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16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66例患者中,125例(75.3%)证实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 ),25例(15.1%)为可疑BOO(BOO±),16例(9.6%)无BOO(BOO-),3组之间在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V)、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上差异无统计意义,BOO( )组的逼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诊断BPH、选择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前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00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O.05);BOO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00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剩余尿量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指征标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剩余尿 (PVR)量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指征标准的可能性。 方法 将不同剩余尿量的 10 3例BPH患者分为 3组 ,A组无PVR ,B组PVR <60ml,C组PVR >60ml。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 结果  3组间膀胱测压容积、逼尿肌等容收缩压 (Piso)和高顺应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逼尿肌反射减弱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B、C组不稳定性膀胱 (DI)、最大尿流率 (Qmax)、Griffiths组间特异性尿道阻力因子 (URA)及逼尿肌储能 (DR)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PVR≥ 60ml并非是BPH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绝对量化指征 ,当BPH引起膀胱出口梗阻 (BOO)及排尿功能受到损害出现PVR时 ,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逼尿肌无力所致的PVR后 ,应及早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无力患者的电切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伴有逼尿肌无力 (ACD)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尿动力学检查确认有ACD的 12例BPH并发膀胱出口梗阻 (BOO)的患者 (A组 )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或加膀胱颈内切开术 (TUIBN) ,同时与逼尿肌功能正常或高于正常的行TURP的BPH患者 2 4例 (B组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组术后 7~ 30d复查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为 12 .5 8± 0 .70分 (P <0 .0 0 1) ,最大尿流率 (Qmax)为11.0 5± 0 .85ml/s (P <0 .0 5 ) ,均比术前有改善 ,但术后效果不如B组明显 (P <0 .0 0 1)。术后 3、6个月复查IPSS及Qmax,两组略有改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剩余尿测定也均在正常范围。术后 3个月对ACD的 5例复查逼尿肌收缩力 ,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ACD并伴有BOO的BPH患者可以采取电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压(Pvas)减去尿道出口压(P0)比最大尿流率(Qmax)比率的测定(Pves—P0/Qmax)对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可靠性。方法:采用WIEST尿动力学仪,53例患者分为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高压高尿流率、高压低尿流率、高压伴正常尿流率、正常逼尿肌压伴正常尿流率5种不同排尿类型,应用Pves-P0/Qmax测定诊断BOO,同时应用ICS标准方法即Pves减去腹压(Pabd)比最大尿流率(Qmax)的测定(Pves—Pabd/Qmax)诊断B00;用两种方法判别BOO并进行自身对比。结果:18例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以及高压高尿流率患者,应用ICS标准方法Pves-Pabd/Qmax测定不能明确诊断有否BOO,但应用Pves—P0/Qmax测定能明确诊断有否BOO;35例逼尿肌高压伴低尿流率或伴正常尿流率以及正常逼尿肌压伴正常尿流率的患者,应用两种方法诊断有否BOO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Pves-P0/Qmax测定诊断BOO对各种排尿类型有普遍的可靠性,特别对逼尿肌低压低尿流率或高压高尿流率病例能明确判定有否BOO。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功能的诊断意义.方法:对95例BPH患者进行压力-容积和压力-流率测定.结果:95例BPH患者中BOO 57例,无BOO23例,其余15例为可疑或分析困难.BOO组前列腺体积大于无BOO组(62.4±16.1)cm^3 vs(41.0±7.1)cm^3(P<0.05),最大尿流率(Qmax)小于无BOO组(5.4±1.9)ml/s vs(12.4±5.0)ml/s(P<0.05),两组IPSS评分无差别(23.7±4.4)分vs(25.2±4.9)分(P>0.05).BOO组有逼尿肌不稳定收缩(DD34例,无BOO组D119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BOO存在,了解BPH患者的逼尿肌功能.IPSS不能判断患者的下尿路症状(LUTS)是否因BOO导致.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不足很大,但LUTS明显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自由尿流率测定对BOO诊断有一定帮助.DI是无BOO患者发生LUT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非压力 流率 (P F)指标拟诊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可能性。 方法 计量资料用 x±s表示 ,两样本均数及两样本率比较采用t检验 ,对选定的非P F指标在确诊梗阻组、无梗阻组间进行比较 ,分析其特点。 结果  5 0 4例BPH患者中 ,获得满意P F结果并确诊BOO者 2 5 2例 ,无BOO者 5 2例。无满意P F结果 ,但拟诊梗阻者 2 0 0例。BOO组与无BOO组结果比较 :具有前列腺典型尿道压力分布图 (UPP)曲线者分别占 87.3%和 5 3.8% (P<0 .0 5 ) ;充盈末期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发生率分别为 2 2 .2 %和 7.7% (P <0 .0 5 ) ;膀胱开口压分别为(90 .4± 38.5 )cmH2 O(1cmH2 O =0 .0 98kPa)和 (46 .9± 2 0 .7)cmH2 O(P <0 .0 5 ) ;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分别为 (12 4 .9± 4 2 .9)cmH2 O和 (6 6 .4± 2 1.7)cmH2 O(P <0 .0 5 ) ,其余非P F指标间无明显差别。 2 0 0例无满意P F结果但拟诊BOO的患者中 ,16 3例的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为 (12 0± 4 2 .8)cmH2 O ,10 0例患者膀胱开口压平均为 (98.4 6± 4 2 )cmH2 O ,测得逼尿肌痉挛 97例 ,测得前列腺典型UPP曲线 2 8例 (多数因留置导尿 ,不能获得正常UPP曲线 )。 结论 部分非P F指标可以作为辅助诊断BOO依据 ,包括 :最大逼尿肌压力 >80cmH2 O ,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剩余尿 (RUV )与膀胱出口梗阻 (BOO)、逼尿肌收缩力相关性。方法 :对 42例 BPH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RUV与 BOO呈正相关 (r =0 .716 0 ,P <0 .0 1) ,与逼尿肌等容收缩压 (Piso)呈负相关 (r =- 0 .5 718,P <0 .0 1)。术前和术后的 RU V、尿道阻力因子 (URA )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而术前和术后的 Piso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BPH患者 RUV的产生及增多是由于 BOO的加重和逼尿肌功能受损的共同结果 ,在病程的不同阶段 ,BOO和逼尿肌收缩力对 RUV的产生、增多及减少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 (BOO)及逼尿肌收缩强度与剩余尿的关系。 方法 应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测 181例BPH患者BOO情况和逼尿肌收缩强度 ,以导管法结合膀胱灌注量与排出量之差确定剩余尿 ,对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81例患者剩余尿量 0~ 2 0 0ml。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 ,剩余尿量增多 (F =12 .14 3,P =0 .0 0 1) ;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改变 (F =2 .386 ,P =0 .0 71)。 2 5例 (13.8% )患者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或正常时仍有较多剩余尿(>10 0ml)。 结论 剩余尿增多主要由逼尿肌收缩强度减弱所致 ,而随着BOO加重 ,剩余尿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研究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BPH)术前的诊治及术后预防膀胱痉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就诊的159例BP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2d、术后2个月分别利用尿动力学测定仪对所有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的测定.结果 治疗方法以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占的比例最大,为74.84%;其次是膀胱造瘘术,占15.09%,其余的所占比例均较小.治疗前患者的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最大尿道压、Qmax、BC、PVR、Pdet-Qmax、VMCC、IPSS等8项尿流动力学参数在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效果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发生膀胱痉挛的患者有54例,占总患者例数的33.96%.在膀胱痉挛患者中,低顺应性膀胱患者的发生率为35.19%,不稳定膀胱患者的发生率为50.00%,远高于逼尿肌收缩异常组和正常组.结论 尿流动力学的检查是对BPH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客观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