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54例新生儿肠闭锁手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54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十二指肠闭锁患儿采取隔膜切除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对空、回肠闭锁患儿采取端背吻合术、端侧吻合术;对结肠闭锁患儿采取一期吻合术。结果154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26例,死亡28例,治愈率为91%。结论根据肠闭锁部位选择合适术式,加强术后管理,是提高新生儿肠闭锁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早期诊断新生儿肠闭锁,提高肠闭锁的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1990-1999年手术治疗的172例肠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结果 二次手术9例,死亡17例,6例放弃治疗出院,治愈149例,治愈率89%。结论 早期诊断尤其是产前诊断肠闭锁可以提高肠闭锁的治愈详细,医生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合并畸形等将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的治疗和预后,回顾性总结18年先天性肠狭窄、肠闭锁153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发生在空肠77例、回肠62例、空-回肠14例,其中多发性肠闭锁16例。全部病例手术治疗,治愈108例,术后存活率近年已达到87%。62例获随访,疗效满意。提示手术是治愈肠闭锁的唯一手段,治愈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肠闭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先天性肠闭锁临床、病理、治疗、预后及其相互关系,对5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53%患儿有胆汁样呕吐,7例生后48小时有少量胎粪排出。闭锁部位:空肠9例,回肠37例,结肠5例,全肠道闭锁1例。闭锁类型:隔膜型6例,盲袋型30例,多发型13例,Apple-peel型3例。42.3%患儿合并胎粪性腹膜炎或肠扭转。52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40例,治愈率76.92%。肠造瘩疗效差。裁剪式吻合治愈率为88.46%,肠切除吻合术治愈率为68,75%。出现症状时间与闭锁部位有关,强调对闭锁近端扩张肠段切除和裁剪物合。就诊及治疗时间、腹腔严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肠管保留长度及回盲瓣保存与否均是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0例先天性肠闭锁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十二指肠闭锁8例,空肠闭锁8例,回肠闭锁24例;Ⅰ型15例,Ⅱ型6例,Ⅲa型17例.nlb型(Apple—peel)1例,Ⅳ型1例;行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5例,行肠侧侧菱形吻合术6例,行肠切除端端或端斜吻合术28例,肠管裁剪端端吻合(Tapering整形术)1例。结果术后吻合口梗阻5例.吻合口瘘3例.切口裂开2例。术后死亡3例,弃医1例。治愈36例,治愈率90%。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静脉营养的应用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在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的基础上辅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减压,降低吻合口张力,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20例,治愈19例。随访8个月-3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传统肠切除一期肠吻合术加吻合口近侧小肠悬吊造口术能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的手术疗效,是治疗先天性低位小肠闭锁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外科常见消化道畸形, 不同分型、不同位置肠闭锁患儿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就不同部位及不同分型肠闭锁的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小肠闭锁13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探讨各型小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134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十二指肠闭锁37例,空肠闭锁26例,回肠闭锁7I例;Ⅰ型45例,Ⅱ型22例,Ⅲa型53例,11Ib型(Appel—Peel)4例,Ⅳ型10例。根据小肠闭锁部位及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13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进行了第2次手术,原因包括吻合口梗阻7例,吻合口漏5例,遗漏多发性闭锁1例,切口裂开3例。全组治愈124例,治愈率92.5%。死亡7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小肠闭锁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素。Ⅰ型闭锁宜采用肠侧侧菱形吻合术或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Ⅱ型、Ⅲ型闭锁病例可采用近端扩张肠管切除、肠端端或端斜吻合术,或改良裁剪式肠吻合术。TPN、围手术期综合管理及改进手术材料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腹部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部外科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和早期母乳喂养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接受腹部手术的新生儿病例分为营养支持组(58例)和传统治疗组(40例)。观察与肠外营养支持和早期母乳喂养有关的并发症、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营养支持组治愈55例,因患短肠综合征放弃治疗3例。传统治疗组39例治愈,胆道闭锁术后未愈1例。营养支持组切口裂开的发生率较传统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组肝功能、电解质、血糖水平未见明显异常。23例接受早期母乳喂养的患儿,未发生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结论新生儿腹部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术后早期母乳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0.
小肠闭锁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闭锁是新生儿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引起新生儿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是因为小肠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停滞,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肠管发生闭锁。外科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是该病唯一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监护治疗的改善、静脉营养的临床应用,目前小肠闭锁术后存活率已超过90%。但有报道,在肠吻合口足够通畅,也无其它肠机械性损害情况下,相当数量小肠闭锁患儿术后存在较长时间肠动力性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