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波原位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四肢恶性骨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6月至2012年4月对19例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及转移瘤患者采用微波灭活联合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男12例, 女7例;年龄11~65岁, 平均47岁。原发恶性骨肿瘤11例,转移瘤8例。股骨远端8例、胫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X线、CT显示骨干皮质破坏小于骨全长的1/3,而MRI显示肿瘤侵袭范围超过骨全长2/3。依据MRI确定截骨范围,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采用常规肿瘤假体置换入路,按广泛切除原则充分显露瘤段骨及软组织肿块。使用铜网保护瘤段骨周围软组织,用2 450 MHz微波将瘤段骨内部加热到50 ℃,持续20 min,按术前测量长度进行截骨,人工关节假体重建,逐层缝合组织及皮肤。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00 ml。随访10个月~5年,平均2.7年。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复发,带瘤生存;2例术后其他部位转移,死亡;余8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6例转移瘤患者分别于术后5~20个月出现其他部位转移,死亡;2例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3例肱骨近端肿瘤患者术后肩关节外展、上举功能受限,其余患者无关节功能受限。结论 微波灭活联合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髓腔内广泛受累的四肢恶性骨肿瘤,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Guo W  Yang Y  Tang XD  Ji 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57-660
目的探讨肿瘤广泛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上段恶性肿瘤的疗效,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对81例股骨上段骨肿瘤的患者行广泛切除后人工假体置换,肿瘤类型包括股骨近端转移癌30例,股骨近端原发恶性骨肿瘤39例,股骨上段周围原发恶性软组织肿瘤4例,股骨上段纤维异常增殖症3例,其他5例。9例患者使用了灭活肿瘤骨结合人工假体复合重建缺损,5例患者行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体重建,其余67例患者均使用金属假体。术后功能评价采用MSTS93评分。结果30例骨转移癌患者中,因术后均转往相关肿瘤科室行放、化疗,随访率较低,局部复发率不详,但术后短期关节功能良好。76例(93.8%)患者术后半年MSTS93评分平均在25分以上。51例原发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5~7.0年,平均3.5年。1例患者出现髋脱位;2例患者出现假体迟发感染;2例患者出现假体松动;2例患者发生移植物与宿主骨接合处不愈合;2例患者出现髋臼磨损;3例患者出现髋部疼痛,行走困难;1例患者出现假体的下沉。5例患者在术后0.5~2.0年内发生了局部复发。结论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应用人工假体重建骨缺损,并发症较少,可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可作为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首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3.
人工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 42例。其中股骨远端 24例, 胫骨近端 16例, 腓骨上端 2例。病理类型: 骨肉瘤 21例, 骨巨细胞瘤 (Ⅱ~Ⅲ级) 16例, 软骨肉瘤 4例, 滑膜肉瘤 1例。行骨肿瘤的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 采用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 对骨肉瘤患者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随访 12~72个月, 其中 30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12例出现复发。膝关节活动范围: 伸 0°, 屈 85 ~120°。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 ≥23分 22例, 15~22分 17例, <15分 3例, 优良率达到 86%。结论: 人工假体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 能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肿瘤型假体重建膝关节周围原发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WX  Ye ZM  Yang DS  Tao HM  Lin N  Yang Z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65-668
目的总结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保肢手术中人工关节重建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83例应用肿瘤型假体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资料。其中骨肉瘤58例,多中心骨肉瘤2例,皮质旁骨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巨细胞瘤13例,平滑肌肉瘤1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根据骨缺损重建部位分组:股骨下端组44例,胫骨上端组34例,全股骨置换组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30个月,平均41个月。局部复发6例,2例晚期感染,假体松动2例,无假体断裂;假体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82.1%。41例植骨患者形成皮质外骨桥。肢体肌肉骨骼肿瘤外科治疗重建术后功能评分:股骨下端组19.0—29.0分,平均25.0分;胫骨上端组17.0—28.0分,平均24.4分;全股骨置换组16.0—21.0分,平均19.0分。股骨下端组和胫骨上端组功能优于全股骨置换。结论肿瘤型人工关节重建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骨干人工假体对股骨近端骨干恶性肿瘤切除后结构性骨缺损进行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对7例股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采用骨干人工假体置换,男3例,女4例;年龄28~76岁,平均61.8岁。原发恶性骨肿瘤4例,转移癌3例。术前常规行X线、CT及MR检查,通过MRI测量瘤段骨长度及软组织侵犯范围,再根据截骨长度选择骨干人工假体配件。取股骨近端外侧直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按肿瘤切除原则充分显露术前MRI测量的瘤段骨及软组织肿瘤并截骨,扩髓后安装骨干人工假体,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切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400 ml。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年因出现肺转移而死亡,3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术后未出现术区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乳腺转移癌患者术前多发转移,术后行综合治疗,带瘤生存;2例乳腺转移癌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转移。7例患者术后患肢髋关节功能均无受限。结论 使用骨干人工假体对股骨近端骨干恶性肿瘤切除后结构性骨缺损进行重建,保留了邻近的髋关节及肌腱附着点,操作简单,住院时间较短,可早期负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的保肢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进行翻修术的效果.[方法]1997年11月~2006年12月,收治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以非骨水泥假体对其中4例行全髋关节翻修,2例仅翻修髋臼假体,1例仅更换股骨柄.一期翻修4例,二期翻修3例.随访时应用X线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价,并检测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7例患者平均随访3.6年(1.5~10.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5分(18~6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9分(60~99分).无1例术后感染复发;1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而需翻修;末次随访时5例疼痛消失,2例活动时偶有隐痛;2例无跛行,5例轻度跛行;1髋发生Brooker 2级异位骨化;聚乙烯内衬磨损率为0.08 mm/年.无1例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或神经损伤.[结论]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根据个体感染情况选择一期或二期翻修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对固定稳定、与周围骨质间无感染征象的的假体选择不翻修是否可行,有待更多病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髓外柄断裂的有限翻修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例患者行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发生假体髓外柄断裂,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25岁、51岁和52岁。原发肿瘤部位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别为股骨远端骨肉瘤、股骨远端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及股骨近端软骨肉瘤。假体髓外柄断裂分别发生于术后11个月、34个月和28个月,均无明显外伤史,为行走时发生假体断裂。假体断裂处位于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和股骨近端假体的股骨颈基底部。依据假体断裂后髓内柄固定牢固及髓外柄残留足够长度的情况,为避免常规翻修手术中较困难的原假体髓内柄及骨水泥取出,设计了股骨近端和远端翻修假体进行有限翻修,该翻修假体由套筒部和关节部组成,材质及关节部外形与原假体相同,翻修时保留原假体髓内柄,将翻修假体套接于残留的髓外柄,骨水泥及挤压螺钉固定,同时更换磨损的配件,从而完成有限翻修。术后常规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观察翻修假体稳定性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例患者假体断裂原因为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股骨近端假体股骨颈基底部疲劳断裂各1例,股骨远端假体髓外柄结合部松动、锁钉断裂1例。翻修术后分别随访1个月、103个月和110个月,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生软组织内肿瘤复发而再行肿瘤切除术。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翻修假体固定牢固、无松动。MSTS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66.7%、86.7%和83.3%。结论 定制肿瘤型关节假体由于疲劳或结构失效可发生断裂,套接式翻修假体可保留固定牢固的原假体髓内柄而行有限翻修,降低了手术难度,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关节在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人工假体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0例骨肿瘤患进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的效果。生存情况、功能、并发症及处理。肿瘤类型:恶性肿瘤22例,其中骨肉瘤11便,软骨痤瘤5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2例,恶性骨母细胞瘤、腺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巨细胞肉瘤各1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7例,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部位:股骨远端24例,股骨近端7例,股骨干2例,股骨近端7例,肱骨  相似文献   

9.
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和肢体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an TQ  Guo W  Yang RL  Sun X  Qu H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50-1555
目的 分析下肢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评估保肢后的肢体功能.方法 2003年11月至2010年1月,20例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接受保肢或截肢手术.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0岁.肿瘤位置:胫骨远端14例,腓骨远端3例,跟骨3例.肿瘤分期:ⅠB期3例,ⅡB期16例,Ⅲ期1例.除3例胫骨下端肿瘤截肢外,其他11例胫骨远端肿瘤行自体骨(4例)或异体骨(7例)踝关节融合手术,6例腓骨远端和跟骨肿瘤行自体骨重建手术.平均随访36.4个月.结果 5例异体骨踝关节融合和1例跟骨自体骨重建患者伤口延迟愈合,自体骨和异体骨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例异体骨出现吸收和不愈合(其中1例截肢,另1例更换为骨水泥临时假体),1例胫骨远端骨肉瘤术后11个月复发截肢,2例分别于确诊后22和48个月死于肺转移.患者2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9%和79.6%,12例高度恶性骨肉瘤的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和70.0%.保肢患者功能MSTS评分为82%.结论 下肢肢体远端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整体生存情况相对较好,保肢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控制和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可旋转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间在本院行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A组)和单纯铰链型假体(B组)治疗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26.5岁,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5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B组: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8岁,其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4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3例,纤维肉瘤3例。手术对胫骨近端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假体重建膝关节;对化疗敏感的病例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置换后采用Enneking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膝关节屈伸度数。[结果]A组随访72012年10月间在本院行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A组)和单纯铰链型假体(B组)治疗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26.5岁,其中骨肉瘤7例,软骨肉瘤5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B组: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8岁,其中骨肉瘤11例,软骨肉瘤4例,侵袭性骨巨细胞瘤3例,纤维肉瘤3例。手术对胫骨近端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假体重建膝关节;对化疗敏感的病例同时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置换后采用Enneking膝关节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膝关节屈伸度数。[结果]A组随访748个月(平均28个月),5例出现复发,Enneking下肢功能评估优11例(64.7%),良5例(29.4%),差1例(5.9%),优良率达94.1%;膝关节伸直0°,屈曲(131.5±17.8)°。B组随访848个月(平均28个月),5例出现复发,Enneking下肢功能评估优11例(64.7%),良5例(29.4%),差1例(5.9%),优良率达94.1%;膝关节伸直0°,屈曲(131.5±17.8)°。B组随访845个月(平均25个月),4例出现复发,Enneking下肢功能评估优11例(52.4%),良8例(38.1%),差2例(9.5%),优良率达90.5%;膝关节伸直0°,屈曲(116.5±15.4)°。组间比较,膝关节术后Enneking功能评估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膝关节屈曲度数可旋转稳定假体组较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置换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是有效的保肢方法,可获得较单纯铰链型假体更大的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