格问题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美国集团诉讼以实现公共利益为诉讼目的采取"默示授权"的方式赋予代表人诉权.德国团体诉讼制度为实现对一定公共利益的保护以法律的直接规定赋予团体诉权.日本则通过"明示授权"方式表明了其在解决群体争议时对私人利益的侧重保护.而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鉴定结论在医疗侵权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司法实践中需要一套完整、具备可操作性的鉴定制度。但目前我国的鉴定制度在鉴定方式、鉴定程序及鉴定结论的采信规则上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司法实践中关于医疗侵权纠纷的处理存在诸多争议。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鉴定机构、鉴定名称、鉴定程序及鉴定规则等方面对鉴定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系统范畴具有普遍性,以系统论的观点考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可发现这一关系所内含的种种系统特质。其中,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构成系统的主体要素,因彼此间的权利、义务结构而相互影响,形成两个层次,并始终与以人民检察院为主要代表的环境因素发生信息交换,促使系统整体向着更加有序的方向演化,并保障社会各项事业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现状,提出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据,以及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救助中的惩罚制度存在滞后性、模糊性、不适用性等问题,对危机救助中的债权人、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公共财政、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均造成不利影响,极大影响了金融危机救助的效果。有必要从惩罚主体、惩罚事由、惩罚措施3个方面,明确将未尽到审慎经营义务、弄虚作假、扩大金融危机影响作为处罚救助对象的主要事由,将救助不力、滥用权力作为处罚救助主体的主要事由,并采取惩罚性利率、要求救助对象承担救助成本、限制股权和高管任职资格、突破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等具体惩罚措施,从而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救助中的惩罚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和正当性基础,从理论上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的原则确定、流程设置、平台搭建、核心保障等问题提出具体设想,并对构建“诉调对接”的司法审查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就司法审查的程序启动、审查原则、结果判断、强制执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目标、方案与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欢迎各位积极参加我们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专门组织的博士论坛。今天的讨论是我们论坛的第二期,主题是当前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大家作为研究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博士研究生,想必对此也是关注已久。今天的讨论,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充分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好能够以对抗的、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科学、民主、高效且良好运行的行政诉讼制度,是一个国家宪政和行政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如何修改完善已经施行了十余年的我国行政诉讼法典,已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和正式列入议程的重要立法任务。此前,我们研究中心按照全国人大法工委行政立法研究组的要求,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完成提交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专家建议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够把这个修改建议稿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加以深入讨论。考虑到《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每一个条款大家都可能有不同见解,我们这次讨论先适当集中一下主题,就目前各界最关心、也是行政诉讼制度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我想主要可以围绕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受案范围;二是诉讼中的各方主体,也就是管辖法院的确定和当事人资格的认定;三是证据规则和法律适用;四是审理程序和判决类型;最后是其他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执行问题、赔偿诉讼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