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是一个重要问题,在音乐史上,“经典音乐”概念虽很难界定,但不影响新中国音乐史上经典音乐的产生。新中国音乐史发展的三个高潮期所产生的经典音乐都具有以“人”为中心,具有“人民性”,既指向新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史,又指向关于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新时代音乐需要在“人民音乐”的视域中进一步凸显人性、党性、诗性,惟其如此才能完成新时代中国音乐的经典建构,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杂剧艺术的奠基人——关汉卿的代表作。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杂剧,历来受到后人的广泛关注。全剧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精练质朴的语言、简洁完整的情节,深刻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并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反抗压迫的妇女的典型形象。通过对作品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价值内涵,体会关汉卿在《窦娥冤》创作当中的人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赋予旅游业以共同富裕、公平福利、全民共享、个体关怀、全面发展等深刻意涵。面向“旅游人民性”的时代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应重构中国本土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理念、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转型中的个体数字鸿沟、完善低成本的乡村旅游消费体系、系统保护乡村旅游消费者权力、从“文化本真导向”转为“文化创生导向”、调和规模效益与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人民性是对中国特色乡村旅游业的价值取向、发展模式、结构优势的高度提炼,构成重要的价值基础、意义基础和精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葛兰西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通约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他们都确认了“人民”在进步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他们都强调了文化的“人民性”与“民族性”的联系;他们又都把文化生产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为一种教育学关系.他们文化的“人民性”认识的互补性在于,面对民族文化传统,毛泽东在批判的同时强调了继承,葛兰西则突出了批判向度.在以“人民性”视域观照同时代的文学时,毛泽东侧重探讨民间文化,葛兰西则侧重于商业文化研究.面对“人民”内在的差异性,毛泽东是既承认协商的必要,又更强调斗争,葛兰西则是承认斗争的不可避免,但更强调协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和社会的关系做出唯物史观阐释,将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之中,明确了社会发展是人以自身力量不断满足个体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过程,历史地规定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遵循人民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人民立场便内化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政治品格,凸显了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归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又着眼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矛盾变化的需要,正是中国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人民性"推向更高阶段的理论自觉,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16-122
"人民性"问题是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有助于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神。新时代语境下,"人民性"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学理资源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是"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话语表现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民本"思想、"人学"文论,为当下"人民性"文艺理论的思想建构、文化传承提供了话语资源和精神血脉;中国现当代"文艺社会学"思想、"人本主义"文论,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人民性"本质认识、内涵掌握创造了条件和语境;西方文论中"现实主义"的理论阐发,可为"人民性"文艺创作与批评的问题反思、艺术表达提供思想资源及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7.
“国民”与“阶级”是近代中国竞争性建构的两种政治身份话语,从历史事件与话语建构相关联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身份话语的更替机制及其背后的历史机运。甲午战败后,晚清知识精英迅速引入国民身份话语,统合传统四民秩序解体的中国社会,以助益推翻帝制并打破传统君民等级关系。然而,随着民国建立之后共和的流产,国民身份话语失灵,转而建构阶级身份话语。阶级关系最初由清末革命派用以讨论民生问题,在共和实践失败后为无政府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所借用。国民身份话语失灵带来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重新强化革命派早期提倡的社会革命,孵化出以“阶级”为名的政治身份话语,并在共产国际背景下进入中国革命话语。“国民”转向“阶级”的政治身份话语,始终裹挟于反抗压迫与追求富强的革命浪潮,为此后社会动员与革命的实践及制度分途奠定话语基础。  相似文献   

8.
《总目》采用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历史继承与现实应用共融的态势。它遵循的批评话语形式有三种: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形式;审美批评话语形式和学术批评话语形式。每一种批评话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审美批评话语具有文学审美本体价值;学术批评话语则显示出学术的力量和学者的勇气。三种话语形式共融于《总目》的批评活动中而成为话语组合。  相似文献   

9.
方维保 《文史哲》2011,(2):127-137
中国左翼革命文学是建构在伦理和道德化的"人民"和"人民性"的阶级话语基础之上的。左翼革命文学对"人民"进行了阶级论语境下的重新阐释,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俄罗斯民粹主义对于知识分子与人民的各自独立的论述,而剔除了传统启蒙主义文化和人道主义文化中的公民和全民的涵义,确定了其对于无产阶级的特指,并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人民伦理秩序。根据这个秩序要求,资产阶级、知识主体与人民工农兵在文学想象中享受不同的伦理地位,并且建构起一种以"人民"替代民族、以革命政党代替"人民"和民族的结构。阶级论语境下的人民伦理秩序,直接造就了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民性"情感规范和道德良知机制。在知识主体的文学言说中,享受不同伦理序位的社会阶层,在文学话语中接受差别性的情感待遇和形象待遇。"人民性"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道德化情怀。对于"人民"艺术形式和话语传统,"人民性"建构起的是对于它的道德崇高感和知识主体的精神皈依感。更为重要的是,"人民性"还是一种文学的良知机制。知识主体作为创作主体,其价值立场、情感姿态、艺术形式追求都受到自我道德的约束和监督,会因接近而生欣喜感和幸福感,并因疏离而生失落感和罪恶感。由人民伦理秩序及其所衍生的人民性道德情感构成了中国左翼革命文学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李友梅 《中国社会科学》2023,(2):99-119+206
作为展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社会学话语的有效性、影响力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体系的内在张力能否得到有效协调,这也是反映能否在多元分化的世界中凝聚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共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特色。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既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统筹融通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内在的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关系的核心力量所在。深入论证为何需要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如何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古典哲学笑论通常在“优越—乖讹—释缓”的现代框架下被归结为“优越论”,但这种将“笑”化约为“喜剧”或“幽默”的主流考察方式忽视了问题意识和研究语境。古希腊、罗马笑论散见于哲学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发现一套以德行教化为核心的显隐结构,外显结构“因……笑”体现为否定性的“嘲笑”,内隐结构“与……笑”体现为肯定性的“机巧”。一显一隐的话语机制,是在公共生活、整全人性、个体存在的三重视域中运作的。由此,古典笑论的复杂全貌才能得以把握。现代幽默理论的基本面向已悉数包蕴在古典笑论中,“笑”对人类生活始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昌丰 《理论界》2022,(8):30-37
“人民”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标识性概念。特有的实践赋予概念生成及变迁的特定语境,中国实践中生成的“人民”概念应基于中国语境来考察。在理论语境中,人民是受政治理论规制的概念,不同的政治理论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政治理论的转变及发展中对其进行理解。在实践语境中,人民是与政治实践相伴的概念,不同的政治实践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国家建构和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对其进行理解。在价值语境中,“人民”以正面的符号、意义以及价值逐渐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要从价值塑造的对象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中对其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过去源于法律阶级性本质的平等观点的错误和危害。指出应当尊重法律发展的现代逻辑,考察平等理论的世界趋向,摈弃片面、狭隘的法律实施平等论,重构新法律平等理论。  相似文献   

14.
重拾文学的人民性 ,指认人民性失落的现状和成因 ,在于确定人民性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为了准确把握人民性的内涵 ,需要疏通人民性与文学的政治性、阶级性、国民性、时代性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关系到当前文学理论和实践走向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政策制定是一个围绕特定议题所展开的意义赋予与话语竞争过程,竞争的“获胜者”将主导政策场域,影响政策选择或变迁的方向。通过关注话语在“社会现象”到“政策议题”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构建出一个理解政策制定过程的解释模型。应用该模型考察新农合决策过程,可以发现,“地方互助”话语为重建传统合作医疗的政策安排赋予了合理性支持。而新农合政策的出台,是由于“国家投入”话语在众多政策倡导者的努力下,成功地与“扶贫”话语关联在一起,并取代“地方互助”话语而主导了合作医疗政策场域。  相似文献   

16.
1928年发生的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学界已讨论颇多,不过论述多集中在双方文学观念本身,很少将梁实秋的个人主义思想背景考虑在内,因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文学观念交锋背后双方在文化政治理念上的差异.笔者将梁实秋的文学观念与其时新月派进行的人权论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梁实秋与左翼文学分歧的根本并非是与阶级性相左的人性,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个人性.是个人自由优先,还是阶级类集体意识优先,是造成双方文学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尽管"新时期"初期小说以"写真实"话语和"人学"话语呈现出向"五四"启蒙精神的回归,但在"新时期"特定历史意识和文化逻辑的制导下,其启蒙认同的建构却又显示出不同于"五四"启蒙文学的文化心理机制和叙事表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这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和全面落实.从现实和历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层面来看,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法理性、尊严性和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是核心的、宪政的、实践的和文化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在中国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乃至网络政治舆论生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话语既表明了一种角色身份又蕴含着一定的责任。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参与者与批评者、向导者与监督者的话语角色身份,包含理性和伦理两个方面的责任。网络意见领袖明晰自身的角色、承担应有的责任,对国家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和健康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环境的建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广泛地展开。在教学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搜集某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录音资料,对比分析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师话语的特点,考察不同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差异,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