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天镇县自古为寒冷的边防之地,其民居大木作技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及其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类型、节点构造以及营造中的算料选料、房屋设计、构件加工、立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对当地民居大木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2.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1):52-56转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高洁 《古建园林技术》2020,(6):52-56+67
众多传统民居面临着去留抉择,工匠断代,匠场衰落,师承体系瓦解,导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无法传承。探索传统民居的"源"与"流",归纳构架特征和营造技艺,发掘传统民居大木构架的匠作谱系与流变关系,是继承古建筑营造智慧的关键。云南汉式合院民居与江南传统建筑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大量江南移民进入云南,形成"汉来夷走"的态势,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造技术,云南汉式合院民居继承了江南建筑优越的结构适应性,并与本土构造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匠作体系,传承至今。通过对云南和江南合院民居的构架形式、构件特征和营造技艺的归纳,探索其中的系统性、关联性,促进对非物质营建经验及乡土建筑演化规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7.
8.
木雅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营造方式受其所处的环境、气候、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体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和营造智慧。本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木雅民居营造的工序流程和技艺要点,再现木雅民居营造过程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总结下屋民居特点,归纳民居营造原理,梳理民居营流程,收集民居营造习俗。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并与当地匠师口述之营造方法进行比较,来进一步分析下屋民居营造经验,为村落后续的保护与发展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薛林平  戴祥  石玉 《世界建筑》2020,(4):113-115+127
京西石板房作为北京传统民居的重要类型,其营造技艺的价值尚未引起重视。本文以石板房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测绘与工匠访谈,对其营造技艺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和图解;并深度挖掘了技艺背后的原理,旨在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营造技艺记录着丰富的乡土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丰富的民间营造智慧,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选取2000年以来中国知网“营造技艺”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全面呈现营造技艺研究的发文量、热点、机构与作者、文献刊物及发展进程等数据图谱。基于可视化结果,总结归纳出4种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特征:研究区域的独特、研究对象的全面、研究视角的突破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通过研究综述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体文献研究特征,对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赵彬  刘茁 《华中建筑》2010,28(9):201-205
该文从湖北传统民居的构造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其民居建筑从承重结构到大木构件的营造技术。通过对民居建筑与官式建筑的比较,分析其地方特色做法,梳理出湖北民间传统的大木营造工艺。  相似文献   

13.
以高椅村这个因移民而兴盛的非典型性侗寨为研究对象,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其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并对该地区 的建筑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对高椅村传统民居穿斗架的一般知 识、构造做法、营造程序等技艺进行归纳总结。该地区穿斗架技艺完善结合了西南干栏建筑和汉族建筑的木构技术, 是穿斗架重要案例研究,对于全面探究南方木构架的发展规律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台县传统民居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习俗观念等多重因素积淀延续的历史产物。本文选取五台县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建筑基础、梁柱、屋顶、墙体中的体现,同时对营造技艺传承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阔院、边三垄双坡屋顶、厚重的墙体构成了五台县民居最典型的特征,而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形成五台县民居外在特征的内在因素。同时,本文针对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现状问题分外部条件变化和需求变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重视传承人保护和提升地方营造技艺影响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湘中地区留存着较多的土坯民居,其建设体现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协调自然环境的经验,是客观的原真性低碳节能的建造典范。从土坯砖的制作、墙体的砌筑研究湘中地区传统土坯民居墙体的营造技艺,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融合自然、就地取材、利用材料特性、科学砌筑、合理体型、适宜性构造的低碳节能智慧,为保护和研究传统土坯民居等历史建筑提供参考依据,为现代新民居的节能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以红砖厝为代表,既体现中国建筑对称、结构严谨的风格,又以特别的绘饰雕艺、鲜艳的色彩体现出其独特性,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碰撞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工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为例,以"互联网+"为背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在设计、生产、营销、维修保障等方面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路径,以探索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现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闽北流传至今的大木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与闽北多位大木掌墨师在施工现场跟踪记录,对闽北大木作的营造意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营造观念、篙尺技艺、榫卯技艺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匠技口诀、匠习手风。为进一步区划乡土建筑谱系、闽北地区的乡土建筑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原佳芮  宣蔚 《华中建筑》2022,(9):118-123
与典型文化区域中传统民居所呈现出特征明确面貌清晰的状态不同,多元文化交织影响下的非典型文化区域中传统民居在建筑特征、营造技艺呈现出一种融合含混的状态,在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往往会被忽视。该文选取受徽文化、江淮文化影响的皖中传统民居作为研究目标,从现存的江淮天井民居、大屋民居、圩堡民居中各选一例,分析它们的营造技艺特征,并对其进行类型化分析与总结,探究皖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类型化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19.
王薇  韩子藤 《住宅科技》2021,(7):47-51,72
徽派传统民居在徽州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营造技艺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技术与艺术的智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文章通过追溯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从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据此对营造技艺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建筑是我国特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建筑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来源。基诺族是西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民居卓巴房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智慧的营造技巧。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建模拆解分析等方法,对基诺族卓巴房进行了建筑特色分析和营造方式研究,对其选址、建筑结构、功能分区、结构体系、结构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结合现代基诺族建筑进行了民族传统建筑发展的趋势分析,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保护民族建筑特色,传统加创新是当下建筑设计与发展必须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