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闻华明  李海祥 《眼科新进展》2011,31(1):71-74,77
目的 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和非球面切削LASIK术后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 .方法 选择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进行LASIK的患者133例(257眼),根据自愿非随机方法 分三组,其中35例(69眼)接受常规LASIK(常规组),51例(98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ORK-C...  相似文献   

2.
LASIK治疗近视后切削中心的角膜地形图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术后切削中心的偏移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185例(356眼)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准分子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方向,并用视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平均偏心值为0.38±0.26mm;其中偏离瞳孔中心0.5mm以内为263眼(73.9%),0.5~1.0mm为85眼(23.9%),1.0~1.2mm者为8眼(2.2%),切削中心位于鼻侧者为320眼(89.9%).偏中心切削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偏心量≤0.5mm中、小光区切削9眼,偏心量>0.5mm为27眼.结论严重的偏中心切削将导致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准确的切削中心定位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扩大切削直径以及完整的角膜瓣对LASIK术后的效果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膨隆是LASIK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散光增加、屈光回退、暗视力问题、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前凸、进行性的角膜变薄等,本文从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一般概况、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SP_3 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4 1例(12 10眼)近视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6 0 0D以上近视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 0 0D ,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减少1 .3 1μm ;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 5 0D以内及±1 .0 0D以内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 =-0 . 1及r =-0 . 3 ,P <0 .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5.
LASIK手术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 DGH- 4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6 37例 (12 10只眼 )近视患者在施行 L ASIK手术前及术后 1月、3月的角膜中央厚度 ;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 4组 ,对各组所测得角膜中央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 6 .0 0 DS近视患者的屈光度每增加 1.0 0 DS,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减少 1.31μm ;手术后 1月及 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 0 .5 0 DS及≤± 1.0 0 DS的百分率呈负相关 (r =- 0 .1及 r=- 0 .3,P <0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 L ASIK术后 1月及 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 ,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旋转式微角膜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准分子激光器联合Hansatome旋转式微角膜刀对266例(514眼)近视进行治疗,按屈光度不同(-8.0D以下,-8.0D~-15.0D,-15.0D以上)分为3组。该刀前进轨道呈旋转形,切开角膜瓣后蒂部位于上方。术后6个月观察功能、屈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3组达到0.5以上眼数分别为303、144、28,达到1.0以上分别为278、124、10。术后4-6月屈光度趋于稳定。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瓣形成不全、游离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眩光等。该技术的学习曲线需时半年。结论:旋转式微角膜刀在LASIK中应用对不同屈江度近视治疗效果好,安全性较高。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比位于鼻侧的并发症可能较少。眼科学报2001;17:72-75。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探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在LASIK术后处理不良角膜瓣的效果以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共64只眼(33例),其中LASIK术后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19只眼作为戴镜组;另外随机选择同一时期LASIK术中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45只眼为非戴镜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散光值,及术后角膜水肿、异物感等参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非戴镜组45只眼中发生角膜瓣裙边5只眼.异物感13只眼,角膜水肿仅2只眼,而戴镜组19只眼中无角膜瓣裙边发生,异物感也仅1只眼,但角膜水肿有10只眼.戴镜组术前BCVA1.30±0.14,术后1d平均UCVA为1.08±0.39,1个月后为1.15±0.27,3个月后为1.24±0.28,术后视力逐渐增加,3个月后达到术前BCVA的水平.非戴镜组术前BCVA1.31±0.18,术后1dUCVA1.34±0.19,1个月后1.23±0.21,3个月为1.27±0.20,视力变化不大.两组术后视力比较,术后1d,戴镜组较差(P=0.002),但3个月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接近术前BCVA.结论 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对处理LASIK术中出现薄的、蒂小等不良角膜瓣能起到固定和保护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对术后早期的视力有影响,但均能在3个月内逐渐恢复到最佳矫正视力或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LASIK术后角膜厚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方法对106例(207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后预计角膜厚度与术后1周、1、3、6个月时的实际角膜厚度作回顾性比较、分析,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屈光度-1.00D~-6.00D的患者术后1周实际角膜厚度小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屈光度-6.25D~-12.00D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角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进行性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个月以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陈章明  赵婷婷  黄丹 《眼科》2014,23(5):301-304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 Q 值及曲率变化。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 μm(A组)、300~350 μm(B组)及280~299 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II 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 3年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 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 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 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眼科, 2014, 23: 301-304)  相似文献   

10.
PRK和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表面形态.方法对术前屈光度为(-3.00~-10.00)D,平均为(-608±1.21)D的患者76例(150眼)行PRK,75例(150眼)行LASIK,分为PRK和LASIK组.术后1、3、6、12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角膜地形图形态分为平滑型、半圆型、钥匙孔型、肾型、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LASIK术后未见中央岛型.LASIK组平滑型明显多于PRK组(P≤0.01).两组各种类型角膜地形图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01).术后3个月,两组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基本稳定.两组角膜地形图均有逐渐变平滑的趋势.中央岛型和不规则型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最高,平滑型最低.PRK组术后UCVA较术前BCVA下降≥2行的比例高于LASIK组(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较PRK规则.LASIK术后视力恢复较PRK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多焦点非球面切削模式治疗远视型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6例(72眼)远视型老视患者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后用准分子激光SUPRACORTM老视矫正技术矫正远视后在角膜中央区进行老视矫正,检测手术前后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形态学数据,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变形指数及患者术后主观感受,术后随访24个月。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非正态分布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两两比较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术后24个月裸眼远视力为0.1(0.5~-0.1)logMAR,与术前[0.2(1.0~0.0)logM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P<0.01);术后24个月裸眼近视力为0.2(0.8~-0.1)logMAR,较术前[0.55(1.3~0.3)logMAR]提高(6.75±1.81)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4,P<0.01)。术后24个月球镜度为-0.25(-1.25~+1.25)D,柱镜度为-0.24(-1.25~0.00)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14、-3.87,P<0.01),术眼屈光度由术前的远视状态变为轻度近视漂移。术后24个月角膜中央3 mm区屈光力(43.97±1.67)D,较术前的[(43.33±1.51)D]有所提高(t=16.85,P<0.01),角膜中央5 mm屈光力及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IOP、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变形指数术后大于术前(F=4.88,P<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主观感受进行量化评价,得分为(80±16)分。结论准分子激光多焦点非球面模式切削治疗远视型老视术后能提高患者远、近视力,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引导方式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性改变及临床分析。 方法:48例95眼行LASIK手术,其中45眼接受Q值引导LASIK,50眼接受非Q值引导的LASIK。术后1,3,6mo分别检查视力(visual acuity,VA)、屈光状态、角膜K值、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CSF)等,并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术后3,6mo在视力和有效指数方面无差异;术后3mo屈光状态在±0.50D范围Q值组和非Q值组分别为95%和90%,术后6mo,±0.50D两组分别为97%和98%;术后1,3和6mo Q值组CSF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Q值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组和非Q值组术后1,3和6mo的平均Q值分别为0.50±0.33和0.81±0.51、0.50±0.35和0.80±0.48、0.50±0.34和0.80±0.4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组和非Q值组术后6mo球差较术前平均增加分别为4倍和8.5倍;⊿Q与预矫屈光度高度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角膜K值、Q值、球差无相关性;定量关系非Q值组为y= 0.18e0.32x ,R2=0.72,Q值组为y=0.04x2-0.19x+0.54,R2=0.75。 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IK可以有效地减少近视屈光手术对角膜非球面性的影响,从而减少术后球差的增加,有利于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预计的目标Q值与实际的Q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不同戴镜情况的近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影响.从双眼视功能的角度评价LASIK手术的疗效,为术后视觉质量的预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入选对象为2008年3月到2008年8月间行LASIK治疗双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4例,选取屈光正视者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33岁,平均26.7岁,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根据术前戴镜状况分为持续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术后随诊3个月,比较不同屈光度的不同戴镜组术前裸眼、术前戴镜、术后10 d及术后三月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术前戴镜检查,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远立体视功能受损(P<0.05).高度近视持续戴镜组与对照组相比,近、远立体视功能受损(P<0.05).术后,不同屈光度三组的近、远立体视功能得到改善,但中、高度近视患者,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近视患者不坚持配戴合适的眼镜会出现立体视功能受损.LASIK术后立体视功能渐趋正常,特别是对于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的近视患者,有利于恢复立体感知.  相似文献   

15.
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L 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5 1例 96眼近视眼患者进行 L ASIK治疗 ,等效球镜度数 - 1.5 0 D~ - 15 .75 D(- 6 .92± 3.43D) ,并按照准分子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别分成三组 : .2 0 0~ 2 5 0μm ; .2 5 0~ 30 0μm; .30 0μm以上。各组患眼于术前和术后 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 ,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 316 5± 32 4/ mm2 和 315 1± 30 5 / mm2 ,配对 t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按照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成的三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也没有出现显著性改变 (P >0 .0 5 )。结论  L ASIK术后早期不会损伤角膜内皮 ,不会造成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和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 ,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角膜膨隆是近视LASIK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损害视功能,是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胁。本文从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一般概况、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处理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人近视眼Q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国人近视眼患者角膜非球性系数(Q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32岁的近视96眼、正视54眼,所有眼均行Humphrey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Zeiss)和Shack-Hartman原理设计的WASCA Wavefront Analyzer(Zeiss)检查,分析直径为6mm处Q值与像差。结果所有近视眼Q值平均为-0.26±0.12,偏相关分析表明近视眼Q值与角膜6mm(r=0.254,p=0.013)、7mm(r=0.352,p=0.000)处的屈光力及高阶像差中的C12(r=0.466,p=0.000)存在统计学上的正相关,而与屈光度数(r=-0.068,p=0.512)、RMSHO(r=-0.057,p=0.584)、C7(r=-0.108,p=0.297)、C8(r=0.099,p=0.338)、SimK值(K1:r=0.069,p=0.504;K2:r=0.070,p=0.500)及角膜散光量(r=0.013,p=0.900)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结论Q值与球差和角膜旁中央区屈光力密切相关,而与屈光度数无关。  相似文献   

19.
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主要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对LASIK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的病人109例(203眼)进行分析,其术中并发症:角膜瓣蒂过宽或切开不完整2眼(1%)、角膜瓣切断2眼(1%)、角膜瓣过薄6眼(3%);术后并发症:角膜瓣细微皱褶4眼(2%)、角膜瓣下混浊3眼(1.5%)、角膜瓣下异物4眼(2%)、角膜瓣下上皮植入5眼(2.5%)、眼底出血6眼(3%)。LASIK术后并发症较少,但有些并发症可严重影响视力,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d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 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