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早期鼻咽癌(T1~2N0~1期)患者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09年本院收治的 58例早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随访满2、3年者分别为50、46例。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4%、91%。分层分析显示T1N0~1、T2N0期与T2N1期 3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100%和74%、100%和81%、100%和87%(χ2=5.74、4.95、4.24,P=0.01、0.03、0.04);全组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不同,分别为100%与85%、100%与85%、100%与88%(χ2=4.02、4.12、4.84,P=0.04、0.03、0.02);T2N1期中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也不同,分别为100%与79%、100%与79%、100%与80%(χ2=5.28、4.84、4.72,P=0.03、0.04、0.04)。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放化疗与生存相关(χ2=5.39、5.74、4.02,P=0.02、0.01、0.04)。结论 早期鼻咽癌各亚组中T2N1期是远处转移的高危亚组,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可能提高该组病例的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成组配对分析早期鼻咽癌单纯IMRT与IMRT同期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2010年共98例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行单纯放疗或同期放化疗,筛选出39对患者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且Logrank法检验。结果 3年随访率为95%。单纯IMRT组和同期放化疗组3年OS率分别为97%、95%(P=0.411),PFS率分别为97%、92%(P=0.301),LRFS率分别为97%、97%(P=0.606),DMFS率分别为100%、92%(P=0.082)。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同期放化疗组大于单纯IMRT组(P=0.000、0.000、0.000),单纯IMRT组与同期放化疗组3级口腔口咽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6%和36%(P=0.093),听力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1%、62%(P=0.100)。结论 同期化疗联合IMRT未能提高早期鼻咽癌T1-2N1期患者OS、PFS、LRFS率,亦未能降低DMFS率;且血液毒性、3级黏膜炎、听力下降发生率较单纯IMRT组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局部T晚期与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局部T晚期患者102例、局部N晚期患者16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两组并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局部T晚期与N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8%与75.8%(P=0.271)、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3.7%与62.8%(P=0.043),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分别为87.6%与91.6%(P=0.64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87.7%与79.5%(P=0.066),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DMFS、OS、PFS均有下降趋势,临床上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应更强调系统性治疗以及分层治疗的意义,以争取更高的OS并降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各亚组根治性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临床转归与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间868例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根治性IMRT等的生存资料,并将其分为早期 N0(T1-2N0) 期137例)、早期 N1(T1-2N1) 期 129例)、局部晚期 (T3-4N0-1期 322例)、区域晚期 (T1~2N2~3 期 107例)和局部加区域晚期 (T3-4N0-1 期 173例)组,比较各组预后和不同治疗策略。 结果 随访率为91.4%,随访时间满 5年者314例。全组5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率和无远处转移率 (DMFR) 分别为 83.5%、918%和84.6%。T1~2N0期疗效最好,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DSS)高达99.1%;各组单纯IMRT与IMRT联合化疗疗效相似; T3~4N0~1期与 T1~2N2~3 期的失败模式和疗效相似; T3-4N2-3期疗效最差, 5年 DMFR和DSS分别仅为67.2%和68.0%。T1~2N2-3、T3~4N2~3 期患者采用单纯IMRT、诱导化疗加IMRT或同期化疗加 IMRT疗效相似。 结论 鼻咽癌不同亚组有不同的临床预后转归,建议采用不同治疗策略。T1~2N0 期可单纯IMRT,其余各亚组, 尤其是 T3~4 N2~3期组有较高的远处转移率,在 IMRT基础上需进一步寻找和探讨更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鼻咽癌第7版UICC或AJCC分期,并为其进一步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并接受根治性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 323例。根据鼻咽癌第7版UICC或AJCC分期标准进行分期。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为 45例。T1与T2期、T2与T3期 5年LRFS率相近(P=0.055、P=0.746)。将T2、T3和T4期翼内肌组合并为T2期,T4期其他的降期为T3期,新T分期中T1、T2、T3期LRFS曲线明显分开。N2与N3a期、N2与N3b期、N3a与N3b期 5年DMFS率相近(P=0.272、P=0.063、P=0.81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颈淋巴结部位是DMFS的唯一影响因素(P=0.037)。将N3a期中颈淋巴为单侧的降期为N1期,N3a期中颈淋巴结为双侧的降期为N2期,则新N分期中N0、N1、N2、N3期DMFS曲线分开。Ⅰ与Ⅱ期、Ⅲ与 Ⅳa期 5年OS相近(P=0.434、P=0.951)。将T1N0-1期作为 Ⅰa期、T2N0-1期作为 Ⅰb期、T1-3N2期和(或) T3N0-1期作为Ⅱ期、T1-3N3期作为Ⅲ期,各期 5年OS曲线明显分开。结论 第7版UICC或AJCC分期仍存在不足,推荐新分期能更好预测预后,但需要更大样本量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非高发区N2~3期鼻咽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序贯卡培他滨维持化疗的疗效,以明确卡培他滨维持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初治、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N2~3期的患者,给予诱导化疗2~3个周期后联合同期放化疗,研究组(维持化疗组)在根治性放化疗后继续予以卡培他滨维持化疗4个周期,对照组(未维持化疗组)观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评价两种方案的不良反应及顺应性。  结果  共1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研究组84例,对照组95例。两组病例一般临床资料均衡。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4.4(5.97~70.26)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79.3%、68.1%(χ2=3.898,P=0.048),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75.6%、64.2%(χ2=5.428,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不良反应及晚期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培他滨特异性药物不良反应均为2级以下。  结论  在中国西北地区非高发区N2~3期鼻咽癌患者中,根治性放化疗后序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后3年DMFS和3年DFS获益,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良好,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局部晚期鼻咽癌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为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64例2010UICC分期为Ⅲ~Ⅳb期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行TPF方案诱导化疗3周期。诱导化疗前行DCE-MR检查,获取造影剂到达组织时间(T1 on set),造影剂到达强化高峰时间(TTP),最大信号强度值(SI),强化峰值(PV),强化百分数(SI%)等参数, 将其与诱导化疗后肿瘤缩小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诱导化疗后鼻咽癌原发灶PR24例,NC40例。2)鼻咽癌原发灶缩小率与T1 on set(r=-0.378,P < 0.001)及TTP(r=-0.285,P=0.02)负相关;与SI(r=0.027,P=0.834)、PV(r=0.042,P=0.741)、SI%(r=0.026,P=0.841)无明确相关关系。  结论  造影剂到达组织及达到强化高峰时间早的病例化疗后肿瘤缩小率大;肿瘤强化程度与化疗后肿瘤缩小率无相关性;T1 on set、TTP有可能作为鼻咽癌化疗疗效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以IMRT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Ⅱ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23例Ⅱ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放疗81例,同期放化疗42例。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结果 全组5年OS、LRFS、DMFS、PFS分别为96.7%、94.7%、93.1%、87.8%。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OS (98.7%:92.9%,P=0.569)、LRFS (94.8%:94.5%,P=0.770)、DMFS (94.5%:90.2%,P=0.408)、PFS (90.6%:82.2%,P=0.340)均无明显差异。T2N1期患者两组5年各项生存率仍无明显差异(P=0.929、0.967、0.917、0.492)。急性不良反应方面同期放化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放射性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0、0.000、0.012、0.010),而两组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823、0.622、0.113)。结论 对Ⅱ期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急性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诱导化疗序贯同期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诱导化疗加同期化放疗(IC/CCRT)与单纯同期化放疗(CCRT)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  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20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加同期化放疗组(IC/CCRT)和单纯同期化放疗组(CCRT)。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同期化放疗方案: 在放疗的第7、28、49天接受卡铂(AUC=6)化疗, 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组在同期化放疗前接受了诱导化疗: 2个疗程5-FU(750 mg/m2)+卡铂(AUC=6)。  结果  IC/CCRT组与CCRT组Ⅲ、Ⅳ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4.5%和17.8%(P < 0.001), 两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和79.4%(P=0.30), 两组方案的3年无瘤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和远处转移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纯同期化放疗相比, 诱导化疗加同期化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 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未明显提高, 但不良反应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放疗加诱导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诱导化疗对晚期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1 993年 2月至 1 995年 1 2月 ,1 1 8例 、 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化放组及单放组 ) ,每组 59例。放疗采用60 Co机或直线加速器照射。鼻咽癌原发灶 DT66~ 76Gy/6.5~ 7.5w,颈部 DT50~ 66Gy/5~ 6.5w。化疗组在放疗前采用 DDP+5- Fu方案诱导化疗。结果  5年生存率化放组为 57.6% ,单放组为 35.6%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化放组远处转移率为 2 8.9% ,单放组为 40 .7%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结论 放疗加诱导化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并可降低远外转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比较调强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急性反应及晚期损伤。  方法  初治鼻咽癌患者72例,均为Ⅲ~Ⅳa期;随机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序贯化疗(30例)和同步放化疗+序贯化疗(42例)。鼻咽和颈部靶体积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照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TOG/ 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  结果  本组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单纯放疗组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5.0%、80.0%、95.0%和80.0%、60.0%、75.0%;同步放化疗组1、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6.4%、96.4%和100%、92.9%、92.9%;两组间2年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率(χ2=3.951,P=0.047)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χ2=3.858,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4,P=0.248)。多数患者仅表现为1~2级放疗急性反应和0~1级放疗晚期损伤,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未观察到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在晚期损伤症口干表现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中,两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抑制及消化道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重下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MRT联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获得较好的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控制率,两者急性放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晚期损伤方面联合治疗患者较易出现口干等症状;联合治疗组亦能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评价同期化疗对提高Ⅲ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和价值。方法:收集首程治疗Ⅲ期鼻咽癌患者507例,其中178例放疗同期联合含顺铂方案的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并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Ⅲ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8%、81.4%、75.0%和62.5%。放化组总生存率为71.6%,单放组为62.7%,χ2=4.830,P=0.028;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放化组为90.5%,单放组为76.3%,χ2=11.464,P=0.001;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放化组为77.4%,单放组为73.6%,χ2=1.092,P=0.296;无瘤生存率放化组为70.6%,单放组为58.1%,χ2=8.078,P=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同期化疗是影响鼻咽癌治疗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预后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期化疗是影响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同期化疗有助于提高Ⅲ期鼻咽癌放疗后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的局部复发风险和放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10年间215例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66例术后常规放疗、149例未放疗。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并应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分析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全组36例局部复发(16.7%)。放疗比未放疗提高了5年LRRFS (92.6% 和76.6%,P=0.010),两组OS相似(82.8%和84.7%,P=0.49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放疗、T分期是LRR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组倾向评分配对分析结果显示5年LRRFS也不同(92.6%和74.5%,P=0.00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唯一影响因素(HR=3.53,95%CI=1.153~10.844,P=0.027)。结论 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但还需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术后放疗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诱导化疗后行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对比不同诱导化疗方案的治疗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170例Ⅱ~Ⅳb期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6例,女性44例;Ⅱ期27例,Ⅲ期105例,Ⅳa~b期38例。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3年总生存率、局部区域控制率、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8%、91.5%、76.7%和69.1%。多因素分析发现,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疾病进展(HR:1.820,95%CI:1.013~3.271,P=0.045)及远处转移风险(HR:2.240,95%CI:1.017~4.090,P=0.045)显著降低。  结论  含紫杉醇+顺铂的诱导化疗方案较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显著延长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蒋朝阳  张涛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19-10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相似文献   

16.
陶华  陆进成  陆昕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8):1371-1374
  目的  比较并分析调强放疗伴或不伴同步化疗治疗胸段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共49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 均经胃镜病理证实且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7例接受单纯调强放射治疗(单放调强组), 32例接受调强放疗同步FP方案化疗治疗(同步放化组)。同步化疗方案为复方氟尿嘧啶80 mg/m2, d1~5, 奈达铂70 mg/m2, d1。放疗从化疗第1天开始, 单放调强组方案为6MV-X线IMRT放疗GTV 60~70 Gy, CTV 54~63 Gy, 同步放化组方案为6MV-X线IMRT放疗GTV 60 Gy, CTV 54 Gy。分次剂量为GTV 2.0 Gy/次, CTV 1.8 Gy/次。6~7周完成。  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不良反应小, 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 随访率为97%单放调强组与同步放化组1、2、3年局控率分别为93.3%、60.9%、25.4%和90.3%、78.7%、58.1%(χ2=3.198, P=0.074),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44.1%、29.4%和93.5%、71.1%、55.9%(χ2=4.733, P=0.030)。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 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单纯调强放疗组高, 经对症处理后,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 无一例因不良反应终止或延长治疗时间。  结论  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组较单纯调强放疗组能提高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生存率,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奈达铂和氟尿嘧啶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局控率、生存率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奈达铂+氟尿嘧啶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30例的局控率、生存率和毒副反应,并与单纯放疗30例相比较。结果:CR率放化组为93.33%,单放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放化组分别为93.33%和86.67%,单放组分别为83.33%和7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毒副反应:放化组恶心呕吐高于单放组,主要是轻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骨髓抑制较单放组明显(P〈0.05),且放化组有1例在第3周期化疗后发生Ⅳ度血小板下降;放化组皮肤反应无明显加重(P〉0.05),但Ⅲ、Ⅳ度口腔黏膜反应与单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达铂+氟尿嘧啶同期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低,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行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的可行性,进一步明确和评价临床早期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并分析其治疗失败原因。  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23例临床分期为T1~2N0~1M0食管癌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依据放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ENI组21例,累及野照射(IFI)组102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全组123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8%(108/123)、47.2%(58/123)、36.6%(45/123)及89.4%(110/123)、67.5%(83/123)、48.8%(60/123)。ENI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5%(19/21)、47.6%(10/21)、42.9%(9/21),与IFI组的86.3%(88/102)、49.0%(50/102)、35.2%(36/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P=0.588 8)。ENI组与IFI组患者比较发生纵隔和(或)远处转移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χ2= 5.778,P=0.016)。  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作为临床早期食管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ENI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能否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4周期新辅助化疗(NACT)对N2-N3期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间915例T1-4N2-3M0期鼻咽癌患者资料。以行3~4周期NACT者为观察组(NACT≥3组),行2周期NACT (NACT=2组)和未行NACT (NACT=0组,即同期放化疗组)作为对照组。按1:2:1比例以年龄、N分期、病理类型、NACT方案配对后,NACT≥3组、NACT=2组、NACT=0组分别有179、358、179例纳入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OS、DFS、RFS、DMFS,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NACT≥3组、NACT=2组、NACT=0组5年OS分别为89.4%、81.6%、73.7%(P=0.000),5年DFS分别为83.2%、69.8%、64.2%(P=0.000),5年RFS分别为86.0%、76.0%、69.3%(P=0.001),5年DMFS分别为86.6%、76.0%、68.3%(P=0.000)。3~4周期NACT是N2-N3期鼻咽癌OS、DFS、RFS、DMFS的保护因素(P=0.000、0.001、0.001、0.000)。结论 3~4周期NACT能显著改善N2-N3期鼻咽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在血浆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3年间收治的210例血浆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1例行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NCRT),109例行同期放化疗(CCRT)。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诱导化疗后血浆EBV-DNA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3年样本数为154例。NCRT组和CCRT组3年OS、DFS、DMFS分别为88.0%和80.4%(P=0.210)、80.1%和70.6%(P=0.029)、87.1%和76.0%(P=0.036)。N2期NCRT组3年DFS、DMFS高于CCRT组(P=0.031、0.014),N3期NCRT组3年OS、DFS、DMFS高于CCRT组(P=0.029、0.012、0.019)。全组诱导化疗2、3、4个周期的3年OS、DMFS依次提高(P=0.020、0.021)。NCRT组放疗前诱导化疗2、3、4个周期后血浆EBV-DNA转阴率分别为51.85%、76.92%、88.57%(P=0.004),将上述血浆EBV-DNA水平降为0作为预测进展指标的敏感性分别为62.50%、66.67%、75.00%(P=0.910),特异性分别为57.89%、90.00%、96.77%(P=0.000)。结论 诱导化疗提高EBV-DNA>4000 copies/ml的N2-3M0期鼻咽癌患者的DFS、DMFS和N3期OS,不提高RFS。诱导化疗疗程与预后呈正比。随着诱导化疗周期增加血浆EBV-DNA转阴率逐渐增加,4个周期化疗后血浆EBV-DNA降0作为预测进展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