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秦楠 《社会工作》2008,(12):27-29
专业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自1980年代在我国恢复重建以来。是在同原体制下、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共生及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在发展中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视角。试图分析阻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以期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探索性的理论参考和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区养老服务推广迅速。"时间储蓄"等新的服务模式正在一些城市兴起。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试点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收集第一手资料,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视角指导下,把社区养老服务时间储蓄制度作为一个福利场域,描述该制度试行的基本情况,分析场域的运作逻辑以及居民参与的惯习,指出此二者"不吻合"的情况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文卿 《社会工作》2016,(3):104-110
社会工作场域中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主要体现在职业和岗位两个层次上。照顾服务的女性化和社会工作作为照顾服务提供者的形象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的重要原因,而男性权力在社会工作场域中的再生产则是导致岗位性别隔离的重要原因。社会工作场域中的性别隔离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种隐蔽的性别不平等,而且因为这种不平等会妨碍社会工作推动性别平等的使命。为了消除性别隔离,笔者建议提升社会工作场域的性别意识;推动职业期望的去性别化,促进每个从业者的自我实现;重塑社会工作形象,吸引更多男性加入。  相似文献   

4.
玉苗 《社会工作》2016,(4):102-109
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存在冷热双重境遇,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认为场域内权力的合谋和失衡是造成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双重境遇的根源,提出政府为场域内弱势行动者增权,促进场域权力平衡,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超越与沦陷: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小瑜 《社科纵横》2009,24(6):107-110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简要说来,[(惯习)(资本)]+场域=实践。实践理论试图克服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然而,却最终没有摆脱客观主义这一泥潭,因此,布迪厄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场域和惯习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错位脱节的冲突关系。以东北移民创业活动为例,这种冲突关系肇始于创业惯习的空间位移和历史传承。具体来说:随着创业情境的流变和革新,创业惯习由于与生俱来的延时性和滞后性,没有伴随场域变化而相应变化,使旧惯习在新场域中失去应有的效果;随着创业者的流动和迁徙,属于特定场域的创业惯习发生空间位移而造成水土不服。移民创业惯习与场域的错位和脱节,不仅会增大移民创业者面临的社会阻力,而且会增强移民创业者之间的社会排斥,在如此这般的创业情境中,这种错位会深深扎根于创业行动者的切身体验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社会工作者的高流失率现象置于社会工作场域建构进程中加以考察,并把其离职看作是社会工作者面对场域不足采取的保护性行动。要走向专业化发展,就要培育社会工作者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加强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并在社会工作行动中倡导实践者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胜利  伍玥 《社科纵横》2012,(6):123-126
文章对皮埃尔·布迪厄的制度思想从“场域”概念、法律、惯习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布迪厄认为的“场域”实际就是“制度场域”,社会制度就是由一系列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子制度场”构成的;法律既是一定的规则、正式的制度和技术,是社会斗争行动的资源与框架,也是社会关系得以再生产的机制与媒介。非正式制度的惯习是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文化制度是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它以一种社会制度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
张超 《社会工作》2017,(1):73-80
社会工作机构"身份的焦虑"并非仅仅是机构自身的焦虑,其折射了社会组织的集体焦虑以及整个社会治理体制转型的焦虑,是理解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重要切入口.从系统理论来看,社会工作机机构的合法性困境是合法性系统的"同一性"困境,既有内在同一性困境,也有外在同一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的认同隔阂、政治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的整合失调以及专业合法性与职业合法性的衔接脱节;其成因既有宏观生态环境的冲击,也有在地化情境的消解,还有自身权威建构过程的束缚.因此,重构机构合法性,应以重塑机构合法性的专业内核为基础,再造其"多元交代"的责信格局,并整合其生态结构,多主体协同为其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丁莉 《社科纵横》2009,24(11):159-160
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看似各不相同,却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新闻从业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力图搭建新阿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12.
王奇 《社会工作》2008,(20):16-18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国家-社会"视野中,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此消彼长"为社会工作营造了引入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前提条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工作在教会组织的慈善和福利事业、国内本土的社会组织、国内的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内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夹缝生存"的状态;在民国后期,其合法性的获得在于被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纳入到"社会建设"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互动框架中,"社会工作"成为国家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4.
储庆 《社会工作》2012,(5):25-27
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基础,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一基本理念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核心理念,以及社会工作强调案主与工作者平等专业关系的要求具有诸多共通之处。通过对问题式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收获了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更是通过问题式学习过程深化了专家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工作实务开展具体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6.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既是政府重视的结果,又是时代之需。但其发展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困境。"矿区社会工作"的提出,是本土化的尝试,也是摆脱发展困境的努力。"矿区社会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价值、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问题及其评估问题。在西方社会工作理念和矿区地方性特质相互结合的分析框架下,设计了这些问题解决方案,以求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构建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各地在民政部门牵头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社会认同度低、运行机制不完善、实务不"实"、专业不"专"、发展不平衡等困境,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可从知识培训、岗位设置、机构培育、本土化探索等几个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18.
姚霞 《社会工作》2009,(14):24-27
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反思原来的反贫困政策。目前的反贫困,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救济式反贫困理念的羁绊。克服反贫困政策的缺陷与不足,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修正与弥合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弊端、提升贫困群体“自助”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全面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在反贫困领域中的作用,希望引起人们对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行动中的功能的认识,在反贫困政策设计和具体实践中注意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功能,以期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发现反贫困行动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董志峰 《社会工作》2012,(10):56-58
2011年11月,中组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充分说明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进一步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培养模式构建等三个重要方面切入,提出对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社工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社会认同度仍然很低。社会工作的职业定位问题不解决,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很多社工流向了资本收益较高的行业或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