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侧方人路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方法、技术要点,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8例,3例椎间融合器矫形加椎体螺钉内固定,5例单纯椎间融合器矫形.分析其临床效果、侧弯矫正率和并发症.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出血每例平均50 ml,术后腰腿痛明显减轻,下肢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缓解,侧弯矫正率为64%.随访6~30个月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2例有矫形角度的轻度丢失.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侧方入路的前面无注释微创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脊柱侧凸(DDS)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在DDS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正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该文就XLIF技术的应用背景及优点进行阐述,从解剖学角度和影像学检查两方面论证XLIF入路的安全性,同时阐述手术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并重点介绍当前XLIF技术在DDS临床实践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短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LDS)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26例LDS患者。按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的差异,评估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Cobb角矫正率及腰椎前凸角改善率,计算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结果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3.0±0.8)分和(3.0±1.1)分,较术前的(8.0±0.9)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VAS评分改善率为62.5%。末次随访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7.7±2.8)°vs(17.3±5.5)°,P〈0.05],矫正率为55.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明显优于术前[(36.8±4.5)°vs(18.1±4.6)°,P〈0.05],改善率为103.3%。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小切口短节段TLIF治疗LDS早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46例行脊柱内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孔狭窄患者的资料,男25例,女21例;年龄72~85岁,平均(77.5±2.6)岁。责任节段L4~5 35例、L5S1 11例。使用脊柱内镜Endo-surgy standard手术器械套装可视镜外环锯行椎间孔扩大再造成形,使用髓核钳咬除椎间孔背侧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孔内增生韧带。对伴随腰椎间盘明显突出者,术中摘除突出髓核,使狭窄的椎间孔充分扩大成形。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基本信息。完善术后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评估腰椎稳定性,腰椎正位X线片评估腰椎侧凸变化,腰椎CT观察椎间孔减压程度。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疼痛程度。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术前及术后1个月、6...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2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112例,均排除先天异常、结核、肿瘤、外伤。男47例,女65例;年龄43~67岁,平均54.7岁;病史6个月~15年,平均3.4年。单纯腰背痛10例,单纯神经根痛21例,腰腿痛76例,合并马尾神经症状者3例,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症状者74例,其中单纯问歇性跛行5例。87例患者腰椎右侧凸,25例左侧凸。术前常规行2~6个月的保守治疗。根据术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开窗神经根减压术、多节段开窗或碟形减压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回顾性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l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神经根受压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78%的患者右侧凸,22%的患者左侧凸,L3和L4神经根多在凹侧受压,而L5和S1神经根则多在凸侧受压。随访时间10个月~5-3年,平均3.1年。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推荐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治疗效果优73例(65%)、良21例(19%),可15例(14%),差3例(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15°-46°,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12°。术后随访10个月~5-3年(平均3.1年),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年98%、3年95%和5年9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同时合并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稳定脊柱,矫形次之,后路椎弓根固定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LS)脊柱柔韧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66例诊断为DLS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4岁(45 ~ 70岁),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Bending位X线片、MRI等.分别测量术前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Bending位X线片主弯Cobb角和椎间角,根据椎间盘Pfirrmann分级评估记录主弯区问各个椎间盘退变等级,计算脊柱整体柔韧性与各节段柔韧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柔韧性以及节段柔韧性的相关性.结果 66例DLS患者术前立位片平均主弯Cobb角为36°±13°,Bending位片平均Cobb角为(21°±11)°,平均柔韧性为45%±15%;共评估记录268个椎间盘的退变等级,其中Ⅰ级8个,Ⅱ级68个,Ⅲ级83个,Ⅳ级91个,Ⅴ级18个.主弯跨度内椎间盘平均退变等级与脊柱整体的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7,P <0.01).各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与相应节段柔韧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顶椎区椎间盘相对于其他椎间盘退变程度严重(P<0.01),其节段柔韧性也最差(P<0.01).结论 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LS脊柱柔韧性密切相关,椎间盘退变越严重,脊柱的柔韧性越差.  相似文献   

11.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之后,由1个或多个椎间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性退变导致的脊柱结构性侧凸,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引起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深入研究ADS的特征和诊治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综述ADS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评估与分类、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侧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常伴有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半脱位,治疗上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本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手术治疗的可靠性、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2008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6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其病程6~120个月,平均45.2个月.对Cobb' s角<20°的23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 s角>20°的42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1.2%,疼痛缓解率88.3%,9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随访37个月(6~48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老年患者病程长、往往伴随多器官疾病,应注意将手术创伤减少到最低程度,术后积极加强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72-1374
[目的]探讨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采用本手术方式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椎旁小切口Quadrant辅助下肌间隙入路,行患侧关节突切除,减压后椎体间融合,常规固定系统固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疼痛、神经功能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时间,患者VAS、ODI和术前相比获得较好的改善(P0.05),影像学数据显示骨性融合率为84.4%。[结论]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损伤小、手术费用低,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逐渐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的治疗中,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矫形效果满意、间接神经减压效果良好等优势,可降低远期邻近节段后凸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结合后路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脊柱稳定性。本文对OLIF在ADS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发生于骨髂成熟后的脊柱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少在40岁前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类患者就医人数越来越多.已逐渐引起矫形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但是,退变性脊柱侧凸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不同,在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也缺乏一致认可的外科治疗标准。笔者就目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UF)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sforamn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成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的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 PCO)联合局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 (截骨融合组),另外31例采用≥3级截骨矫形固定术(截骨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评估指标。[结果]截骨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截骨固定组为25.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截骨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截骨融合组的上...  相似文献   

20.
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Ⅰ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Ⅱ型)和继发性脊柱侧凸(Ⅲ型)[1、2]。退变性脊柱侧凸在成年后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