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弘扬自由教育传统、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关怀教育。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与学术研究机构,其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书院的通识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书院文化精神、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着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管理模式陈旧、课程内容单一,"功利化"与"应试化"等问题。从书院通识教育的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解决现存问题,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多元文化人才。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上,对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目前开展的通识教育,并不完全来自西方,而有我国传统教育的渊源。通识教育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陶冶。通识教育拓宽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矫治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促进高中毕业生个人志愿的认真选择,并拓宽多方适应的就业机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4年举行的主题为"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是首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和美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动态。与会者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匹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式,强调教育应升华各种另类教育模式,服务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共同福祉,而不只是个人的经济利益;从现代教育范式向生态文明教育范式转换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中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可以为教育范式转换提供足够的文化资源;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处境不同,但毕竟已经在路上。  相似文献   

4.
李信 《现代大学教育》1991,(2):124-127,138
一、继续工程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继续工程教育(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或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是近年来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对从高等工科院校毕业后在职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以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和补缺为目的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高层次非学历教育。由于它明确强调了"大学后"这一概念,因此一般不采用"高等继续工程教育"或"继续高等工程教育"等这些与国际通用词汇不一致的术语。上述继续工程教育的定义包含了教育的对象和目标两个方面。从教育的对象来看,继续工程教育不包括没有大学学历,例如仅有中专或普通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世纪末以来,为矫正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的弊端,我国高校纷纷采取加强通识教育的应对举措,但客观而言,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还远未触及通识教育的根本精神。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自由教育的根基,使通识教育观难以生根发芽;二是强大的功利主义传统制约了通识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生长空间;三是我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科制度客观上抑制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打造"金课"体现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对高质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追求。教师有效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因此,对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也要聚焦到是否能够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上。以通识课程中的深度学习作为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切入点,采取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发现教师讲授、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等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通识课程中的深度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没有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论为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现代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了循证依据。因此,要重点关注深度学习在衡量教学方法有效性中的作用,从通识教育目标来理解教师讲授在通识课程中的本源价值,了解学生群体多学科特征决定小组合作在通识课程中的作用限度,并特别关注师生互动在通识课程中的情境创设,以助力通识教育"金课"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研究当代大学课程设置,从江泽民同志“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这一论断出发,提出中国高等学校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设想。文章建议区别作为信仰的宗教与作为文化的宗教,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大学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思路、学校课程中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取向。  相似文献   

8.
通才教育是古代东西方共有的人才培养观;专才教育却只在西方有一个可观的历史阶段.虽然新科技革命之后,学科继续加速分化,但同时也提出了学科交叉整合的要求.因此,中西方各自惯有的整体辐合性与分析发散性思维方式需要相互学习.从人才思维方式的培养来看,西方在新科技革命后的"通识教育"却正是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要求下,适合其自身学习整体辐合性思维方式之需要的举措;而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分析发散性思维,途径就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实施专才教育.  相似文献   

9.
"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课程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减少总学分,盲目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比重等误区。大学应整体设计显性、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发展;在增加选修课程时,应加强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天然相融,不能割裂,大学应从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入手;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大学应对它们进行"四年一贯制"的设计,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全人教育作为对现代教育"非人化"回应的一种教育思潮,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培养具备整全知识、完备人格以及拥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全人".而通识教育就是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和知识的整合,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因此,通识教育为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违背了通识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本然要求,只有从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才能实现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要充分认识到开设思想教育课是高校真正落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重要措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我们不妨将“德育”分为三个子系统,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基础理论课;思想教育课是专业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可视为类似生产实习的专业实习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教育课的地位和作用象其他专业理论课一样不容忽视。按国家教委原来的规定,思想教育课设置五门课程,但执行起来较难。各高校对课程设置的看法不一,对开设哪几门,各开课多少学时为宜等意见分歧较大。有些课程的内容欠严谨,有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相互交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是在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3.
启蒙是指向人的,它渴求把人从"蒙昧"、"迷信"、"盲从"等"幼稚状态"中解放出来,走向"成熟"。人若要摆脱"幼稚",走向"成熟"则需借助教育。无论是西方教育从"神"到"人",还是中国教育从"圣"到"凡"都在于祛除神学之魅和圣学之魅,重新发现人,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人的方式对待人。启蒙的抱负与教育的使命都在于"立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拒绝一切"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  相似文献   

14.
精英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现代西方大学精英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引导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合法性问题,如何维护高等教育的精英传统,继续保证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就显得越发重要。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在各自的教育理念、哲学基础、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精英培养目标仍然使二者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各有侧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对精英教育水涨船高的理解与教育公平的呼吁,使大学不得不面临通识教育与荣誉教育的艰难抉择,培养有教养的人还是专家,催生了对精英教育的多元理解。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中,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最初纯粹的“学术精英”发展为“有教养的专家”,这种变化既弥合了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冲突,也完成了对通识教育的超越。固然,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基准价值之一,而大学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公平。  相似文献   

15.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衔接课程存在目标不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课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不明确等问题,为此按照既独立又相关联、实践导向、模块化原则,从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4个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期为高本课程衔接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相较大陆通识教育进程,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进程较为顺遂,现已完成普及并进入深化阶段。就此归因,显然与20世纪50年代,台湾以"复校"大学为主体的大学制度构建,较好传承了原民国大学重通才教育之传统密切相关。分析台湾"复校"大学在重建之初,于通才教育方面的教学制度安排、课程设置、保障机制等元素,可清晰观察到"复校"大学对原大陆母校教育传统之坚守和持续推进的过程。从大学遗传环境论的角度出发,至少可收获三点启示:尊重传统并保持教育核心价值的基本稳定;尊重大学自主办学;大学校长应具教育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命题为指导,以"劳动"作为参照系,建立二维的结构框架.这个结构框架包含两个层次的要求,即应用型人才在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方面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一般要求包括"身心·素质"、"知识·能力"、"审美·思维"等要素;特殊要求包括"素质的全面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知识的通识性"等要素.这些特殊要求是与理论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重点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为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灵魂的启蒙之光。从现代性视角看,现代教育把知识传授和知识技能的竞赛当成了教育的唯一使命和最高目标,忘却了它必须承诺的"传道""解惑"使命,更难以承诺它"转化(人的)心灵"的根本使命。从现时代中国现实看,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教育公平的缺失;第二,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偏颇或者"教育的单面性";第三,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紧张和扭曲;第四,教师、学校和整个教育使命的"失真"等。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回归。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家,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教育之本在人,在人心,在人文之道,即:使人脱离愚昧和野蛮,走向文明和高雅,点亮人心,转化灵魂,成就人格的卓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美国的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及主要大学排行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支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特征,结果发现:美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覆盖基础学科,同时提供丰富的跨学科项目;专业教育的学科结构具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属性;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并非皆是一流学科。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值得警惕和借鉴的地方在于,突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下,应切实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学科结构,从而满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美国的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及主要大学排行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支撑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特征,结果发现:美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覆盖基础学科,同时提供丰富的跨学科项目;专业教育的学科结构具备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属性;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并非皆是一流学科。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值得警惕和借鉴的地方在于,突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下,应切实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支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学科结构,从而满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