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治疗胃间质瘤的微创新治疗技术[1]。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但是ESD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腹痛、出血、穿孔、感染,其中穿孔最为危急[2]。若患者在术中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2.
贾贺  杨琰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76-17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腹腔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术中处理原则以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2h,平均出血量100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44h,平均住院7d。结论腹腔镜下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正>胃间质瘤是来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较为少见,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2%~3%。以往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现在认为,所有的胃间质瘤都应当视为潜在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间质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21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前、手术后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预防.结果 90例手术均顺利,31例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加强术前及术后的护理管理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倪向阳  郝彤  陈素萍 《天津医药》2001,29(7):448-448,F002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67岁。因发现腹部肿块1月余,于1997年9月12日收入院。查大便潜血阴性。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未见肠型。右中腹可触及15cm×10cm大小肿块,质中,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伴深压痛,余腹未见异常。B超示:右腹探及14.1cm×13.1cm×8.1cm中等回声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T示:右侧中腹有一12.0cm×7.0cm的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肿块,呈分叶状,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胃间质瘤的学习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同一名内镜医生从其第1例以EFTR方式治疗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SUM)拟合学习曲线,比较分析不同学习阶段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并比较分析不同手术时间分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手术时间累积和拟合公式为CUSUM(n)=30.72+41.97n-1.502n2+0.013 08n3(n为病例序号),拟合模型检验P<0.05,拟合系数R2=0.966,拟合曲线在第18例时出现转折,以此将学习曲线分为学习阶段(1~18例)和掌握阶段(19~50例)。掌握阶段组(n=32)的手术时间短于学习阶段组(n=18),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学习阶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阶段组和掌握阶段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分级、肿瘤危险度分级、创面闭合方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转外科发生率及R0切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对23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术前访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2.4 h,术中出血平均180 mL,术后安返病房,无并发症,术后5 d出院。结论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充分护理准备和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性,66岁,主因间断中上腹饱胀3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隆起,性质待查入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行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胃底黏膜下肿瘤,大小约2.0cm×2.0cm,起源于固有肌层,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考虑为良性胃间质瘤。经CT证实周围未见转移迹象,肿瘤较孤立,经与患者谈话讨论手术和胃镜下切除的利弊,患者及家属要求胃镜下切除,并行手术同意书签字。  相似文献   

9.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其中,又以胃间质瘤最为多见[1]。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明显改善了间质瘤的愈后,但外科手术依然是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IST)和胃平滑肌瘤(GLMs)的内镜检查鉴别诊断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某院肿瘤科收治的87例患者(53例GIST患者、34例GLMs患者,分别视作A、B组)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所有患者均在确诊后实施内镜超声(EUS)筛查,比...  相似文献   

11.
姚晖  刘庆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5-227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的性别差异,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4.3%08/28)。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临床表现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不适等。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 患女,17岁。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于2006-07-24入院。1年前出现上腹部锐痛,伴贫血症状,以胃炎及缺铁性贫血治疗。2月前出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及黑便2次。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异常。胃镜示:胃底隆起性病变(间质瘤?淋巴瘤?)。病理活检示:(胃底)胃肠道间质肿瘤。免疫组化示:CK(-),CD117(+),LCA(-),CD34(+)。术前诊断:胃间质瘤。在全麻下行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见胃体前壁近胃底处可见-3cm×3cm肿物,质硬,周围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切除肿物及周围2cm的胃壁全层。术后病理回报:胃间质细胞瘤,细胞较丰富(有潜在恶性)。术后经过平顺,7天出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两院收治的3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理化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本组患者肿瘤直径为2.5~21 cm,平均为5.8 cm;根治性手术7例、姑息性减瘤手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楔形切除术8例,腹腔镜下包括肿瘤在内的胃楔形切除17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36例(95%)、CD34阳性26例(68%)、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2例(58%),S-100阳性8例(21%)。本组患者无手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恶性胃间质瘤中根治性手术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接受二次手术,4例无瘤生存5年以上,姑息性手术2例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内死亡,良性及交界性胃间质瘤手术后4例复发。结论纤维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高国栋  郭平珍  傅强 《河北医药》2003,25(4):270-270
患者 ,女 ,65岁。间断黑便伴上腹痛不适 3月 ,为柏油样便 ,量中等 ,呕吐咖啡样血性胃内容物。查体左上腹较固定 ,明显压痛 ,可触及质硬较大包块。既往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冠心病 10年。上消化道造影示 :胃体部小弯侧可见一团块状较高密度影 ,约 5cm× 5cm ,向胃腔内突出 ,表面不光滑 ,局部胃粘膜展平 ,无中断及聚集现象 ,胃壁软 ,蠕动存在。CT扫描示 :胃体近小弯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 ,内部密度不均匀 ,可见小斑片状液性密度区 ;增强后 ,病变部分强化 ,大弯侧缘模糊、不规整 ,与胃小弯侧胃壁相连。胃镜示 :胃体小弯侧距贲…  相似文献   

15.
李承信  陈玉银  胡郁之 《安徽医药》2008,12(11):1065-106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6年我院普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胃间质瘤CGIST的临床资料11例行,采用根治性胃Z部切除或全胃切除,3例行局部切除。结果全组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多见,均全愈出院。结论GIST的诊断有助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的结果是确诊的关键,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54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间歇性,以进食后明显,均能自行缓解。在院内行胃镜检查示:胃体下部见一约5cm×6cm大小溃疡型病变,基底极深,覆污苔及黑色血痂并见少量渗血,弹性差,易出血。胃底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32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半数以上可有消化道出血,还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7例胃镜发现异常,28例腹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本组32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30例(93.7%),CD34阳性23例(71.9%)。手术切除后5例复发者二次手术治疗,2例行姑息性减瘤手术者于6月内死亡。结论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采用内镜下切除术与开腹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并根据抽签的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的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恢复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0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P>0.05)。结论内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开腹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其可使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坚  徐立  李威  詹友庆 《江苏医药》2005,31(1):65-66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探究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病例,随访半年,患者间质瘤无复发,无并发症.手术时长(51.2±11.3)min,术中出血量(38.5±8.8)mL,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2.1±0.5)d,术后下床时间(22.4±4.1),半流质饮食时间(47.9±8.1)h,术后住院时长(7.6±2.2)d.结论 对于胃间质瘤患者,使用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