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性淋巴结数目预测胃癌术后生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腾  华东  郁皓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101-103
目的:评价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区域阴性淋巴结数目对术后无瘤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选取有明确术后病理资料且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随访资料完整、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超过6 个月的根治术后胃癌患者共485 例,按照不同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单独分组分析。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无瘤生存的因素,Kaplan-Meier 方法绘制术后无瘤生存曲线,并比较各组中无瘤生存率间的差异。结果: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独立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以及术后病理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在T3N0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1~4 枚和≥5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 和55.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 和24.9%(P=0.025);在T3N1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分别为≤3 枚、4~9 枚和≥10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7.3% 、39.1% 和52.6%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2% 、6.0% 和17.1%(P<0.001);在T3N2M0 组中,当阴性淋巴结为≤7 枚和≥8 枚时,患者2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1.5% 和35.0% ,3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8% 和5.0%(P=0.015)。 结论:对于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2M0 的胃癌病例,术后病理资料中阴性淋巴结数目可反映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以及评价术后病理分期的准确性,是影响根治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64层螺旋CT征象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117枚瘤体)PTMC的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77例(80枚瘤体)行CT增强扫描,从瘤体形态、部位、边缘、钙化、强化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归纳其特征.结果 92枚瘤体呈不规则形,25枚瘤体呈类圆形;28枚瘤体位于甲状腺边缘,其中25枚瘤体旁甲状腺包膜缺损.96枚瘤体CT平扫显示,87枚瘤体边缘清晰,9枚瘤体边缘模糊;瘤体钙化率为36.8%,74.4%位于瘤体内部,65.1%为细颗粒型钙化.80枚瘤体增强扫描后,63枚瘤体边缘变模糊,瘤体直径较平扫时缩小.结论 掌握PTMC的64层螺旋CT表现有助于提高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7岁,因左腋下肿块伴疼痛10天.发现左乳包块1周后于2005年1月11日入院。查体:双乳对称,皮肤无桔皮样改变,乳头无凹陷,左乳外上方可及2.5cm×3cm肿块,边界清,活动可,与皮肤无粘连;左腋下扪及直径1cm大小淋巴结2枚,活动可,触痛。钼靶示:双侧乳腺病伴左乳瘤化趋势明显。CT:左侧乳腺实质内团块影,3cm×2.7cm×2cm,边界清,并可见分叶,左腋窝多个大小不等淋巴结。 (共2页)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影响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Deng H  Shu XJ  Zhen HY  Deng L  Chen Y  Liu LJ 《癌症》2003,22(7):762-766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价值尚无一致意见,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988年~2001年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有完整淋巴结检查资料的标本80例,其中直肠癌30例,结肠癌50例。经过溶脂法检查淋巴结共3869枚,平均每例48.36枚,经4μm间断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微转移灶为瘤团直径<0.2mm或瘤细胞数<50个)。数据经SAS8.1统计学软件进行Cox模型回归分析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共检出转移淋巴结232枚(6%),微转移淋巴结39枚(1.01%)。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χ2=9.94,P=0.0016);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数(r=0.44,P=0.016)等病理学指标有关。结肠癌中淋巴结转移数(χ2=9.52,P=0.002)、AJCC淋巴结分期(χ2=5.73,P=0.0167)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淋巴结微转移与Dukes’淋巴结分期(r=0.314,P=0.008)有关。结论: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但不能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T1~T2、0~3枚阳性淋巴结乳腺癌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4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及Cox回归分析肿瘤复发和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20%阳性腋窝淋巴结率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HR=12.816,P<0.001);>20%阳性淋巴结率和浸润性导管癌是影响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HR=11.088,P<0.001;HR=0.390,P=0.018);1~3枚阳性淋巴结和>20%阳性淋巴结数是显著影响10年总生存率的预后因素(HR=2.110,P=0.001;HR=10.244,P<0.001),二者也是影响10 年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HR=1.634,P=0.004;HR=7.339,P<0.001).结论: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是影响10年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重要的预后因素.原发肿瘤组织病理是显著影响10年肿瘤远处转移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病例 1 患者女 ,3 8岁。 1998年 5月因发现右乳肿块 1年余于当地县医院就诊 ,诊为右乳腺癌 ,查体见右乳有一约 10cm× 9cm肿块 ,质硬 ,固定 ,表面桔皮样变 ,并有一约 2cm× 1 5cm大小溃疡形成 ;右腋窝有数枚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 ,部分融合。遂行右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腺混合癌 (浸润导管癌合并髓样癌 ) ;乳头内查见癌。腋窝淋巴结 (5 /5 )转移。术后半月行全胸壁及锁骨上、下野放射治疗 ,分别放疗肿瘤量 5 0Gy。未行化疗。 1999年 10月出现右侧臀部疼痛 ,于外院就诊 ,行X线摄片检查示双侧肋骨、骨盆及右股骨多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7.
PCR-TGGE法检测p53基因突变诊断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ML  Wu BQ  Zhong HH  Yang X  Heng WJ 《癌症》2004,23(7):794-798
背景与目的:转移是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淋巴结内存在少量癌细胞时常规的检测方法难以发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检测肺癌相关淋巴结内微转移存在的敏感方法。方法:利用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TFGGE)方法,对39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关的110枚淋巴结,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的突变检测,并对部分淋巴结采用无间隔连续切片,证实微转移存在。结果:在39例肺癌患者中,23例原发肿瘤检测出p53基因突变,在相应的67枚淋巴结中,40枚淋巴结显示p53基因突变,且与原发灶变化一致;而在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时,仅26枚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原发肿瘤无p53基因突变者的43枚淋巴结和10枚非瘤患者淋巴结,均无p53基因突变。对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阴性,PCR-TGGE检测有p53基因突变的14枚淋巴结,进行无间隔连续切片,在4枚淋巴结中证实有微转移存在。结论: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发现了肺癌淋巴结中微转移的存在,可以作为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CK19 RT-PCR法检测淋巴结中肺癌微小转移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索检测淋巴结中肺癌微小转移灶的新途径。方法 区域性淋巴结共 15 9枚 ,取自 2 0例可手术的原发性肺癌患者 ,将每枚淋巴结均分为两等份 ,分别进行癌转移的病理学检测和细胞骨架角蛋白 19(CK19)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CK19RT PCR法可检测到 1× 10 7个正常淋巴细胞中存在的 10个肺癌细胞。在被测的 15 9枚淋巴结中 ,42枚被病理切片和分子学方法同时证实存在转移 ,在余下的 117枚病检阴性淋巴结中 ,CK19RT PCR还发现 2 5枚存在微小转移。结论 与传统病理学检查相比 ,CK19RT PCR法可提高淋巴结癌转移检出率 ,从而准确地评价其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53例宫颈癌患者的110枚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RT-PCR检测CK19的表达.结果:53例患者瘤体病灶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CK19阳性表达,阳性率100.0%.13例(24.52%)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表达,对13例患者的23枚前哨淋巴结进行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有21枚(91.3%)前哨淋巴结PCR阳性;19枚(82.6%)免疫组织化学阳性.40例患者87枚前哨淋巴结阴性表达.有12例患者28枚前哨淋巴结PCR阳性,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为32.18%;有7例患者11枚前哨淋巴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64%.PCR与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分别为25例(47.16%)和20例(37.73%).结论: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均高于临床病理;RT-PCR技术检测CK19基因判断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宫颈癌进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双附件切除术.结果 30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理盆腔淋巴结转移18例,转移率60.0%;腹主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6.7%.共切除盆腔淋巴结1005枚,平均33.50枚;共切除腹主淋巴结305枚,平均10.17枚.手术时间1.5~3h,平均2.0h;出血量10 ~80ml,平均42 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6~41 h,平均21 h;术后放疗开始时间:7~ 12天,平均9.4天;术后单纯淋巴囊肿4例,直径3 ~4 cm.放疗后出现下肢淋巴回流障碍1例;3例出现放射性直肠炎;1例行结肠造瘘;1例出现放射性膀胱炎.随访8 ~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2例复发,复发率6.7%(2/30),6例死亡,死亡率20.0%(6/30),3年无瘤生存率72%,3年总体生存率7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评估淋巴结状态精确,可以弥补FIGO临床分期存在的缺陷,切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对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具体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IA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叶支气管及段支气管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接受标准肺癌根治手术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患者48例,进行手术标本肺门(10组)、叶间(1l组)、肺叶(12组)及肺段(13组)淋巴结分站病理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935枚,(19.1±7.2)枚/例。N1淋巴结417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85.4%;N2淋巴结518枚,转移356枚,转移率为68.7%。其中发现跳跃转移4例,其N2淋巴结42枚,14枚阳性,(4±5.78)枚/例,转移率为33.3%;非跳跃转移23例,其N2淋巴结476枚,342枚阳性,(20±3.15)枚/例,转移率为71.8%。N2跳跃转移与非跳跃性转移在不同性别、年龄、吸烟与否、分检淋巴结数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有关(P<0.05)。N1淋巴结阳性患者中,第10组、11组、12组、13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33.3%、52.1%、25.0%和16.7%;同时当淋巴结清扫只进行至第11组淋巴结,N1期漏诊率达44.4%(12/27)。结论 N1淋巴结中,肺叶12组和肺段13组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ras-p21, 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收治的阴茎癌44例, 随机切取腹股沟淋巴结44枚, 病理证实为转移癌的18枚, 炎性26枚;另选取同期腹股沟感染淋巴结20枚, 正常淋巴结20枚。石蜡切片, S-P染色。检测ras-p21, 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ras-p21, p53的表达在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组与对照组(正常淋巴结组、非瘤炎性淋巴结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腹股沟淋巴结癌转移阳性组较阴性组ras-p21, p53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 在淋巴结病理检查的同时行p21蛋白和p53蛋白检测可提高阴茎癌转移诊断率。ras-p21蛋白和p53基因蛋白检测可以作为肿瘤是否转移和预后效果判定的客观指标。可做为阴茎癌是否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手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按齐同原则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给予艾迪注射液,对照组常规准备。术中均按标准术式行食管癌根治,区域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完成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后,以SP免疫组化法CK(AE1/AE3)和CK10/13作为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实验组15例患者共318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11枚,其中2例(1333%)共6枚(284%)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对照组20例患者共396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63枚,其中10例(50%)共29枚(1103%)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两组比较χ2=114633,P=00007。结论:艾迪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表明其有阻断该肿瘤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行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联合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68例同时型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sISLM)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锁骨上转移淋巴结的局部治疗模式均为淋巴结清扫术联合放射治疗。主要研究指标为患者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和OS。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中位随访92个月(58~122个月),患者5年LRFS、DMFS、PFS、OS率分别为79.2%、65.8%、55.8%和64.7%。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是患者5年DMFS的危险因素(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相比,HR=8.151,95%CI:1.011~65.726,P=0.049); Ki-67>30%、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数目≥2枚是患者5年PFS的危险因素(HR=6.674,95%CI:2.291~19.443,P=0.001;HR=2.605,95%CI:1.039~6.528,P=0.041;HR=2.958,95%CI:1.155~7.577,P=0.024)。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时,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50 Gy组与>50 Gy组相比,患者5年LRFS、DMFS、PFS、OS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7、1.735、2.754、3.073,P均>0.050);当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时,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50 Gy组5年DMFS率却低于50 Gy组(χ2=4.808,P=0.028)。 结论对于乳腺癌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而言,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数目≥10枚、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数目≥2枚者其PFS更差,提高锁骨上区放射治疗剂量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从形态测量学角度,分析2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记录每例淋巴结数目、最大径及病理结果.计算转移频数与淋巴结大小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患者术前CT扫描的淋巴结所见,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对照.结果:检查258例标本的2 892枚淋巴结.140例患者为pN0期,118例为淋巴结阳性.2 487枚淋巴结(86.0%)无转移,405枚淋巴结(14.0%)有转移.无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是(7.05±3.7)mm,转移淋巴结是(10.7±4.7)mm,(P<0.005).1 954枚无转移淋巴结(78.5%)和180枚转移淋巴结(44.3%)直径<10mm.140例无转移淋巴结的患者中,102例(72.9%)至少有一枚淋巴结>10mm118例转移患者中,13.0%淋巴结<10mm.80例CT扫描评估的敏感性是57.0%,特异性80.2%结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浸润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与胸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患者322例,转移率52.6%。清扫淋巴结16513枚,转移1128枚,转移度6.8%。胸部淋巴结转移245例,转移率40%。胸部淋巴结清扫总数8510枚,转移639枚,转移度7.5%。腹部淋巴结转移191例,转移率31.2%。腹部淋巴结清扫总数7765枚,转移458枚,转移度5.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脉管瘤栓、腹部淋巴结转移、T分期、胸部淋巴结清扫数、分级、病变长度以及年龄是胸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脉管瘤栓、贲门受侵、胸部淋巴结转移数、部位、腹部淋巴结清扫数以及病变长度是腹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清扫应该参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合理地进行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结显示液(LNRS)联合CK19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及微转移灶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经根治性手术乳腺癌标本分别应用传统法和LNRS法检出淋巴结,应用HE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状况,HE染色阴性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结果传统法检出淋巴结774枚,HE染色pN0期患者37例(淋巴结463枚);应用LNRS处理后多检出淋巴结469枚,HE染色pN0期患者45例(淋巴结332枚);传统法和LNRS法HE染色均为pN0期的患者35例(传统法淋巴结441枚及LNRS法淋巴结244枚,共685枚)。685枚淋巴结进一步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例患者(淋巴结17枚)发现微转移病灶。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13.5%(5/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mi;传统法pN0期的患者中有5.4%(2/3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1;传统法pN1期的患者中有16.7%(2/12)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2;传统法pN2期的患者中有14.3%(1/7)的患者分期移动为pN3,总体上共有17.2%(10/58)的患者发生了N分期的移动。结论应用LNRS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检出数量,行CK19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微转移病灶,可更准确地反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对于评估N分期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生成情况。方法 采用内皮细胞ⅧFRAg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37 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121 枚腋窝转移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100 倍视野下通过显微电视系统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并用显微测量器测量转移灶的直径。结果 在121 个淋巴结中找到13 处微转移灶,其平均直径为(210 ±37) μm ,无血管生成。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MVD 为89-3 ±18-4 ,与乳腺癌组织MVD(93-8 ±21-8) 差异无显著性,且微血管分布不均,周围高于中央。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灶无血管生成,转移瘤有血管生成。为抑制微转移灶发展成转移瘤,以及抑制转移瘤的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控制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结栓出数对Dukes'B期及C期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73例Dukes'B期及C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检出数的关系,及不同淋巴结检出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为13.71±9.38枚,肿瘤部位、大小及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检出数的主要因素,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数为17.51±12.79枚,显著多于直肠癌患者的11.09±6.17枚(P=0.000).淋巴结检出较少(0~10枚)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仅为60.4%,而淋巴结检出较多(>10枚)的Dukes'B期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74.5%,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2).但淋巴结检出数对Dukes'C期大肠癌患者的预后无影响(P>0.05).将结、直肠癌患者分别分析表明,直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教<9枚,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检出数<13枚时,其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为保证分期的准确及指导适宜的术后辅助治疗,直肠癌患者术后至少应检出9枚淋巴结.结肠癌患者至少应栓出13枚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颈部中央区.该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淋巴结数小于等于5枚的pN1a PT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与131I"清甲"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存在1~5枚淋巴结转移的pN1a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经过131I"清甲"治疗后中位随访26个月,将患者的临床转归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2015年发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分为: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不确切(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计算不同淋巴结清扫数对应的累计ER率(以ERn表示,n为淋巴结清扫数,ERn为清扫数小于等于n枚淋巴结后达到ER的患者数占清扫数小于等于n枚淋巴结的总人数的百分比),分析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与ERn的关系.结果:随着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增多,ERn总体呈上升趋势,ER1、ER5、ER10和ER30分别为25.0%、66.7%、74.7%和79.1%,且n由1至10时ERn升高明显.n大于等于10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n小于1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 7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大于等于10枚(OR=2.720,95%CI:1.052~7.033,P=0.039)、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水平(OR=0.955,95%CI:0.926~0.984,P=0.003)是影响ER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随着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的增多,pN1a PTC患者131I"清甲"治疗后更易达到ER;对于淋巴结转移数小于等于5枚的pN1a 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大于等于10枚有助于其131I"清甲"治疗后达到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