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设计大型脑膜瘤个性化手术方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直径>5cm的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手术术式、全切方案及术前栓塞治疗与否,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价手术方案合理性.结果: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146例患者均合理设计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其中MSCTA显示19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50例瘤体模拟单纯入路由于基底较宽或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35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14例窦旁脑膜瘤因窦腔闭塞而制定瘤体及静脉窦全切方案,42例富血供瘤体行术前颈外动脉栓塞治疗.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瘤体暴露充分、合理,有效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区及静脉窦的损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瘤体切除范围理想.结论: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可充分、准确了解术中情况,评估手术方案的合理性和风险度,协助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脑膜瘤患者均行CTA双期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瘤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25例脑膜瘤8例位于蝶骨嵴、7例位于鞍区、4例位于桥小脑角、4例位于矢状窦旁、2例位于额叶。血管平滑移位16例,血管狭窄或供血动脉分支增多紊乱9例。CTA可清楚显示不同部位肿瘤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CTA双期扫描,结合不同成像方式,为脑膜瘤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21例脑膜瘤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并行动脉期、静脉期和动静脉混合期减影.所得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行肿瘤、血管和颅骨成像,计算肿瘤体积,观察肿瘤部位、血供和邻近关系. 结果 21例中,大脑镰旁8例,蝶骨嵴5例,桥小脑角4例,大脑凸面2例,小脑幕旁1例,多发脑膜瘤1例.肿瘤体积5~86 cm3.肿瘤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显著强化,3例中心可见不规则囊变区.颈内动脉供血5例,颈外动脉供血14例,双重供血2例.颈内动脉被包绕受侵2例,静脉窦受侵5例,颅骨受侵9例,其余邻近血管受推压. 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直观、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血管、颅骨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CT、MRI、DSA对脑膜瘤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脑膜瘤的CT、MRI、DS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4例脑膜瘤全部行CT、MRI检查,其中30例行DSA检查。结果CT对脑膜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密度敏感性,能够直观地显示钙化及邻近骨质的变化;MRI对脑膜瘤诊断信号敏感性稍差,但通过多维扫描可提高脑膜瘤的检出率;DSA能够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血供特点,颈外动脉供应肿瘤的中心部分,颈内动脉供应肿瘤的周边部分。结论CT和MRI相结合可提高对脑膜瘤诊断的符合率,DSA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明确的血管解剖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脑膜瘤MSCTA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组方法 包括: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成像技术(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 结果 35例脑膜瘤MSCTA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组清晰显示脑膜瘤肿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组可显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 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脑膜瘤的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预测肿瘤切除的难易程度、手术风险、效果,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术前栓塞在颅底脑膜瘤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42例颅底脑膜瘤施行术前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对42例颅底脑膜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并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的材料包括明胶海绵和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后3~7 d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单纯的颈外动脉供血(Ⅰ型)7例,颈内外动脉联合供血者(Ⅱ Ⅲ型)35例.肿瘤全切除24 例,大部切除13例,部分切除5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 颅底脑膜瘤的术前栓塞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全切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40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结果 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40例患者皆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了手术入路和术式,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有效地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及神经功能区的损伤,其中MSCTA显示4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6例跨区生长瘤体单纯入路由于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4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订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结论 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对指导颅底脑膜瘤临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及术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D-SCTA在脑膜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SCTA)在脑膜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脑膜瘤病人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送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表面遮蔽法(SSD)后处理观察。结果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以及血管受压或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均显示清晰。结论3D-SCTA可以充分显示脑膜瘤的影像特征,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在脑膜瘤成像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于我院进行术前检查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完整的脑膜瘤患者11例,女9例,男2例,年龄25~68岁,平均51岁。采用GE 3.0 T MR扫描仪(Signa),8通道头部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增强T1WI、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ESWAN序列。将ESWAN与常规MRI序列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例脑膜瘤中7例ESWAN较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血管结构,5例较清楚地显示了肿瘤的出血灶,1例较清楚地显示了钙化灶。结论 ESWAN较常规MRI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脑膜瘤的血管结构、出血灶及钙化,可作为脑膜瘤常规MRI检查的重要补充序列,有利于对不典型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对脑膜瘤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时相融合的3D-CTA联合4D-CTA对颅底脑膜瘤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18例颅底脑膜瘤患者,采用动态容积增强扫描技术。影像资料分为A组和B组。A组仅使用双时相融合3D-CTA技术,B组同时使用双时相融合3D-CTA和4D-CTA。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脑膜瘤供血分型、肿瘤与颅骨和旁路血管的关系。结果两组对肿瘤前后径、左右径和脑膜瘤供血分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评估的肿瘤上下径分别为(29.50±10.90)mm、(29.96±10.9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9,P<0.05)。B组评估肿瘤与颅骨和旁路动脉关系的手术符合率均高于A组,但肿瘤与颅骨关系的评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4);A、B两组评估肿瘤与旁路动脉关系的手术符合率分别为66.67%(18/27)、92.59%(25/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双时相融合的3D-CTA联合4D-CTA双后处理技术能完善颅底脑膜瘤术前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主动脉缩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缩窄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薄层MIP重组,分段诊断法分析心内外结构.结果 8例患者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MSCT不仅全部显示缩窄的程度、形态,而且还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和未闭动脉导管的关系.其中7例为局限性狭窄,1例为管状狭窄.合并畸形包括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例房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漏诊.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无创、快速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外周假性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患者19例并行MSCTA检查,对比剂总量80~90 ml,注射流率3.0~3.5 ml/s,扫描延迟时间25~35 s,将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图像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 19例外周假性动脉瘤的MSCTA 4例为外科手术证实,15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其中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8例,股深动脉2例,肱动脉2例,胫后动脉1例,其中17例破口清晰显示,15例瘤腔周边见不规则低密度血栓或高密度血块影,4例仅显示假性动脉瘤瘤体、载瘤动脉及其破口。结论 MSCTA是一项简便、无创而可靠的影像检查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影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外周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A检查,分别对双能量去骨法与常规法获得的重建图像按0~5级进行质量评分并记录后处理时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DSA为标准,,评估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共检出动脉瘤30个.双能量法平均后处理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法(6.85±1.38min vs 13.20±2.02min,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5±0.50和3.23±0,36,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与DSA对照,双能量法和常规法检出率分别为100%和85.7%.按动脉瘤个数计算,DSCTA的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100%.结论:双源CT的双能量CTA与DSA有高度一致性,可替代DSA而成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及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狭窄的CTA和MRA及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源统  罗敏  李阳  王晓阳  李永畴   《放射学实践》2009,24(3):255-259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临床拟诊为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均行颅脑CTA和31〉TOF-MRA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及部位分布。结果:52例患者MRA共显示脑血管狭窄73处,其中Ⅰ~Ⅱ级17处,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Ⅲ~Ⅳ级56处,6处CTA显示相应部位无狭窄,13处CTA显示相应部位为Ⅰ~Ⅱ级狭窄;4处MRA显示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23例行DSA检查的患者,MRA诊断脑动脉狭窄42处,DSA诊断相应部位血管狭窄36处,MRA假阳性率为14.3%、过度诊断率为57.1%;CTA显示动脉狭窄37处,CTA假阳性率为2.7%,过度诊断率为29.7%。结论:CTA对脑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能较真实地反映脑动脉狭窄情况;3D-TOF—MRA简便、无创,可作为筛选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MB)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1422例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组和后处理,观察有无MB,测量MB的长度、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所有MB病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与CT结果对比。结果共发现104例119段MB,平均长度及厚度分别为(5.0±2.7)mm、(2.0±1.6)mm,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1±17)%。104例MB患者CAG发现42例44段MB,其长度、厚度与CT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64层CT对MB和壁冠状动脉清晰显示,有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17例经DSA证实,7例经手术证实,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曲面重建(CPR)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所有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都能清晰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相应数据,其中Ⅰ型5例(20.8%),ⅡA型7例(29.2%),ⅡB型2例(8.3%),ⅡC型5例(20.8%),Ⅲ型5例(20.8%)。7例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能清晰显示支架的位置、范围和管腔通畅情况,4例手术后复查均清晰显示桥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作为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已可取代DS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穿胆管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管梗阻病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运用16层螺旋CT对45例胆管梗阻病变行胆管造影及血管造影多期扫描,重组胆管系统、肝动脉、门静脉的三维图像, 对病变的部位、性质作出诊断,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恶性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 45例胆管梗阻病例的CTA和43例胆管造影成像能满足诊断要求.对照手术和病理结果,定位诊断率为100%;整体定性诊断率为97.8%,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为100%.36例手术探查患者中,判断肿瘤与肝动脉、门静脉关系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及94.4%.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在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上,准确率为95%;在评估肿瘤不可切除性上,准确率为88.8%.统计学检验分析,Kappa值为0.795,提示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极好.结论 MSCT血管和胆管造影检查对判断胆管梗阻病变的部位、性质,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犯情况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在恶性肿瘤特别是高位胆管癌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以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咯血患者肺外体循环动脉(ESCA)供血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咯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明确咯血责任血管的来源和数量,分析ESCA的CTA表现及其与胸膜增厚的关系。结果 233例咯血患者中,84例(36.1%)存在ESCA供血,共318支,包括肋间后动脉171支,锁骨下动脉分支56支,胸廓内动脉分支47支,腋动脉分支23支,腹主动脉分支21支;CTA表现为管径增粗、走行纡曲,发出分支至病灶区域参与供血,部分与肺动脉或供血支气管动脉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84例有ESCA供血患者中,82例(97.62%)伴有靶胸膜增厚;149例无ESCA供血患者,90例(60.40%)伴有靶胸膜增厚;有ESCA供血患者伴靶胸膜增厚率高于无ESCA患者(χ2=36.60,P<0.01),且ESCA来源与靶胸膜增厚部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结论 ESCA是重要的咯血责任血管,其数目、来源与病灶部位及胸膜增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