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历史声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是连接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有形与无形的媒介,是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无形的历史见证。探究近代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发展变迁,旨在深度挖掘城市文化景观的人文属性,多维度拓展历史城市保护的内涵。【方法】以近代汉口为例,通过历史文献调研,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视觉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解读汉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历史声景的氛围特点。【结果】揭示了城市空间中历史声景的变迁与转化特征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表明近代城市声景的历史性变迁是“故乡性”与“异乡性”的二元并立。【结论】引导城市更新综合考虑城市原有声音环境以提升城市归属感,有利于城市空间历史记忆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4.
正杭州西湖园林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的旨趣、人工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多种园林形式并存、浓重的宗教氛围闻名于天下;在杭州西湖的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近代西方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湖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中外民族的矛盾和冲突,中西文化在西湖产生了剧烈碰撞。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的举办,则是西湖与社会政治以及历史文化的正面碰撞,也再次表明杭州西湖及西湖园林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读,就白云山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声景资源及其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结合现场调研,对白云山现存的主要声景遗构进行考证;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物理测量与录音分析等手段,就白云山整体的声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全面把握白云山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声景资源及其声环境现状,为日后开展白云山声景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历史声景资源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和提高运河人居环境与文化公园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建设实践过程中却被忽视甚至遗忘。鉴于此,文章以声景观为切入视角,运用“资源-场景-声音”转译法及场所主题声景识别法对大运河杭州段三个时间段的声景资源进行历史地图转译,并结合史料文献、实地调查等,对其历史变迁过程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声景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实现历史声景的物理与文化属性复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政策导向与公众参与度在大运河声景历史变迁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3)20世纪以来,运河声景历史演变总体呈现单一化、缺失化、遗产化的特征,需提高运河声景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杭州西湖园林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杭州湖变迁的全过程;分析了杭州西湖名闻天下的原因,即风景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以及诗词书画、宗教和社会变迁的推动和影响;指出了杭州西湖园林建设中存在着湖与城关系不太协调、建设性破坏、指导思想不足和经济效益与园林景观冲突的不足之处;说明了研究西湖历史对探究园林兴替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西湖园林建设中产生的恢复与保护并重、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重视文化要素等新的思想倾向;同时对园林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提出多元景观营造的理念,指出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与欣赏,是经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热湿等感觉所综合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判的过程。因此风景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必须重视声景、香景与光景的营造与融合。多元景观营造论的另一要点,是必须同时关注景观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维度,使得所构建的景观,能做到处处、时时良好。在这方面,三景的营造也能突显其地域性与时间性的特点。通过对若干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的剖析,雄辩地证明了多元景观营造与三景融合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宝贵经验之所在,对于成就著名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当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西湖行宫初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是清帝南巡线路上一座重要的也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行宫。西湖行宫后苑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高超水平,是清代皇家行宫园林的重要例证。以西湖行宫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变迁脉络,论证西湖行宫的初创时间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利用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行宫园林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雍正时期浙江总督李卫的圣因寺山园开发奠定了乾隆时期"西湖行宫八景"的基础,总结西湖行宫的园林特色表现在因山构园、院落结构与八景题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曼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2):33-37
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是中国梵钟类声景名胜的典范,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与审美观念。基于文献研读,梳理出南屏山净慈寺"佛国山"的景境基础,中国梵钟声景母题"烟寺晚钟"的影响,以及"西湖十景"品题过程中"南屏晚钟"对"烟寺晚钟"的在地化与具象化。研究为理解梵钟声景的名胜化、诗画艺术与风景园林的互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华胜 《中国园林》2012,28(2):71-75
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形成、景观价值为依据,围绕西湖申遗的原则和理念,阐述对西湖三潭印月的保护整治.以尊重历史原貌、最小干扰为原则,通过梳理岛内建筑、恢复传统的空间关系与建筑格局,整合管理用房、减少游船码头,保护历史文物、建立动态监测平台,修缮建筑,还原九曲桥与园路的村质和形式,保护古树、恢复特色植物等方法,对岛内建筑、曲桥与园路、植物景观,文物等进行保护与修缮.  相似文献   

16.
何嘉丽  王欣 《园林》2020,(3):2-7
南朝名伎苏小小之墓是杭州西湖女性风景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追思拜谒苏小小墓,共同构建了"西泠桥畔苏小小"这一形象。西泠是杭州西湖最古老的名胜之一,名人墓祠、园圃印社,文化底蕴丰厚,又以苏小小而名。苏小小文学形象依托西泠风景空间的演进而不断丰满,形成了"创作—解读—重构"的风景欣赏模式,成为人们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最好例证,同时形成了具有集体认同的风景空间,所谓"景物因人成胜概"。本文试以苏小小墓为切入点,聚焦西泠之演变,其女性化风景的形成与发展,探寻情感作为风景内核的多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清雍正年间杭州西湖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是其间重要的主持者。他在西湖疏浚的基础上,修复并完善湖山内外大量的游赏景点,组建了一套以"西湖十八景"为核心的新的西湖公共游赏体系,推动了西湖公共园林的再度兴盛。基于历史记载,从建设者的角度,梳理李卫督浙时期的园林建设行为,并将这些建设点进行地理空间的定位,形象地反映当时公共游赏体系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建设过程。认为李卫的西湖公共游赏地建设表现出极力恢复往日名胜,积极开发新的游赏地,注重景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公共游赏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特点。通过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增加对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的形成及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晓梅 《中国园林》2009,25(7):32-38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思想是在传统.天人合一"宇宙意识下,结合儒、道、释哲学背景,并经诗画艺术的审美提炼与造园实践的经验总结共同建构起来的.其核心不在声音的物理数量控制,而在如何透过声音表达心灵内容,从而实现园林环境对人生命的颐养.立足传统造园背景,就这一声景思想发生、发展,乃至何以如此的深层社会机制与文化动因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其不同于西方现代声景理论的文化特征与技术逻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思颖   《中国园林》2022,38(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 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 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 湖至今已有1 700余年历史,经历了22次疏浚,逐步从官湖 转变为公园、从城郊型湖泊转变为城市中的湖泊,是典型的 “活着的”“转型中的”水利遗产。借鉴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通过民国《西湖志》文本与图示解析,从人类福祉角度探讨福 州西湖水利遗产景观主导性与多样性在空间中的关系,梳理不 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西湖水利可持续运行的 影响。以期揭示水利遗产景观多功能性的时空演进过程、构建 水利遗产“景观-功能-管理”的级联关系,为推动城市水利遗 产从景观多功能性走向景观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