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突发性耳聋(SD)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估不良预后的评分系统。方法 回顾性选择2008年6月-2013年5月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五官科住院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SD患者168例,收集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及SD发病、治疗情况。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发病至就诊时间≥15 d、平均听力损失≥60 dB、听力曲线类型、伴眩晕、发病至开始HBO治疗时间≥15 d和HBO治疗<2个疗程与HBO辅助治疗SD预后有关联(r=-0.247、-0.166、-0.170、-0.441、-0.171、-0.195、-0.234、-0.24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OR=5.787,95%CI(1.456,23.001),P=0.013〕、平均听力损失≥60 dB〔OR=26.308,95%CI(7.262,95.302),P<0.001〕、听力曲线类型〔OR=21.067,95%CI(5.036,88.131),P<0.001〕、伴眩晕〔OR=7.212,95%CI(1.701,30.573),P=0.007〕、发病至开始HBO治疗时间≥15 d〔OR=52.359,95%CI(11.152,245.831),P<0.001〕、HBO治疗<2个疗程〔OR=4.685,95%CI(1.364,16.095),P=0.014〕进入回归方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患者预后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91,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P<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平均听力损失≥60 dB、听力曲线呈下降/全聋型、SD伴眩晕、HBO开始治疗时间≥15 d、HBO治疗<2个疗程是影响HBO辅助治疗SD预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评分对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背痛作为具有致残性的疼痛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有研究表明较差的睡眠质量对腰背痛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且国内缺乏此方面的研究。目的探究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对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利用2011—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纵向数据,选取2011、2013、2015年3次调查中基线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12-31,以研究对象自报的腰部和背部疼痛为结局事件,出现结局事件即终止随访。采用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对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联合效应,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共纳入4 459名调查对象,平均随访(3.6±0.8)年;睡眠时间:<7 h/d 1 549人(34.74%),7~8 h/d 1 843人(41.33%),≥9 h/d 1 067人(23.93%);睡眠质量好2 700人(60.55%),睡眠质量受损1 759人(39.45%)。共643人发生腰背痛,发生率为14.42%(643/4 459)。睡眠时间<7 h/d的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率〔20.92%(324/1 549 )〕高于睡眠时间7~8 h/d〔10.91%(201/1 843)〕及≥9 h/d〔11.06%(118/1 067)〕的中老年人(P<0.05)。睡眠质量受损的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率〔21.38%(376/1 759)〕高于睡眠质量好的〔9.89%(267/2 700)〕中老年人(P<0.05)。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7~8 h/d,睡眠时间<7 h/d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背痛的影响因素〔HR=1.63,95%CI(1.37,1.95),P<0.05〕;相较于睡眠质量好,睡眠质量受损是中老年人发生腰背痛的影响因素〔HR=1.85,95%CI(1.58,2.17),P<0.05〕。睡眠时间<7 h/d的男性和女性腰背痛发生风险分别是睡眠时间7~8 h/d的男性和女性的1.47倍〔95%CI(1.09,1.98),P<0.05〕和1.76倍〔95%CI(1.41,2.20),P<0.05〕;睡眠质量受损的男性和女性腰背痛发生风险分别是睡眠质量好的男性和女性的2.09倍〔95%CI(1.60,2.74),P<0.05〕和1.73倍〔95%CI(1.41,2.11),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有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趋势P<0.05,非线性P=0.33),腰背痛发生风险随睡眠时间缩短而增加;男、女性睡眠时间与腰背痛发生风险有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男性:总趋势P<0.05,非线性P=0.66;女性:总趋势P<0.05,非线性P=0.23),男、女性睡眠时间越短(<7 h/d)则腰背痛发生风险越高。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7~8 h/d且睡眠质量好,仅睡眠时间≥9 h/d且睡眠质量好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睡眠时间<7 h/d且睡眠质量好、睡眠时间<7 h/d且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时间7~8 h/d且睡眠质量受损、睡眠时间≥9 h/d且睡眠质量受损均会增加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P<0.05)。结论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受损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密切相关,且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受损同时存在时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 近几年来关于老年人、职业人群和婴幼儿听力损失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医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现况,并探讨用耳习惯对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5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在校的四年制(大一至大三)和五年制(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 882名,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测听。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专业、年级)、听力相关症状(最近1年内耳鸣、耳痛、耳闷发生情况)、用耳习惯调查表(是否使用耳机、耳机使用类型、耳机使用频率、耳机使用时间、戴耳机玩游戏时间、耳机使用最大音量、手机通话方式、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情况、出入娱乐场所频率)。在该高校实验楼(噪声<30 dB)的隔声室内,采用经专业校准后的听力计AT235,耳机型号为TDH-39P,进行纯音测听。判断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情况(>25 dB)与高频听力损失情况(>25 dB)。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听力损失及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882份,回收问卷1 882份,有效问卷1 882份,有效回收率100.0%。医学生右耳0.125、0.250、0.500、1.000、2.000、4.000、6.000 kHz听力阈值高于左耳(P<0.05)。语频听力损失(>25 dB)32人(1.7%),高频听力损失(>25 dB)62人(3.3%),耳鸣913人(48.5%),耳痛533人(28.3%),耳闷502人(26.7%)。使用耳机的1 664人(88.4%)中,使用耳塞式耳机963人(57.9%),入耳式耳机610人(36.6%),头戴式耳机91人(5.5%);耳机使用频率>2次/d 513人(27.3%);耳机使用时间>1.0 h/次 289人(15.4%);戴耳机玩游戏时间≥1 h/d 547人(29.1%);耳机使用最大音量≥60% 70人(3.7%);手机通话使用耳机521人(27.6%);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 1 142人(60.7%);经常(≥2次/周)戴耳机听音乐/广播入睡158人(8.4%);出入娱乐场所频率>3次/月36人(1.9%)。有耳鸣症状的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无耳鸣者(P<0.05);不同耳痛、耳闷症状的医学生语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女:OR=0.467,95%CI(0.267,0.816)〕是医学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P<0.05)。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OR=1.567,95%CI(1.282,1.915)〕是医学生耳鸣的影响因素(P<0.05)。耳机使用频率〔>2次/d:OR=1.443,95%CI(1.151,1.810)〕、耳机使用时间〔0.5~1.0 h/次:OR=1.447,95%CI(1.151,1.818);>1.0 h/次:OR=1.648,95%CI(1.214,2.237)〕是医学生耳痛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1.338,95%CI(1.061,1.686)〕、戴耳机玩游戏时间〔≥1 h/d:OR=1.315,95%CI(1.053,1.642)〕、嘈杂环境提高耳机音量概率〔≥50%:OR=1.398,95%CI(1.126,1.735)〕、出入娱乐场所频率〔>3次/月:OR=3.324,95%CI(1.686,6.554)〕是医学生耳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学生听力状况不容乐观,右耳的听力状况较左耳差,不恰当使用耳机及接触大量娱乐噪声会对听力产生损伤,且不良用耳习惯对其听力具有长期性影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入学体检时增加纯音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全世界范围最为流行的肝脏疾病,并且NAFLD很可能成为终末期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但遗憾的是,NAFLD对健康的危害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有研究尝试阐述睡眠与NAFLD的关系,但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目的 评价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NAFLD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睡眠时间(≤6 h)增加18%的NAFLD发病风险〔OR=1.18,95%CI(1.04,1.33),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5 h增加28%的NAFLD发病风险〔OR=1.28,95%CI(1.11,1.48),P<0.01〕。长睡眠时间(>6 h)与NAFLD发病风险无关〔OR=0.98,95%CI(0.78,1.23),P=0.8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8 h增加22%的NAFLD发病风险〔OR=1.22,95%CI(1.08,1.36),P<0.01〕,男性的长睡眠时间(>6 h)降低了17%的NAFLD发病风险〔OR=0.83,95%CI(0.74,0.94),P<0.01〕。睡眠质量差与NAFLD发病风险无关〔OR=1.06,95%CI(0.94,1.20),P=0.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睡眠质量差增加29%的NAFLD发病风险〔OR=1.29,95%CI(1.12,1.48),P<0.01〕。结论 短睡眠时间(≤6 h)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且睡眠时间越短NAFLD发病风险可能越高;睡眠时间>8 h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长睡眠时间(>6 h)可能使男性NAFLD发病风险降低;女性睡眠质量差可能增加NAFLD发病风险。未来仍需要更多大型的队列研究以及相关试验进一步验证本Meta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 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 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 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 结果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 828)、32.31%(608/1 882)和24.11%(421/1 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3.42,95%CI(2.51,4.69);50~100个/μl:OR=3.26,95%CI(2.50,4.27);101~150个/μl:OR=1.51,95%CI(1.19,1.92)〕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0.70,95%CI(0.57,0.86)〕、年龄〔40~50岁:OR=1.37,95%CI(1.05,1.80);>50岁:OR=1.81,95%CI(1.36,2.42)〕、感染途径〔血液:OR=1.40,95%CI(1.06,1.85)〕、HIV阳性时间〔3~6年:OR=1.48,95%CI(1.02,2.13)〕、HAART治疗时间〔3~5年:OR=0.66,95%CI(0.48,0.90);>5年:OR=0.71,95%CI(0.53,0.95)〕、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54,95%CI(1.84,3.49);50~100个/μl:OR=2.49,95%CI(1.90,3.27);101~150个/μl:OR=1.59,95%CI(1.23,2.05)〕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2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岁:OR=1.8,95%CI(1.31,2.49)〕、感染途径〔血液:OR=1.45,95%CI(1.07,2.00)〕、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07,95%CI(1.52,2.82);50~100个/μl:OR=2.14,95%CI(1.57,2.92);101~150个/μl:OR=1.49,95%CI(1.12,1.98)〕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3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32.31%和24.11%。性别、年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是INR发生的影响因素,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男性、年龄>50岁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状况。  相似文献   

9.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作用,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其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作用的发挥。目的 了解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分级诊疗制度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分析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2017年7-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徐州市6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及就医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回收率89.0%。534例慢性病患者中,41.9%(224/534)的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76.6%(409/534)的患者赞成分级诊疗制度。287例患者最近一次就医选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占53.7%,247例选择综合医院就诊,占46.3%。居住地〔OR=2.142,95%CI(1.331,3.448)〕、平均月收入〔3 000~4 999元:OR=4.489,95%CI(2.165,9.311);≥5 000元:OR=5.773,95%CI(2.216,15.037)〕、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30 min:OR=3.421,95%CI(1.685,6.947)〕、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30~59 min:OR=0.480,95%CI(0.255,0.906);≥60 min:OR=0.244,95%CI(0.126,0.472)〕、疾病严重程度〔中度:OR=1.799,95%CI(1.053,3.071);重度:OR=2.559,95%CI(1.400,4.679)〕、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OR=0.288,95%CI(0.186,0.445)〕、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是:OR=0.311,95%CI(0.188,0.513)〕是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徐州市慢性病患者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率不高,且居住地、平均月收入、步行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时间、乘车到综合医院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赞成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其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因此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规范慢性病诊疗流程,促进急慢分诊的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体病相关理论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而由此推断,其在老年人衰弱的发生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的1 130例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CC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中医体质类型与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1 091例老年人中无睡眠障碍905例(83.0%),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中医体质:平和质448例(41.1%),偏颇体质643例(58.9%);衰弱373例(34.2%),非衰弱718例(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OR=2.718,95%CI(1.891,3.905)〕、偏颇体质〔OR=4.782,95%CI(3.410,6.704)〕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且为偏颇体质的老年人发生衰弱的风险为无睡眠障碍且为平和质老年人的12.960倍〔95%CI(8.207,20.465)〕,超额危险度(RERI)=6.101〔95%CI(0.579,11.623)〕,归因比(AP)=0.471〔95%CI(0.181,0.761)〕,交互作用指数(S)=2.041〔95%CI(1.092,3.817)〕,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存在睡眠障碍与偏颇体质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且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隗瑛琦  马爱娟  谢瑾  方凯  董晶  谢晨  姜博  祁琨  赵越  董忠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4):4356-4361
背景 血清三酰甘油(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TG/HDL-C)是系统性反映血脂水平的指标,不良的睡眠状况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探索睡眠问题对TG/HDL-C的影响并识别危险人群,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善睡眠减少血脂异常的发生。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现状及其与血清TG/HDL-C的关联,旨在为改善睡眠质量及控制血脂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信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方式,睡眠时长及打鼾/窒息、入睡困难、中间觉醒≥2次、早醒、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四项检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TG/HDL-C的关联。结果 13 240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79±15.47)岁,平均睡眠时长为(7.47±1.30)h/d,中位TG/HDL-C为0.99(0.84),6 490例(49.02%)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处于9 h/d者TG/HDL-C水平最低,中位数为0.95(0.82),不同睡眠时长的女性人群TG/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4,P<0.01)。按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进行分组,组间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城乡、受教育程度、现在吸烟、30 d内饮酒、身体活动不足、高血压、糖尿病、BMI等协变量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TG/HDL-C升高的影响因素〔OR(95%CI)=1.05(1.01,1.08)〕;相比于无睡眠问题的人群,男性或18~44岁人群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高TG/HDL-C的影响因素〔OR男(95%CI)=1.05(1.01,1.09);OR18~44岁(95%CI)=1.06(1.01,1.10)〕。结论 北京市18~79岁成年人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打鼾/窒息/入睡困难、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可能影响血清TG/HDL-C,男性及45岁以下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坦索罗辛与他达拉非(TAD)已广泛用于治疗下尿路症状(LUTS)和勃起功能障碍(ED),但联合方案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 系统评价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网,查找关于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疗效比较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2-29。提取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对象的年龄及体质指数、干预措施、药物剂量、随访时间、结局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总评分、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头痛、肌痛、背痛、眩晕、鼻咽炎、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等信息,并采用RevMan 5.3.0软件对数据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共包括776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394例,TAD组3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降低IPSS总评分〔MD=-2.67,95%CI(-3.82,-1.50),P<0.001〕、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MD=-0.55,95%CI(-0.85,-0.26),P=0.000 2〕、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MD=-0.97,95%CI(-1.43,-0.51),P<0.001〕、生活质量评分〔MD=-0.37,95%CI(-0.51,-0.23),P<0.001〕,改善最大尿流率方面〔MD=1.45,95%CI(0.90,1.99),P<0.000 01〕优于TAD组。两组残余尿量〔MD=-4.22,95%CI(-12.82,4.39),P=0.34〕、IIEF-5评分〔MD=0.44,95%CI(-0.23,1.11),P=0.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1.43,95%CI(0.98,2.08),P=0.06〕、头痛发生率〔OR=1.34,95%CI(0.66,2.72),P=0.42〕、肌痛发生率〔OR=1.56,95%CI(0.64,3.82),P=0.33〕、背痛发生率〔OR=1.45,95%CI(0.40,5.22),P=0.57〕、眩晕发生率〔OR=1.14,95%CI(0.27,4.76),P=0.86〕、鼻咽炎发生率〔OR=0.47,95%CI(0.10,2.21),P=0.34〕、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OR=3.81,95%CI(0.44,32.97),P=0.22〕、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OR=1.44,95%CI(0.88,2.35),P=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TAD单药相比,TAD联合坦索罗辛在改善患者LUTS方面的疗效更明显,但两者在改善ED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同时存在LUTS合并ED的男性患者,可推荐使用TAD联合坦索罗辛方案。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临床症状程度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而中医体质对多种疾病的发生、演变、转归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是否也影响CP的发生发展尚未可知。目的 探讨C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市中医院男科门诊首次就诊的CP患者357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CP患者中医体质(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评价)、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中文版评价〕相关资料信息。由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CP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7份,回收有效问卷35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357例C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湿热质66例(18.5%)、气郁质65例(18.2%)、痰湿质44例(12.3%)、气虚质41例(11.5%)、平和质37例(10.4%)、阳虚质37例(10.4%)、阴虚质35例(9.8%)、血瘀质26例(7.3%)、特禀质6例(1.6%);临床症状程度:轻度(NIH-CPSI中文版评分为4~14分)142例(39.8%)、中度(NIH-CPSI中文版评分为15~29分)199例(55.7%)、重度(NIH-CPSI中文版评分为30~43分)16例(4.5%)。不同收入情况、工作压力、性生活满意度、睡眠时间、每周骑行时间、中医体质CP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情况〔<10 000元/月:OR=0.629,95%CI(0.503,0.785)〕、睡眠时间〔OR=0.686,95%CI(0.484,0.971)〕、中医体质〔湿热质:OR=3.177,95%CI(1.310,7.702);气郁质:OR=4.902,95%CI(1.897,12.666)〕是CP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湿热质、气郁质是CP患者最常见的两种中医偏颇体质,低收入、睡眠不足、气郁质、湿热质是CP患者临床症状加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6.
吕露露  张雪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3956-3961
背景 睡眠问题已成为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会增加危重患者的焦虑,还可能导致谵妄等认知功能障碍。药物治疗虽能促进患者睡眠,但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采用非药物干预刺激感官知觉和产生放松效果缓解疾病越来越重要。耳塞和眼罩能否改善危重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谵妄尚无充足证据支持。目的 评价耳塞和眼罩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谵妄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ICU患者睡眠相关的文献,试验组给予耳塞和/或眼罩,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或仅给予常规护理,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3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 3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0.52,95%CI(0.41,0.66),P<0.000 01〕。试验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4.63,95%CI(-6.82,-2.43),P<0.000 1〕。试验组睡眠有效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MD)=1.54,95%CI(0.48,2.61),P=0.005〕;试验组睡眠障碍评分高于对照组〔SMD=1.36,95%CI(0.55,2.17),P=0.001〕;两组睡眠补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25,95%CI(-0.34,2.83),P=0.12〕;两组睡眠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11,95%CI(-0.43,2.65),P=0.16〕;两组睡眠时长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76,1.31),P=1.00〕。结论 耳塞和眼罩可减少ICU患者谵妄发生,并改善其睡眠质量,但对睡眠时长的效果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