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利军 《社科纵横》2006,21(12):127-128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促使人们反思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文化方面,西方社会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曾经在人类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它们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未来的出路只能是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社会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值得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2.
曹萍 《社科纵横》2012,(11):128-129
中西方各自传统的文化、精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形成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不仅只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传统文化影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在把握中西传统文化各自优势的同时,在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互补之处,以此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陈茂林 《学术交流》2003,(4):114-119
20世纪的西方文论丰富多彩 ,更迭频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显学之一。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批判性与政治性的特征。新世纪文论界的另一显学是生态批评。它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态圈这一大语境下 ,以独特的生态批评视角和对全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宽泛性、跨学科性和开放性使它与现存文学理论交叉结合起来 ,使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态学视野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探讨的逻辑递进关系更为清晰,借用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1977-1978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的分析方法也许是经济的。许在描述中美两国生活方式的社会差异时指出,人类的行为模式服从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规范,这种规范可以分作两个层次:(1)公理系统,存在于社会心理深部,并对各种社会行为起着潜隐的制约作用。(2)引理系统,即受制于公理系统的社会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中西性文化差异同样可以通过公理层次和引理层次进行描述。公理系统: 对性的基本态度:西方人重视性行为本身,强调性行为的运动过程,即获得性欢乐。中国人重视性行为的结果——生育,把性行为作为手段,认为只有以生育为目的的性行为才是道德的。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的文化生态与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的崛起固然与科研院所的贡献分不开,这里高校密集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崛起创造了条件。老中关村地区有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无论是主流的精英群体还是其他普通人群都没有完全脱去其“中国”与“本土”的草根文化本色。实证研究表明,当下的中关村文化的原生态正在面临“大公司化”、“硅谷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逐步迈进反制自然的“制胜期”——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与此同时,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文明转型势在必然。城市化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环境压力、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等诸多新矛盾。其中,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质量、历史文化遗存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尤为凸显。人类需要重建与大自然间的新的供需平衡、用补平衡关系,必须完成对发展意义的全新解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建设新生态文化系统、新社会生态系统、新文化生态系统,用有效推进的行动方式,推衍新城市规划发展观念,提高城市管治能力,改变绩效评价方式,才能找寻到新的平衡方式,并反哺自然,支撑人类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清源 《社科纵横》2008,23(3):24-26
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民族文化中内生的生态伦理文化因素,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持,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从新的视角就藏区生态和谐发展与藏族生态伦理文化相关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亚光 《社科纵横》2005,20(1):8-10
国务院两次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甘肃共有 5个城市 ,天水、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武威为例证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甘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这四个方面是 :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必然要求 ;名城的保护规划 ;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曹瑞娟 《社科纵横》2011,26(6):91-96
宋代咏物诗的创作十分兴盛,其中数量巨大的歌咏禽鸟花草之作体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觉识和对自然界生物的赏爱护惜之情,透露出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友好情感。宋代咏物诗的内容非常丰富,为我们呈现出当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特征。同时,宋代有许多咏物诗不单单是描摹物态,还往往通过吟咏某一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和情态来寄托诗人的心志。将自然界中的某些动植物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的文化象征价值凸显的表现。梅、竹是宋诗中常见的两种植物意象,集中体现了自然物的人格化特征和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饮食文化的革新与生态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岳云 《探求》2003,(4):69-71
生态文化建设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饮食文化革新的角度谈生态文化的构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暴殓天物是饮食文化的糟粕之最,嗜食野生动物对生态会造成破坏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要革新饮食文化,改变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文化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生态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我们应依据生态美学和肯定美学理论进行现代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曾贵 《创新》2011,5(1):116-120
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下的首个学术性的文化定义以来,学术史上的文化定义可谓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定义现象。一方面,这些囿于学科分工所下的文化定义开拓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定义过于笼统和抽象玄虚,文化成了一个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无所不包,令人更生迷惑。文化定义应该超越学科视野,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内涵。就本质而言,文化是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人类认知。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5.
16.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6):19-22
公众生态法律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要正确运用生态文明理论,整合法律精神的深刻内涵,积极开展生态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公众生态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文化样态,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从四重论域系统考量生态文化,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功能,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从“本体论”透视生态文化的内在结构要素,旨在进行生态文化内涵的本质审定;从“方法论”视域透视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从“境遇论”透视生态文化的现实处境,把脉生态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建构论”透视生态文化的建构路径,力求找准生态文化建设的可靠路径。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论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自然资源丰富性和生态文化多样性较高的区城,是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单元,也是研究自然资源与生态文化保护关系的典型剖面.解析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宗教、图腾、聚落、村规民约、经济类型等因子,探索这些因子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把握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对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