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Plagiolaria nandanensis Chang的头、胸肋和尾的腹边缘,指出它的颊角腹边缘与Phacops guang-xiensis Chang近似,头前腹边缘宽,并靠后。胸肋腹边缘保存较好,肋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形态变化不大,但前后则有微小差异。尾腹边缘分两部分,在近外侧有一较明显的凹槽,这是当三叶虫卷曲时与头腹边缘结合的相适应的构造。没有发现卷曲标本,在南丹,90%以上几乎全是蜕壳标本,头与胸尾部分离。但是从腹边缘构造看,比Plagiolaria具更完善的卷曲能力,像其他的phacopids一样,头与尾的结合相当完善,胸肋末端在卷曲时插入头颊角腹边缘的锯齿形沟中,各肋端以其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挡住后一肋端的前缘。  相似文献   

2.
宝石宝石虫(新种)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浙江江山县丰足、何家山一带奥陶系黄泥岗组,皆保存于硅质、粉砂质结核内。主要通过其内模及印痕,研究三叶虫背壳腹边缘上的潘杰尔器官,从而恢复其卷曲制约。李罗照、金玉书、周根法同志协助采集标本,北京第三研究所张宜同志帮助制做电子探针二次电子图象,刘中灵同志代写外文摘要,杨遵仪教授提出宝贵意见并修改外文稿,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3.
广西镜眼虫的潘杰尔器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1993,32(4):490-494
研究Phacops kuangxiensis Chang的颊角腹边缘外模标本,对其头部腹边缘观察并描述.头前部的结合沟是尾腹边缘末端伸入的地方,为半圆形.颊角腹边缘近锯齿状沟为第2胸肋到第11胸肋末端当卷曲时在头腹边缘上的结合沟.近颊角横向的平切的坑痕为第一胸肋前缘滑入头腹边缘的结合沟.  相似文献   

4.
论奥陶纪三叶虫属Reedocalymene Kobayashi, 195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建立Reedocalymene一属的模式种标本保存甚差,长期以来,这一属的概念一直不甚明了,研究了峡东地区庙坡组新发现的丰富日保存完好的Reedocalymene expansa Yi材料,其中完整背过 首次发现。新材料揭示了以往Reedocalymene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背面和腹面形态,从而有可能对该属进行全面的修订,讨论了R.ex-pansa的某些重要特征,如面线、前坑、腹边缘板、前舌以及壳  相似文献   

5.
Calymenesun granulosa Lu的背壳及接合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乃仁 《古生物学报》1993,32(5):587-595
描述了Calymenesun granulosa Lu的腹边缘及结合构造,并讨论了此种三叶虫的卷曲机制。认为当其卷曲完善时,尾“边缘“及部分胸肋纳入头颊下,以往描述了尾边缘的部分实际上是尾背结合沟所在位置。卷曲形式为半螺旋卷曲。  相似文献   

6.
成年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和苍白球的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在大鼠脑的连续冠状切片Nissl染色的基础上通过Onyx2超级图形工作站对大鼠脑的纹状体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提示:大鼠纹状体由尾壳核、苍白球和边缘区三部分组成,其中边缘区位于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被二完全包绕;尾壳核呈近似的内凹半球形,嘴尾径最大的为6.2mm;背腹径最大为4.9mm;宽度(冠状平面上的内外径)为3.5mm。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尾壳核逐渐向外侧(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移位。苍白球呈块形,嘴尾径最大为4.4mm,背腹径最大为2.6mm,宽度(冠状平面上的内外径)最大为1.5mm。位于尾壳核的内侧,除内侧外基它三个方向均被尾壳核包绕。边缘区呈现一个片状扇形结构,嘴侧背腹径大,最大为2.2mm,宽约0.17mm;尾侧背腹径小,为0.8mm,宽约0.13mm。同属壳核和苍白球一样,从嘴侧到尾侧随着脑平面的增宽边缘区亦逐渐向外侧(即靠近外轮廓的方向)移位,其移位的幅度亦明显大于脑平面增宽的幅度;整个边缘区从嘴侧到尾侧呈均匀变化,其片状逐渐变宽,长度(背腹径)逐渐变小,从而形成一个盘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1990年6月和9月,作者对山西运城附近的三个盐水湖泊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浮游动物定性样品48个,定量样品38个。经鉴定发现轮虫共有34种(赵文,何志辉,1993),其中包括中国新纪录种。描述如下。薄片单趾轮由MonostylalamellataDaday,1893被甲较透明,长卵圆形;如不包括趾在内,宽度约相当于长度的2/3。背甲和腹甲前端边缘彼此并不凑合一致。背甲前端边缘系新月形,下凹比较深且狭,腹甲前端边缘系一很阔而呈“V”形凹陷,两侧形成一对刺状尖端。背甲卵圆形,后端浑圆。腹甲长卵圆形,比背甲略狭,近前端略形紧缩;它表面上的刻纹具…  相似文献   

8.
异盘并殖吸虫后尾蚴在扫描电镜下,体表布满单生体棘,其形状、大小、排列在各部位均有差异。口、腹吸盘上及体末端均具感觉乳突。口、腹吸盘上均可见2圈感觉乳突,前者外圈8—10个,内圈4—6个;后者外圈、内圈各6个。腹吸盘周边体壁上无感觉乳突。虫体的感觉乳突上常有1—3个小突起。  相似文献   

9.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于调查我国螳螂种类中,发现三种新记录,隶属三亚科。现报导如下: 广额螳螂亚科Photininac芸芝虹螳螂Iris polystictica(Fischer De Waldheim)1913 绿色,前胸背板细长,扩大部长椭圆形,沟后区边缘无细齿,具细齿;前翅绿色,长于腹端,前半部不透明,后半部透明,前翅不透明,其长不及腹端,腹后方6节背板外露;后翅基节微呈橙色,中域有少许黑斑,臂域中央有一紫黑色大斑,外侧具同心圆黑色横纹,无透明斑。前足基节具8—9个齿,近前缘有一列小颗粒,前足腿节所有的刺仅顶端黑褐色;拟阳茎圆锥形具大的侧齿。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在云南曲靖西山村组两个不同产地发现的新材料,对最大的真盔甲鱼类漫游憨鱼(Nochelaspis maeandrine)进行了再描述。憨鱼属(Nochelaspis)与同一层位产出的云南盔甲鱼属(Yunnanogaleaspis)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明显不同的是,憨鱼属具有裂隙形的中背孔(长与宽之比大于6),更强壮的内角,粗大的星状纹饰,以及具锯齿的中背孔和头甲边缘。漫游憨鱼的新材料提供了头甲腹面的关键形态学信息:口鳃窗被一个大的外骨骼腹片覆盖,该腹片上装饰着致密细小的瘤点,边缘排列有6对独立的圆形大鳃孔,这些鳃孔由腹片和腹环共同形成。盔甲鱼类的这种情况明显不同于骨甲鱼类,后者的口鳃窗被许多小嵌片或大一些的膜质小骨片覆盖,鳃孔呈裂隙状,并被小皮瓣覆盖,类似于现生的板鳃类。盔甲鱼类和骨甲鱼类的鳃孔与现生的鳐类一样,都开口于腹面,指示它们均为底栖鱼类,生活在具泥沙质基底的安静滨海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锅底坑组是重要的二叠—三叠系过渡序列,本组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出露广泛,产出吉木萨尔兽以及水龙兽两类二齿兽类.本文报道了在大龙口剖面首次发现的兽头类和迟滞鳄类,这也是此二类群在锅底坑组的首次报道.新发现的兽头类被命名为付氏大龙口兽(Dalongkoua fuae).其鉴定特征包括上颌骨犬后齿齿槽外边缘向背向凹入;切齿有圆形和匙形;切齿和犬齿有微弱的锯齿;齿骨冠状突有显著的收肌窝;反折翼近三角形,有两个平滑的凹陷.锅底坑组目前有3~4属二齿兽类、1属兽头类和1属迟滞鳄类,这一发现增加了其多样性.这些类群都在二叠纪末的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直到中晚三叠世才消失.  相似文献   

13.
从18S rRNA基因序列探讨盾腹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盾腹亚纲吸虫被认为是寄生扁形动物中古老的类群,包括盾腹科、多萼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科间系统发育关系尚存争议。本研究收集GenBank数据库中所有的盾腹吸虫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了三种盾腹吸虫的相应序列,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多萼科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多萼属应还原到盾腹科;盾腹科的盾腹亚科和杯盾亚科均非单系,吸槽列数可能是平行进化特征,不能反映盾腹科各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建议将具有边缘器的吸槽型腹吸盘,以及不具边缘器的吸杯型和皱褶型腹吸盘分别鉴定为盾腹科、裂杯科和皱腹科种类的共裔性状。  相似文献   

14.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5.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桨肋虫的卷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桨肋虫(Remopleurides Portlock,1843)是奥陶纪常见的三叶虫。(1974)统计过桨肋虫的种,大部分产于中、上奥陶统。绝大部分的描述,都是根据分散的头部、胸部和尾部。 Whittington(1950)曾详细地描述了桨肋虫的各种构造。(1961)描述了 Remopleurides pisiformis的卷曲标本,但胸后部及尾节保存不好。(1975)描述了一些保存零散的标本。一些国家的学者研究了不少酸解泡出的标本(如Webby,1973;Bergstrom,1973;Chatterton and Ludvigsen,1976),虽然保存完整的很少,但对头部腹边缘、颊角腹边缘、肋腹边缘和尾腹边缘的构造,基本上已经清楚。Bergstrom(1973)在论三叶虫形态、生活及分类时,专门讨论了桨肋虫的卷曲,但所用标本卷曲不完善。Beoep(1948)描述了哈萨克斯坦  相似文献   

17.
以深陷塘退化天坑倒石堆阴坡乔灌层植物群落为对象,研究倒石堆不同坡位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深陷塘南侧乔木层物种有13科17属21种,灌木层物种有14科20属20种,群落属于亚热带湿润针阔混交林类型;微气候环境使坑口与坑坡植被差异明显,倒石堆上的二次崩塌使中坡位能够涵养更多的水分,为需水性植物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位。各α多样性指数均在坑底边缘坡位达到最大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58、2.47、0.79、0.86,但整体上差异较小,变异系数最高仅为0.226;β多样性指数波动较大,沿坑口、坑坡和坑底边缘间,Routledge指数、Whilson-Shmida指数均呈现减小-增大-减小趋势,其最大值分别为15.95、1.20,物种更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共有种的数量逐渐减少。土壤是各坡位间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各坡位上植物多样性主要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天坑生境下木本植物的生存策略,该研究以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底部、坑腰和边缘)的木本植物为对象,选取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面积等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坑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以及小生境对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神木天坑木本植物10个叶功能性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13.9%),叶碳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0.5%)。(2)天坑边缘、坑腰的乔木叶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底部(P<0.05),天坑底部乔木、灌木的叶钾含量显著高于边缘(P<0.05),3种小生境中木质藤本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不同小生境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从天坑底部到边缘小生境,叶厚度与叶面积逐渐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叶组织密度(-0.833)、叶钾含量(0.782)、叶干物质含量(-0.647)贡献较大,是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指标。综上认为,叶功能性状之间普遍关联,天坑木本植物通过对叶功能性状的权衡来适应不同小生境。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植物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天坑植被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结肠吻合术经肛门标本提取并不需要剖腹手术,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但是目前经肛门标本提取引起的肿瘤溢出和大便失禁的风险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直肠癌腹腔镜结肠吻合术经肛门与经腹标本提取的肿瘤和功能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肛门直肠标本提取对患者的影响。2012年至2017年期间,本院有2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直肠切除缝合吻合术。122例患者的直肠标本经肛门提取,98例患者经腹腔提取。研究圆周切除边缘、直肠系膜内分级、局部复发、生存期和功能结果。死亡率为0.4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27%。阳性切除边缘率为9.09%,直肠系膜完全切除79.09%,亚完全切除11.81%,不完全切除9.09%。随访51个月后,局部复发率为4.55%,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18%和70.00%。评分为6 (范围0~20)。经肛门与经腹提取组的死亡率、发病率、周缘切除边缘、直肠系膜分级、局部复发率(4.10%vs 5.10%, p=0.98)、无疾病存活率(71.82%vs 68.18%, p=0.63)无差异,得分也相似(6 vs 6, p=0.92)。经肛门直肠标本提取不影响腹腔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后的肿瘤学和功能结果,并且有可能达到保护腹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石鸡边缘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鹏  卫明  张立勋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2,48(3):333-338
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布于青海西部、东部,甘肃中部和宁夏西部的干部和半干旱区,由于环境变化,其种群向甘肃南部森林被砍伐的地区扩散,形成涟缘种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采自甘肃的大石鸡一个边缘种群和两个中心地理种群共3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基因(D-loop)456-457个核苷酸的基因序列,16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的3.5%)有15个单倍型。边缘扩散种群有3种单倍型,M6与另两个种群共有,单倍型频率为0.108,而M4和M5为其特有,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081和0.027。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分别为37.5%和0.549。中心地理种群1和种群2各有7个单倍型,除M6炳种群共有,其余为自所特有,单倍型比率分别为46.7%和50.0%,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729和0.786。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均低于中心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